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Paradoxes by R. M. Sainsbury 陳波教授:悖論:蒯因(W. V. Quine)

Paradoxes Paperback – March 23, 2009



2014.10.27  參加臺大哲學系的演講:陳波教授談:悖論。
由於我在2004或2005聽過陳波教授談蒯因(W. V. Quine)(同樣是臺大哲學系,不過今天到場的師生,都是臺大哲學系的新人,沒有參加近10年前的演講。
陳波教授很用功,每回演講都有出書做後盾。這回悖論:思維魔方》據他說十年的研究悖論研究》一書的普及化版(配圖,悖論研究》的70%)。
我提的問題是為什麼哲學家如Williamson談的是Vagueness,而James March他們談Ambiguity....
陳波還提一相關字眼Mataphor....


陈波:男,1957年8月14日出生(农历);籍贯:湖南常德;. 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


蒯因(W. V. Quine):《語詞和對象》(Word and Object,1960)

2005.2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由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補助,自10月1日至11月30日來臺講學2個月,講授:「分析哲學」。


陳波 
邏輯哲學研究(簡體書)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日:2013,規格(高/寬):23.5*16.8cm平裝/503頁
  本書是《邏輯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一書的增訂本。根據引用率排名,曾被列入「最有影響力的48本中國哲學著作」之列。本書系統地探討了如下12個論題:什麼是邏輯哲學,意義理論和邏輯類型,摹狀詞和名稱理論,「是」(to be)的邏輯哲學分析,推理、後承關係和蘊涵,形式化方法的哲學考察,模態的形而上學,邏輯真理的性質,邏輯悖論的反思,歸納問題及其解決方案,邏輯中的本體論承諾,邏輯究竟是什麼。書末以作者近十年所發表的有關邏輯哲學的5篇重要論文作為附錄。 陳波,195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領域為邏輯學和分析哲學。先後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美國邁阿密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訪學或研究各一年。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兩百篇,在國際AHCI刊物發表英文論文多篇,多次獲得「金岳霖學術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優秀教材獎」等獎勵。

愛默 》 台北:東大圖書館, 1999 (世界哲學家叢書)


臺大哲學系 2014.10.27 周一15;30-17;00

陳波《悖論:思維魔方》出版領略悖論的魅力
2014年07月02日15:10 新浪讀書 我有話說

《思維魔方》  
悖論是邏輯學中最奇妙複雜的領域之一,號稱邏輯學中的彩蛋。往往能給研究者帶來巨大的驚喜;當然,也會讓研究者鎩羽而歸,於是悖論又被稱為邏輯學中的木馬。  悖論不僅僅在邏輯學中光彩奪目,在哲學和數學等很多學科中都屢見不鮮。  
國外對悖論已經有了一些研究,但國內進行全面研究的人還沒有,而針對大眾的悖論的科普讀物,更是令人翹首期待。  
陳波教授的《思維魔方:讓哲學家和數學家糾結的悖論》由北京大學出版社,讓國人有機會全面領略悖論的魅力,盡窺悖論的堂奧。  
首先要詳細解釋一下,何為悖論?  
“悖論”是英語詞“paradox”的中譯,後者源自於希臘詞以及拉丁詞“paradoxa”,其中前綴“para-”表示“與……相反等”,後綴“-doxa”表示“信念、意見、看法等”。從字面上說,悖論是指與公認的信念或看法相反的命題。這樣的例子在古希臘太多了。幾乎每個大哲學家都會貢獻一些流傳千古的悖論。比方說,哲學之父泰勒士,據說他能通過看天象預言一年後的事情。那天他仰頭看天預測明年橄欖的收成,結果沒“預測”到眼下的一個大坑,失足跌了一跤。稍後的赫拉克利特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蘇格拉底為了不觸犯城邦神聖的法律,而寧可選擇死亡,可是他的死亡恰恰讓城邦的法律蒙羞,不再神聖……所這些都可算是顛覆常識的悖論。  之所以用“悖”來翻譯paradox,是因為我國先秦的墨家就用到過“悖”這一概念,《墨經》裡有“以言為盡悖,悖,說在其言。”就是說,斷言“所有言論都是假的”將導致矛盾:如若這句話是真的,則至少有的言論(如這句話本身)是真的,故“所有言論都是假的”這一論斷就是假的。所以,說“言盡悖”者自己陷入了“悖謬”的境地。  陳波教授第一次系統地歸納了各類悖論,一共歸納出12大類,其中也包括了國外同類著作沒有涉及的中國的古代悖論。  
陳波教授進一步歸納了這些悖論的四類特徵:  
(1)似非而是,但卻是真的命題。譬如在數學史上曾喧囂一時的所謂“無窮小悖論”就是如此。  
(2)似是而非的假命題,但其中潛藏著深刻的思想或哲理。譬如最典型的是古希臘的“芝諾悖論”,即“二分法”、“阿基里斯追不上龜”等。  
(3)前提是對的,推理是對的,但得出了一對自相矛盾的命題。譬如半費之訟。  (4)前提是對的,推理是對的,但卻同時得出p和非p。最有名的就是“說謊者悖論”。  
?
對於悖論的價值,陳波教授認為悖論自從出現之日起,就展現出巨大的破壞力。悖論對科學的破壞力不啻於特洛伊木馬。悖論的木馬效應還出現在數學、哲學等領域。但真正傑出的天才總是能利用悖論獲得非凡的成就,陳波總結說,數學中的三次革命都和悖論有密切關係。哲學領域更是如此,可以說悖論是踩著無數哲學理論的廢墟走到現在的。  

悖論注定是人類智慧無法擺脫的敵人,無論科學和人文知識如何擴展,總有未知的“烏雲”掛在地平線上。但假如我們不固步自封,不自滿於我們智慧的完滿性、一致性或絕對性,悖論就是激勵我們的好手段,就如蘇格拉底所說的牛虻,讓我們保持警惕和敏銳。悖論能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甚至可以說是對人類認知框架的變革,悖論甚至讓我們對存在本身提供新的思維視角。



























****
....... 

下面是得票最多的一組:
1.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1953 年)

提到維特根斯坦的票數是13 張,其中《哲學研究》9 票,《邏輯哲學論》(1933)、《藍皮書和棕皮書》(1958)各一票,《論確實性》(1969)2 票。《哲學研究》是在維特根斯坦死後,由他的弟子安斯康姆(G. E. M. Anscombe)和裏斯(R. Rhees)根據他的手稿編輯而成,並由前者譯成英文、以德英對照版的形式出版。

在此書中,維特根斯坦對他的前期哲學——《邏輯哲學論》一書中的思想進行了否定和批判,一個哲學家的後期思想否定、批判其前期思想,這種現象在哲學史上比較少見。在該書序言中,維特根斯坦說:“我在本書發表的思想是我過去十六年來進行哲學研究的結晶。它們涉及許多論題:意義、理解、命題、邏輯等概念,數學基礎、意識狀態以及其他論題。我把這些思想寫成一些劄記,即小的段落。它們有時成為關於同一論題的一些拉得很長的一根鏈條;但有時我又突然改變,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此書所闡述的主要思想是:最好把語言看作是一種活動,在這種活動中,詞是作為工具來使用的。詞的用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只有在相關的語言遊戲中才能被理解;詞不是事物的標簽。根據“意義”一詞的大量使用情況,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關於感覺的談論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有“感覺”這詞的語法,以及像“痛苦”和“記憶”這些詞的語法,它們可以被任何知道相關的語言遊戲的人所把握;除了以這種方式了解這些詞的意義之外,它們並不指稱一個人心中的東西和私自的感覺。期待、意向、記憶等等,都是由於使用語言而可能的生活方式;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研究》也許會因為它對語言遊戲、生活形式、家族相似(反本質主義)、私人語言等等的論證而被載入史冊。

此書已經出版了四個中譯本,它們分別是:湯潮、範光棣譯,三聯書店,1992 年;李步樓譯,陳維杭校,商務印書館,1996 年;陳嘉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塗紀亮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蒯因(W. V. Quine):《語詞和對象》(Word and Object,1960)

提到蒯因的總票數是15 張,其中《語詞與對象》8 票,《從邏輯的觀點看》(1953)5票,《本體論的相對性和其他論文》(1969)2 票。

據蒯因自己稱,《語詞和對象》是他花費了九年心血寫成的著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對《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一文(1951)中的認識論加以闡釋與精制。全書由7 章構成,可以將其視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討論語詞,在自然主義語言觀和行為主義意義論的基礎上,闡述了著名的“翻譯不確定性”論題:“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編纂一些把一種語言譯為另一種語言的翻譯手冊,所有這些手冊都與言語傾向的總體相容,但它們彼此之間卻不相容。在無數場合,它們以下述方式互有歧異:對於一種語言的一個句子,它們給出另一種語言的一些句子作為各自的譯文,但後面這些句子彼此之間卻不具有任何似乎合理的等價關系,無論這種關系是多麽松散。”(Word and Object,p.27)第二部分回答“有什麽東西存在?”這一問題。蒯因所依據的標準是:如果實體能夠在經驗上被證實或者具有理論上的效用,這些實體就被假定是存在的。他承認兩種實體,一是物理對象,即四維時空中的實體;二是抽象對象,即物理對象組成的類;其他一切東西,如感覺材料、屬性、事實、可能個體、內涵對象如命題等等,他通通拒絕承認其本體論地位。第三部分是解釋一個人的本體論承諾如何用語言明晰地表達出來。蒯因的觀點是:所需要的是標準記法,即帶等詞的一階謂詞邏輯,因為它能簡化理論,並且它是清楚、準確、無歧義的。

此書已由陳啟偉及其學生譯成中文,列入由塗紀亮、陳波主編的《蒯因著作集》,將在近期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斯特勞森(Peter Strawson):《個體——論描述的形而上學》(Individuals: An Essay in Descriptive Metaphysics,1959)。

提到斯特勞森的總票數是11 票,其中《個體:論描述的形而上學》8 票,《感覺的界限:論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966 年)1 票,《邏輯理論導論》(1952 年)1 票,《懷疑論和自然主義:某些變種》(1985 年)1 票。

在《個體》一書中,斯特勞森區別了兩種類型的形而上學:描述的形而上學滿足於描述我們關於世界的思想的現實結構,它要研究世界與作為世界一部分並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關聯的人類的一些普遍、必然的特征;而修正的形而上學則關心產生一種更好的結構,它認為只有滿足某些標準的事物才是真實的,由此引出關於現象和實在這樣的不同領域的區分。斯特勞森把亞裏士多德和康德視為描述的形而上學的先驅,他本人也是一位描述的形而上學家;而萊布尼茨、笛卡兒和貝克萊等人則是修正的形而上學的代表性人物。《個體》一書包括兩部分。在第一部分“殊相”(pariculars)中,他著重探討物質對象和人在一般的殊相中所占的中心地位。他認為,在邏輯主詞或指稱對象的整個領域內,殊相先於其他一切事物;而在殊相領域內部,物質對象和人這兩種殊相又是最基本的,它們是我們認識的基礎,也是我們的概念圖式的基礎。它們存在於具體的四維時空之中,是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在它們之外,殊相中還包括特殊的事件或過程、特殊的感覺經驗或精神狀態等等。在第二部分“邏輯主詞”中,他著重探討個別和一般的關系,以及指稱和述謂(predication)、主詞和謂詞之間的關系,並且討論了識別與再認、證明性思想與描述性思想、精神狀態的擁有、唯我論、懷疑論等論題。《個體》一書的貢獻在於:在邏輯實證主義和日常語言哲學所掀起的一片反形而上學喧囂中,重新確立了形而上學作為一門值得尊敬的理智學科的地位。分析哲學由此進入一個新時代:邏輯、語言、形而上學被結合在一起加以探討;許多原本被拋棄的論題成為分析哲學的中心話題;“形而上學”課程重新成為大學哲學系的必修科目。

4.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1971)。

提到約翰·羅爾斯的總票數9 張,全部集中到他的《正義論》一書。

這本書試圖揭示社會正義的原則是什麽,以及為什麽這些原則只有在願意為了社會最低受益者的利益而重新分配收入和財富的自由社會中才能得到滿足。羅爾斯認為,正義的原則就是下面這些人所贊同的東西:他們富有理性,自我關心,不惡意妒忌,知道自己將進入一個按他們的協議組織起來的社會,但不知道自己在其中將占有什麽職位,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才幹和特殊利益將是什麽。羅爾斯設想了由這種人所平等參與的一種“原初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中的集團和個人都會同意選擇下面兩條正義原則:第一,每一個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與其他人相當的基本的自由權利(政治的、思想的和宗教的)。第二,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被調節,使得(1)人們有理由指望它們對每個人都有利;並且,(2)它們所附屬的職位對所有人開放。第一條原則優先於第二條,即它必須在第二條原則付諸實現之前得到完全滿足,用自由去交換經濟和社會的利益是不允許的。羅爾斯把非正義定義為:“不是為了一切人的利益的不平等”。在這本書中,羅爾斯復活了洛克、盧梭、康德的社會契約傳統,以反對功利主義。它是20 世紀後期最有影響的道德哲學和社會政治哲學著作。《正義論》由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成中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

5.納爾遜·古德曼(Nelson Goodman):《事實、虛構和預測》(Fact, Fiction and Forecast,1954)。

提到古德曼的總票數是10 張,其中《事實、虛構和預測》7 票,《世界構成的方式》(1978)2 票,《藝術的語言》1 票。

《事實、虛構和預測》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困境”,討論反事實條件句問題,這可能是對反事實條件句最早的討論之一。第二部分“投射”,由3 章構成,分別是“可能者的流逝”,“新歸納之謎”,“投射理論的前景”。這本書出版之後,它對反事實條件句、特別是新歸納之謎(綠藍悖論)的論述,迄今為止一直受到廣泛關註,並引發了激烈的哲學論戰。福多(J. A. Fodor)在上世紀80 年代指出,這本書“很有可能是過去二十年由一位哲學家所寫的最好的一本書。它可能永久地改變了我們思考歸納問題,以及像學習和理性決策的本性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方式。這是我最想寫出的當代哲學著作。”普特南評論說,它是“我們時代的每一個嚴肅的哲學研究者不得不讀的很少的幾本書之一”。

6.索爾·克裏普克(Saul Kripke):《命名和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1972)。

提到克裏普克的總票數是8 張,其中《命名和必然性》6 票,《維特根斯坦論規則和私人語言》(1982)2 票。

1970 年,克裏普克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表了三次講演,當時他年僅29 歲,講演時沒有講稿,甚至連筆記都沒有,演說稿後來以記錄稿形式發表,這就是《命名和必然性》。在模態邏輯及其可能世界語義學的思想背景下,克裏普克深刻批評了關於名稱的摹狀詞理論,提出了名字的直接指稱理論:名字作為嚴格指示詞,在某對象存在的每一個可能世界中都指稱該對象。也就是說,名字是“附屬於”它的所指的標簽,沒有任何描述性內容。關於名字如何傳遞,他提出了一種因果歷史理論:名字通過最初的命名式,通過某種因果歷史鏈條,在社會共同體內一代一代地傳播開來。至於像“黃金”、“老虎”這樣的自然種類詞,它們也像名字一樣,嚴格地指示它們的對象。由此出發,他進而對關於“分析和綜合”、“先驗和後驗”、“必然和偶然”的傳統區分提出質疑,提出存在著先驗偶然真理和後驗必然真理,並且認為這三個區分屬於不同的領域:“分析和綜合”屬於語言哲學,“先驗和後驗”屬於認識論,“必然和偶然”屬於形而上學。此書發表後,在當代哲學中引起極其廣泛地關註和非常激烈的論戰。

《命名和必然性》由梅文譯、塗紀亮校,於1988 年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2001 年出了第二版。

7.伊麗莎白·安斯康姆(G.E.M. Anscombe):《意向》(Intention,1957)。

提到安斯康姆的總票數是8 票,其中《意向》6 票,《哲學論文集》1 票,《形而上學和心靈哲學》1 票。

安斯康姆是維特根斯坦的弟子,她在《意向》中的研究方式令人想起她的那位老師。她把這本書分成個別的部分,對“打算做某件事情”意味著什麽從各個方面進行反思。它試圖表明,關於我們對意向的理解的那種自然的並且被廣泛接受的看法產生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必須被放棄。這本書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已經獲得了作為現代哲學經典的地位。戴維森評價說,“安斯康姆的《意向》是自亞裏士多德以來對行動的最為重要的處理。”下面譯出其他一些哲學家的評價:“安斯康姆的這部經典著作是所有後來關於行動者(agency)的哲學思考的源泉。”“安斯康姆對亞裏士多德傳統和分析傳統的融合是20 世紀哲學的最高峰之一;對於搗毀哲學的自鳴得意和激發新的哲學思想,它一點也沒有喪失它的力量。”“安斯康姆的《意向》是一部不同尋常的著作。它在不到一百頁的篇幅內,用穿透人心的機智,令人愉悅的冷幽默,沒有一句廢話,設法對關於行動、心靈和語言的哲學,對道德哲學,對亞裏士多德和維特根斯坦的解釋作出了標誌性貢獻。”

8.奧斯汀(J. L. Austin):《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1962)。

提到奧斯汀的總票數是7 張,其中《如何以言行事》5 票,《感覺和可感覺的》1 票,《哲學論文集》1 票。

《如何以言行事》是奧斯汀於1955 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威廉·詹姆士講座所做的12 次講演,由厄姆森(J. O. Urmson)編輯,在奧斯汀死後出版。該書的主要觀點是:說什麽就是做什麽,或者說,通過說什麽或在說什麽的同時,我們就在做什麽。他把言語行為分為三種:(1)語意行為,或譯“以言表意的行為”(locutionary acts),這是一種“說出了一些什麽”的行為,對它的研究就是對具有意義的語言單位的研究。(2)語力行為,或譯“以言行事的行為”(illocutionary acts)。人們在說出某些話語的同時,也完成了許多行為,如陳述、允諾、發誓、命名等等。這是由傳統、習俗、慣例等等決定的。(3)語效行為,或譯“以言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s)。人們在以言表意或以言行事的同時,相關的話語也會對說話人、聽話人等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產生某種影響和後果,這也就完成了語效行為。按照奧斯汀的觀點,這三種言語行為的核心和統一點就是語力行為,因為說話就是做事,做事才能取效。因此,奧斯汀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語力行為,它至少含有“以言行事的力量”(illocutionary force),並且有語法上可判定的外觀形式,即施行定式(performative formula)。奧斯汀還把語力行為劃分為以下五類:判定式、執行式、承諾式、表態式、闡述式。後來,塞爾(John Searle)、格賴斯(Paul Grice)、齊碩姆(R. Chisholm)、萬德勒(Zeno Vendler)等人對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作了更為系統的研究和發展。

此書中譯本尚未出版,但該書的中文版權已經被某家出版社買走,相信將很快問世。

9.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1970)。

提到庫恩的總票數是5 張,全部集中在《科學革命的結構》。

這是作者經過十五年反復思考所形成的歷史主義科學觀的簡要概述,其核心概念是“範式”,即由一定的科學共同體所持有的信念、理論、方法、現象與實驗事實、價值、技術乃至一般世界觀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尚未確立任何範式的時期是前科學時期;若某一範式已經形成,在科學共同體內得到公認,科學的發展就進入常規科學時期,科學家在此期間基本上根據範式去解難題。當舊有的範式面對頑強不屈的反常現象而陷入危機,科學家紛紛放棄舊範式,而去尋找或提出新範式時,科學的發展就進入科學革命時期。經過科學革命的洗禮,科學共同體的世界觀或看世界的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因此新舊範式之間不可比較。庫恩認為,整個科學的發展過程就是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交替出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邏輯的、實驗的因素起作用外,各種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心理的、審美的因素也發生著重要的影響。此書在當代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研究中,產生了極其廣泛而又重要的影響。

此書已經出版了兩個中譯本:李寶恒、紀樹立譯,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年;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0.達米特(M. Dummett):《形而上學的邏輯基礎》(The Logical Basis of Metaphysics,1991)。

提到達米特的總票數是8 張,其中《形而上學的邏輯基礎》3 票,《弗雷格:語言哲學》2 票,《弗雷格:數學哲學》1 票,《真理和其他之謎》(1978)1 票。

1976 年,達米特應邀在哈佛大學作威廉·詹姆士講演,《形而上學的邏輯基礎》一書就是在這些講演的基礎上大幅度擴大和修改而成。這本書包括一個導言和15 章。達米特認為,構造一個令人滿意的意義理論是當代分析哲學最緊迫的任務。為了判定意義理論的正確形式,我們必須獲得關於下述一點的清晰觀念,即我們能夠期望意義理論去做什麽樣的事情。按達米特的說法,這樣一種觀念將構成向形而上學山峰發起攻擊的營地,在這本書中他的雄心只不過就是建立這樣一座營地。在這本書中,達米特試圖解釋意義理論是什麽樣的,為什麽意義理論有形而上學的意蘊,怎樣去評價一個意義理論。他斷言,從根本上說,形而上學問題是采用什麽樣的邏輯的問題,可以用意義理論去為某個邏輯辯護。此書受到哲學界的高度評價。普特南說,“邁克爾·達米特的《形而上學的邏輯基礎》是非常值得去等待的:這部書是重要的、大膽的、論戰性的,並且非常深入。它的總的主題是:語言哲學是解決形而上學問題的途徑,並且它所提供的大筆形而上學‘報酬’只不過是修改經典邏輯。我相信,這本書是20 世紀哲學的真正高水平的標誌性著作之一。”麥克道威爾的評價是:“這是一部異乎尋常的重要的著作。”

11.普特南(Hilary Putnam):《實在論的多幅面孔》(The Many Faces of Realism,1987)。

提到普特南的總票數是8 票,其中《實在論的多幅面孔》3 票,《實在論和理性》2 票,《哲學論文集》2 票,《意義和道德科學》(1971)1 票。

《實在論的多幅面孔》是普特南應邀在美國哲學會1985 年年會上所作的保羅·卡羅斯講演,由4 講構成:“關於實在和真理還有任何話要說嗎?”“實在論和合理性”,“平等和我們的道德形象”,“合理性作為事實和作為價值”。據普特南自己稱,在先前出版的《理性、真理和歷史》(1981 年)一書中,他激烈抨擊了一系列二元區分,特別是“客觀和主觀”的區分,認為心靈並不是簡單地“復制或摹寫”世界,後者本身也不是只允許一個真實的理論去摹寫。可以用一個隱喻去表達他的觀點:心靈和世界一起構成了心靈和世界。在這些講演中,他要進一步闡述他的這種觀點,它一方面不同於關於實在的形而上學實在論觀點,另一方面也不同於文化相對主義。在《理性、真理和歷史》中,他把關於真理的流行觀點稱之為“異化了的”觀點,它使得人們喪失了他的自我和世界的某一部分。在這些講演中,他試圖在關於真理的非異化觀點和關於人類繁衍的非異化觀點之間的聯系中,詳細展開這一論述。

12.福柯(Michel Foucault):《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英譯本書名為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1966)。

提到福柯的總票數是5 張,其中《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2 票;《知識的考古學》(An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1969)1 票;《訓誡和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1975)2 票。

《詞與物》有兩部分。第一編包括6 章,分別是“宮中侍女”,“世界的平鋪直敘”,“表象”,“言語”,“分類”,“交換”;第二編包括4 章,分別是“表象的界限”,“勞動、生命和語言”,“人及其副本”,“人文科學”。在此書中,福柯用驚人的博學,橫跨各個學科,回溯到17 世紀,試圖表明:古典的知識體系如何讓位於各門近代科學,如生物學、語文學和政治經濟學,這種古典體系把自然的所有部分連接在巨大的存在之鏈中,在天穹的星系和人的面部特征之間看到類似之處。其結果只不過是一種關於各門科學的考古學,它發掘出舊的意義模式,揭示出我們公認的真理的驚人任意性。按該書中譯者的說法,該書對自文藝復興以來直至20 世紀初的整個西方文化和知識史作了細致入微、富有創見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批判了自笛卡兒、尤其是自康德以來200 多年西方哲學傳統的先驗意識哲學和主體主義,從根本上驅除了籠罩在當代知識形式的決定性條件之上的人類學主體主義的迷霧,是福柯最重要的代表作(見該書中譯者引言)。

該書由莫偉民翻譯,由上海三聯書店於2001 年出版。

下面是得票次多的一組:

1.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獲得提名票4 張,全部集中在《無憑借的觀點》(The View From Nowhere,1986)。

2.諾齊克(Robert Nozick):獲得提名票4 張,全部集中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1974)。

3.黑爾(R. M. Hare):獲得提名票4 張,《道德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Morals,1952)和《自由和理性》(Freedom and Reason,1963)各2 票。

4.塞爾(John R. Searle):獲得提名票5 張,其中《言語行為》(Speech Acts,1969)1票,《意向性》(Intentionality,1982)2 票,《心靈的重新發現》(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1992)2 票。

5.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獲得提名票4 張,其中《倫理學和哲學的限度》(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1986)2 票,《笛卡兒》(Descartes: The Project of Pure Enquiry,1978)1 票,《道德運氣》(Moral Luck:Philosophical Papers 1973-1980,1982)1 票。

6.卡爾·波普(Karl Popper):獲得提名票4 張,其中《猜測與反駁》(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1963)1 票,《發現的邏輯》(Logik der Forschung,1934)2 票,《開放社會及其 敵人》(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y,1945)1 票,但後兩本不屬於過去50 年的著作。

7.賴爾(Gilbert Ryle):獲得提名票3 張,全部集中在《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1949)。

8.戴維森(Danold Davidson):獲得提名票3 張,其中《行動和事件論文集》(Essays on Action and Event,1980)2 票;《對真理和解釋的探究》(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1984)1 票。

9.麥克道威爾(John Mcdowell):獲得提名票3 張,全部集中在《心靈和世界》(Mind and World,1994),其中2 票分別來自斯特勞森和普特南。

10.丹奈特(Daniel C. Donnett):獲得提名票3 張,其中《被解釋的意識》(Consciousness explained,1991)2 票,《意向態度》(The Intentional Stance,1987)1 票。

12.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獲得提名票3 張,其中《交往行動理論》(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1981)2 票,《在事實和規範之間——對關於法律和民主的對話理論的貢獻》(Between Facts and Norm,1992)1 票。

13.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獲得提名票3 張,《言語和現象》(La Voix et le Phenomene,1967),《論文字學》(De L a Grammatologie,1967)和《胡塞爾的“幾何學起源”:導論》(introduction a “L’origine de la Geometrie” par Edmund Husserl,1962)各1 票。

14.利科(Paul Ricoeur):獲得提名票3 張,其中《自由和本性》(Freedom and Nature,1950)1 票,《隱喻的規則》(Le Metaphore Vive,1975)2 票。

15.喬姆斯基(J. Chomsky):獲得提名票2 張,《句法結構》(Syntactic Structure,1957)和《笛卡兒主義語言學》(Cartesian Linguistics,1966)各1 票。

16.帕菲特(Derek Parfit):獲得提名票2 張,集中在《理由和個人》(Reasons and Persons,1984)。

17.蘇珊·哈克(Susan Haack):獲得提名票2 張,集中在《證據與探究——走向認識論的重構》(Evidence and Inquiry,1993)。

17b.阿姆斯特朗(D. M. Armstrong):獲得提名票2 票,《心靈的唯物主義理論》(Materialist Theory of the Mind,1993)和《可能性的組合理論》(A Combinatorial Theory of Possibility,1989)各1 票。

18.哈特(Herbert Hart):獲得提名票2 張,《法律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1997)和《懲罰和責任》(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1968)各1 票。

19.德沃金(Ronald Dworkin):獲得提名票2 張,《嚴肅地對待權力》(Taking Rights Seriously,1978)和《法律王國》(Law’s Empire,1988)各1 票。

下面是哈貝馬斯推薦的三本德國哲學著作:霍奈特(Axel Honneth)的《為獲得承認而鬥爭——社會衝突的道德文法》(Kampf um Anerkennung,1992),弗斯特(Rainer Forst)的《正義的語境》(Kontexte der Cerechtigkeit,1994),施內德爾巴赫(Herbert Schnadelbach)的《黑格爾法哲學評論》(Kommentor zu Hegels Rechtephilosophie,2001)。

值得註意的是,聲名顯赫的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僅獲得一票,有一人提到他的《哲學和自然之鏡》(1979),提到戴維森的也只有3 票。耐人尋味。

蘇珊·哈克和我將從以上所列的兩組書中,挑選出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並且能夠買到中文版權的書,分成兩輯,組織譯者翻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於近年內陸續出版。





  這本十年打磨的精品,蒐集了150多個經典悖論,對這些悖論的解讀展現了數學、哲學、邏輯學史上智慧最璀璨時刻。此前數年間,作者在北大、人大、復旦、台大、港大等地演講了相關內容,激起了成千上萬大學生對悖論的興趣。  相信此書會是一本熱得很久的“恆溫”佳作。  基本信息:  《思維魔方:讓哲學家和數學家糾結的悖論》  作者:陳波  定價:48.00元  版別: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6月出版  書號:978-7-301-24190 -5/B·1198   作者簡介:  陳波  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專業領域為邏輯學和分析哲學。主要著作有:《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邏輯哲學導論》《邏輯學是什麼》《邏輯哲學》《邏輯學十五講》等,先後獲金岳霖學術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教育部優秀教材獎等學術獎勵。






















10月30日論說臺灣傳統民間表演藝術

[中心動態] 【緊急公告】2014/10/30「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曾永義教授演講取消
 【緊急公告】2014/10/30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曾永義教授演講取消

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
  • 臺大文學院暨臺大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將於2014年10月30日(週四)上午9:30~12:00,假臺大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舉行。本次講座將邀請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先生擔任主講人,講題為「論說臺灣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期能透過曾永義教授深厚的學識,帶領聽眾進一步認識臺灣的民間表演藝術的精粹。
     曾永義教授(1941-)長年深耕於戲曲與民間俗文學之研究,所涉獵之劇種廣及京劇、崑劇、豫劇、歌仔戲、客家戲等,更曾參與規劃文建會於民國70年代所舉辦的「民間劇場」,是臺灣民間表演藝術的技藝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除了戲曲理論、戲劇史與民間俗文學的研究之外,他更親自創作出如京劇「霸王虞姬」、豫劇「慈禧與珍妃」及歌仔戲「陶侃賢母」等劇本,無論是學術研究或劇本創作,均廣受好評。
      不僅如此,曾永義教授任教於學院數十年,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戲曲研究者,現今臺灣研究戲曲之學者可說大多都出自其門下。今年(2014)曾永義教授則以其對戲曲學研究的卓越成就,獲選為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是首位以戲曲及俗文學研究獲選之院士。本次講座,曾永義教授將聚焦於臺灣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詳述民俗藝術的定義、自身從事此研究的學思歷程,以及此一研究課題的內涵、重要性,乃至於後續所引起的效應和影響。演講期間並輔以1985年臺灣「民間劇場」的影像紀錄進行解說,內容精彩可期。
  • 講 題:論說臺灣傳統民間表演藝術
  • 主講人:曾永義教授(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 主持人:陳弱水教授(臺大文學院院長、臺大歷史系教授)
  • 時 間:2014年10月30日(週四) 上午9:30-12:00
  • 地 點:臺大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 主辦單位:臺大文學院、臺大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臺大圖書館、臺大新百家學堂
  • 活動網頁:按此連結

午間饗宴──西洋古典與日本歌謠的交會10月24日(週五)12:30-13:20

臺大文學院音樂會:午間饗宴──西洋古典與日本歌謠的交會
  • 節目簡介:
    ◎日本之歌組曲
     各國民謠多使用該國獨特的調式,而構成調式的音階則反映了該民族的自我認同。這次想邀請大家欣賞三首日本民謠,以及使用西洋自然大調譜曲的「海濱之歌」。民謠「櫻花」及「江戶日本橋」使用日本的都節五聲音調,其旋律也曾在浦契尼著名的歌劇「蝴蝶夫人」中出現;「捕魚歌」則使用了田舍節五聲音調。 臺灣和日本都是海島國家,因此在這次的曲目中,安排了「海濱之歌」和「捕魚歌」兩首與海洋相關的曲子。組曲伴奏則是邀請武藏野音樂大學的澤田勝行教授。 從代表日本的「櫻花」開始,聽眾將隨旋律徜徉在江戶時代的旅情中,並讓思緒馳騁於寧靜的海濱,最後則用充滿活力的「捕魚歌」作結。相信絕對能夠帶給聽眾一場豐富活潑的聽覺饗宴。
    ◎鋼琴演奏
     複調音樂可說是西洋音樂的起源,和其他地區的音樂截然不同。這次演出將為大家呈現集複調音樂之大成的巴哈作品,以及使用鋼琴描繪出優美旋律的蕭邦作品。巴哈作品將用較為古典的銜接方式演奏,而蕭邦作品則會嘗試使用作曲家 Idee 的演奏方式來彈奏。
  • 演出時間:2014年10月24日(週五)12:30-13:20
  • 演出地點:臺大文學院演講廳
  • 演出陣容:
    SAWADA Katsuyuki 澤田勝行(武蔵野音樂大學教授) / 鋼琴      CHIBA Akiyo 千葉章代(聲樂音樂教育家) / 女高音
  • 演出曲目:
    • 日本のうたメドレー(日本之歌組曲)
      ※さくらさくら(櫻花)
      ※浜辺の歌(海濱之歌)
      ※お江戸日本橋(江戶日本橋)
      ※ソーラン節(捕魚歌)       
    • 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 Heft2 中 No.13,14 ── Bach(鋼琴演奏)      
    • Ballade Op.23,52 ── Chopin(鋼琴演奏) 
    • Scherzio Op.31 ── Chopin(鋼琴演奏)
  • 活動資訊:按此連結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唐香燕:心內彈琵琶----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殷海光故居 -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


本週末下午3:00-5:00,歡迎參加秋季講座!
由《長歌行過美麗島:寫給年輕的你》作者唐香燕女士主講。
題 目:心內彈琵琶----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唐女士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中學國文教師、漢聲雜誌社編輯、格林出版社編輯,擔任過中國時報開卷評審、新聞局小太陽獎評審。
  
創作出版:《阿牛與我》(張老師出版),以及《貓先生的女友和貓小姐的男友》、《彩虹紋面》、《草地郎入神仙府》(遠流出版)等。
  愛貓,愛植物,珍視過去與現在的生活點滴,相關文章和照片發表於部落格:mylightning.blogspot.com

歡迎您一起回顧省思這段過程的啟示。
抗戰勝利,外省女兒的父親嚮往和平世界,帶著一家大小坐船到了台灣,
不料,原本的旅行變成長住,並落地生根——生下了女兒。
父親親身經歷了動盪的「二二八事件」,為本省鄉親搭救,慶幸逃過一劫,
也為台灣人的善良感動;
多年後,外省女兒初嫁本省媳婦,同一年,丈夫因「美麗島事件」入獄,
肅殺的社會氛圍下,新嫁娘面對風雨飄搖的際遇,咀嚼了炎涼冷暖的世態人情……;
多年多年後,隨著兒子的誕生和成長,本省媳婦看到了生命的出口和希望。

題 目:心內彈琵琶----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
時 間: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下午3~5點
地 點:殷海光故居【台北市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主講人:唐香燕女士(作家、《長歌行過美麗島—寫給年輕的你》作者)
主持人:莊世同教授(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Dreamforce 2014: Silicon Valley’s Thirst to Transcend Bits and Bytes




10.17
Dreamforce 2014: Silicon Valley’s Thirst to Transcend Bits and Bytes
A traditional Hawaiian blessing opens Dreamforce 2014 on October 14, 2014 at Moscone Center in San Francisco, Calif. –Image from a video produced by Salesforce.
The world’s biggest software conference ended Thursday night–though conference may not be the right word.

Dreamforce 2014 was also equal parts luau, spring break, rock festival, food drive, and TEDx. With over 145,000 registered visitors from more than 90 countries, plus another 5 million watching the videostream, the event spilled out of San Francisco’s Moscone Center into adjacent streets and a half dozen nearby hotels, practically shutting down a portion of downtown San Francisco for four days.

But the sprawl wasn’t merely physical. Staged by Salesforce, which offers business software as a service on the Web, the annual event straddled business, entertainment, politics, philanthropy, and what have come to be called big ideas. Dreamforce is emblematic of the fact that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ly embedded in global culture at large, and the theory that technology companies–even makers of business software–can implant themselves in users’ lives by allying themselves with powers far afield of software, hardware, and their markets as they are usually conceived.

Where most other companies that run their own confabs are content to focus on issues related to using and selling their products, Marc Benioff, Salesforce’s effusive founder and CEO, aspired to something grander. (Or sillier: Staff wore Hawaiian shirts and garlands, and traditional dancers were flown in from Hawaii to “bless” the event.)

Hillary Clinton gave a keynote and sat for an onstage interview with Klaus Schwab, the chief executive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ttendees—mostly Salesforce customers–helped donate three million meals to charity and $9 million to children’s hospitals. Concert attractions included fresh-faced Bruno Mars and wizened Beach Boys, while product demos were delivered by rapper will.i.am (a wrist computer) and singer/songwriter Neil Young (a digital music system). Outside Moscone Center, local food vendors handed out cupcakes emblazoned with Clinton’s and Benioff’s names, while attendees sank into beanbag chairs to dine on free sandwiches while watching a Michael Jackson cover band.

In between, the crowd soaked up as many of the 1,500 lectures and workshops as they could cram into a day, from “Best Practices to Manage Digital Marketing” to “Reimagine Everything,” delivered by Al Gore.

To techies, who are familiar with both Benioff’s marketing prowess and his peers’ extravagant parties, this sort of bounty may not seem out of place. To those outside the Silicon Valley fishbowl, though, it may seem bizarre that a company selling software to help sales teams would strive for such outsized relevance.

“It looks cultish,” said Melissa Nelson, Vice President of SilverLine, a company that provides consulting services and tools on top of Salesforce’s software platform. “But I don’t think people feel that way.”

Salesforce CMO Lynn Vojvodich, whose team spends the better part of a year working on Dreamforce, described it as “transformative,” a word that has gained currency as technology has roiled industry after industry but also resonates with a sense that the world at large is in need drastic reshaping. The conference’s intellectual heft also reflects Silicon Valley’s growing footprint on the global map, she added.

Indeed, the tech cluster has never been a more potent force. From smart phones to smarter apps, networked gadgets are obvious agents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etamorphosis. The uprisings of the Tahrir Square, Euromaidan, and Hong Kong’s Umbrella Movement have been branded Twitter TWTR +1.12% Revolutions. Highly educated software engineers who flock to Silicon Valley seek not just to find a job but to change the world. Technology’s capacity to turn the ordinary into something surprising and magnificent has turned Apple AAPL +1.46% and Google GOOGL -2.60% into iconic companies.

Dreamforce is Salesforce’s bid to capture a bit of the same magic. “We’re not just selling a product,” Vojvodich said. “We want to engage the whole person.”

By many accounts, they came close.

“It gives you a breadth of the capabilities of where you can go–that Nirvana, that dream state–so you can have customers for life,” said Maureen Boyd, of the Assistance Fund, a social service group that subsidizes medical costs for people with chronic illnesses. Boyd uses Salesforce software to manage the organization’s database of patients, paying a non-profit rate.

“It’s a whole giving-back phenomenon,” said Linda Sheaffer, a senior director at the Red Cross, which uses Salesforce software to manage fundraising events.

“It’s just a great way to knock out a bunch of learning.” said Eric Crum, director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t Panera Bread. “When you’re just back home in your office, it’s hard to mak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what you’re doing and worldwide problems.”

Of course, no one touts the power of sales software to address global issues more forcefully than Benioff himself, who has donated $200 million to children’s hospitals and pledges 1% each of his company’s profit, equity, and person-hours to charity. As he took the cloud-shaped stage for his Tuesday keynote (which a wide-eyed Bloomberg TV reporter later characterized as “like watching Moses part the Red Sea”), the auditorium darkened, lasers shot skyward, and a prerecorded voice boomed, “Every industry is being disrupted. Everyone is being connected. The customer now rules.”

Two hours later, Benioff was still talking. He had shifted his topic from philanthropy to a vision of “trillions of customer interactions” transmitted by smartphones. “We’ve seen the rise of our customers,” he thundered. “There’s this imperative to connect! There’s this imperative to connect!”
For a moment, everyone believed him.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谷川俊太郎(Shuntaro Tanikawa)台北行


▎谷川俊太郎(Shuntaro Tanikawa)


天空能寬廣到何地?我們活著的時候天空為什麼能忍受著自己的碧藍?我們死去的世界天空還那麼寬廣嗎?在它下面,華爾滋舞曲還在奏響嗎?在它下面,詩人還會懷疑天空的碧藍嗎?

 
簡介
谷川俊太郎(Shuntaro Tanikawa 1931~)日本最富盛名的當代詩人之一。劇作家、隨筆作家、翻譯家。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都立豐多摩高中。17歲時受北川幸比古等周圍朋友的影響開始詩歌創作並發表作品。19歲時因詩人三好達治將其《奈郎》等五首詩推介到《文學界》雜誌發表引起注目而一舉成名。21歲出版的首部個人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被公認為是前所未聞一種新穎抒情詩的誕生,之後相繼出版了《62首十四行詩》、《關與愛》、《谷川俊太郎詩集》、《旅》、《定義》、《俯首青年》、《凝望天空的藍》、《憂鬱順流而下》、《天天的地圖》、《不諳世故》、《minimal》、《午夜的米老鼠》、《夏加爾與樹葉》、《我》、《詩之書》等七十餘部詩集、以及理論專著《以語言為中心》、隨筆集《在詩和世界之間》、散文集《愛的思考》、《散文》、《獨身生活》、《在沉默的周圍》和話劇、電影電視劇本六十餘部。並有譯著童話集系列《英國古代童謠集》和《花生漫畫》等圖畫書、詩集、傳記、小說等兩百部出版。
半個多世紀以來,谷川俊太郎囊括了日本各大文學和詩歌獎。他的第二部中文版詩集《谷川俊太郎詩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因「以平易的語言表達深刻,以簡潔的語言表達複雜,呈現出人類精神生活的共同困惑和體現出精湛的文學品質」,2005年3月在中國被授予第二屆「21世紀鼎鈞雙年文學獎」。他的英文版和其他語種的詩集也曾在美國和英國等國家獲獎,2011年亦獲第三屆「中坤詩歌獎」。
Shuntaro Tanikawa, born in 1931 in Tokyo. After finishing high-school, he decided not to go on to university. His first book of poems Two Billion Light-Years of Solitude appeared in 1952. He has since produced some 70 books of poetry and won every major Japanese award for his writing. His most recent book of poems is SUKI(Likingpublished in May, 2006.



天空能寬廣到何時?天空能寬廣到何地?我們活著的時候天空為什麼能忍受著自己的碧藍?我們死去的世界天空還那麼寬廣嗎?在它下面,華爾滋舞曲還在奏響嗎?在它下面,詩人還會懷疑天空的碧藍嗎?

參與活動
10/26(日)19:00《天空之歌——詩人谷川俊太郎 紀錄片放映》臺北書院
10/26(日)20:00《我歌唱的理由——谷川俊太郎 映後對話》臺北書院
10/27(一)19:30《詩的萬有引力——谷川俊太郎 詩人對話》臺北書院
Song in the Sky –Shuntaro Tanikawa (Screening): Oct 26 (Sun) 19:00 @ Taipei Lecture Hall
 
Why I Sing –Shuntaro Tanikawa’s Post-movie Talk: Oct 26 (Sun) 20:00 @ Taipei Lecture Hall
 
The Gravity of Poetry – Conversation with Shuntaro Tanikawa: Oct 27 (Mon) 19:30 @ Taipei Lecture Hall





【日本的「國民詩人」、「教科書詩人」谷川俊太郎來台参加台北詩歌節】
《介紹他的名詩<活着>》
比我小三歲的日本當代著名詩人谷川俊太郎,2011年十二月中得到中國民間所舉辦的「中坤國際詩歌獎」,他的名詩く活著>一直為人傳誦。這首詩是為日本大地震受難災民而寫,他歌詠生命存在的價值,發現「當下活著」是如何的可貴與美好,他呼喚不幸的災民們要面對無常,要堅持自身生存的勇氣。く活著>分五小節,連題目共四十行,現在不分行以分號斜線連綴如下﹕

く活著> 川俊太郎(日)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喉舌的乾渴/是枝椏間日光燦爛/是倏忽想起某段旋律/是打了噴嚏/是牽起妳的手
活著/是活在當下/百折裙/天文館/約翰‧史屈勞斯/畢卡索/阿爾卑斯 山脈/邂逅所有美好的事物/以及/要小心隱蔽的惡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可以哭/是可以笑/是可以怒/是自由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現在遠方的狗吠/是現在地球的動/是現在他方出生的嬰啼/是現在他方有士兵負傷/是現在秋千擺蕩/是現在時間流逝
活著/是活在當下/是鳥兒在振翅/是海浪在呼嘯/是蝸牛在爬行/是人與人在相愛/是妳手掌的溫度/那就是生命(許偉泰改譯)
這位日本現正當紅的詩人呼籲大家要「活在當下」,要正視現實如此的美好,可以有嘻笑哭怒的自由,可以邂逅所有美好的事物,可以牽起妳的手,妳手掌的溫度,那就是生命的實證。看到他這首主張積極く活著>的詩,使我想起伊朗詩人阿巴斯,他在1990年伊朗遭受八點九級強震後,親自到現場去感受那種澈底毀滅的淒况味,然後他拍攝了《生生長流》(英文原名The Earth Move We Didn’t)這部紀錄片。他發現災民雖背負著極大的沉痛哀傷,卻是以一種充滿積極有信心的態度,面對生命,繼續生活。因此他非常贊同生命不該在遇到災難時停擺,生活更該在重建中繼續,「地球雖然在悸動,我們卻不為所動」。這也是在強調大家要「樂活在當下」,尊重生命的最高期許呵!
谷川俊太郎在接受「中坤國際詩歌獎」時發表的感言中他說「我覺得,同法律的語言、合同的語言、信息的語言相比,詩的語言既是它們間同種的語言,又有着一些非同尋常的地方,這麼實用的詩的語言,真的可以獲得如此厚重的獎賞嗎?欣喜的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些不安。」多麼謙卑自制的一位詩人呵!
今年的台北詩歌節出版的詩選《為理想勞動》一書中選了他十七首詩,中日文對照,由旅日中國大陸詩人田原翻譯。書中亦有<活着>一詩但只有十四行,與我自網路搜尋,由許偉泰所改譯之版本內容不大相同。昨夜(18日)詩歌節開幕演出之壓軸即谷氏之<牧歌>一詩,由「再拒劇团」及「陽明大學風車合唱」合作演出,呈現人與自然,對世界的渴望與死亡意象。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林俊義《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出版分享會


此次新書(林俊義《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發表會可能有70人參加,估計賣出一百多本書。來者多半是林俊義生命中有緣的朋友,氣氛很溫馨。這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場 合認識真誠的林俊義 (的確有淋漓盡致的生命)。林舉Karl Popper《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要人戒除崇拜政治偉人的習慣,因為偉人造成重大的悲劇和損失......相信素人寫回憶錄的好處。舉Steve Jobs的Stay Hungary ,Stay Foolish 以及Amazon老闆Jeffrey P. Bezos與其外祖父母的一則著名的故事。

林俊義 (1938~ ) 76歲;李遠哲78歲,讓林的末節題目改成"熄燈不謝幕")。
請向陽(當年副刊編輯,現為林教授) 說明他登〈政治的邪靈〉之後與警總的故事。   
1984年,林俊義在《自立晚報》發表〈政治的邪靈〉一文,遭當局查禁,被迫出國、滯美3年.....
李遠哲得諾貝爾獎,林俊義專程到伯克萊訪問2天,寫第一篇訪問稿.....
「我從林俊義教授這本回憶錄學到很多,這本書確是非常生動精彩的好書,我願推薦給每一位想了解台灣與熱愛台灣的人。曾經有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認真地生活過,也滿懷著理想為改造我們的社會而奮鬥過。」( HC:林俊義老師要用它作墓誌銘。)


漢清兄:
    轉寄一活動消息。
    俊義兄是東海老朋友,我會去,裡面寫了不少東海往事,如你有興趣,也請
去捧場。文章內容已在 newtalk 新頭殼連載一年多:
http://newtalk.tw/blog_read.php?oid=10551
杭之


年輕前往美國時曾說「再也永不回來」的林俊義教授,
因著對土地與人民的責任和牽掛,懷抱「教育」與「顛覆」的理想,毅然決定回國任教,並積極投入環境保護運動,率先指出使用核能的不當,卻於1984年在《自立晚報》發表〈政治的邪靈〉一文被查禁後,被迫出國,滯美三年;其後歷經三次大選、擔任國大代表參與制憲、擔任環保行政與外交公職十多年,走過起伏、波折與不安。
最新著作《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以「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為主軸,由像小說般生動精彩的文字,述說他那淋漓盡致、多姿多采的人生,期望透過自身的故事,讓更多朋友,尤其是年輕朋友,找到生命真諦與價值的啟發。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教授及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蕭新煌教授特地為本書撰寫序文大力推薦
玉山社出版公司將於1017日(週五)下午7:30-9:00在唐山書店舉辦:
《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出版分享會。
林俊義教授將於現場和讀者分享如何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誠如他在書末所言:「只要珍惜生命、愛惜時光,做一個不隨俗的人,培養對知識、人、自然的好奇,透過閱讀、體驗後,就隨著您的心與夢到處漫遊吧!」

本活動自由入場,歡迎參加!

不隨俗的生命故事,啟發每一個年輕的未來
《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出版分享會

主講者:林俊義教授(本書作者,前環保署署長)
與談者:向陽(詩人)、蘇正平(新頭殼董事長)

時間:1017日(週五)7:30-9:00PM
地點:唐山書店(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9號地下室一樓/(02)2363-3072
主辦:玉山社出版公司、唐山書店
聯絡人:許家旗 (02)2775-3736


點擊圖片可瀏覽相關圖片
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新著作《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出版分享會,17日晚間7點半將在唐山書店舉行。圖:玉山社提供
新頭殼newtalk2014.10.16 周佑政/綜合報導

前環保署長林俊義新著作《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林俊義回憶錄》出版分享會17日將在唐山書店舉行,詩人向陽及《新頭殼》新聞網站董事長蘇正平也將到場與林俊義對談。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與學者蕭新煌也為此書寫序,李遠哲指出,這本書除可了解一位知識份子的一生,也能了解台灣75年來的社會轉變。

林俊義的新書以「人文演化的生命故事」為主軸,利用生動的筆觸訴說多采多姿的人生,期望透過自身的故事,讓更多人找到生命真諦與價值的啟發。此書內容也曾自2012年8月起一連3年在《新頭殼》網站上連載。林俊義將在17日晚間7點半開始的分享會上,與讀者分享如何「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

李遠哲在此書序言裡指出,「林教授有很好的文筆,他把自己精彩多樣的人生與對許多事物的探索和研究,做了非常細膩的描述,也因為他喜歡閱讀,思想豐富,『愛書如愛妻』。」李遠哲說,從這本書不只可以了解一個知識份子的一生,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台灣過去75年的歷史與社會轉變。

李遠哲也表示,「我從林俊義教授這本回憶錄學到很多,這本書確是非常生動精彩的好書,我願推薦給每一位想了解台灣與熱愛台灣的人。曾經有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中認真地生活過,也滿懷著理想為改造我們的社會而奮鬥過。」( HC:林俊義老師要用它作墓誌銘。)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則在序言中指出,林俊義的回憶錄以「演化的生命故事」為主軸,不失他身為生物學家的本色。蕭新煌說,「俊義兄的公共知識份子角色,在他回台後一展無遺,除了專攻的演化生物學外,他寫了不少有關哲學、社會科學、文明、環境、政治的文章,堪稱1970年中後期重要的台灣作家和良心。」

蕭新煌表示,林俊義的一生有太多起伏、不安和波折,也有很多名聲和光環,但他似乎從未讓自己或家人好好享受那些浮世榮華,「說起來有點感傷,不過這也恐怕是不隨波逐流的性格所要付出的代價」。

年輕前往美國時曾說「永不回來」的林俊義,因為對土地與人民的責任和牽掛,懷抱「教育」與「顛覆」的理想,毅然決定回國任教,並積極投入環保運動,率先指出使用核能的不當。1984年,林俊義在《自立晚報》發表〈政治的邪靈〉一文,遭當局查禁,被迫出國、滯美3年;其後歷經3次大選、擔任國大代表參與制憲、擔任環保行政與外交公職10多年。

林俊義在自序中表示,「在一生忙碌的生命中,我未曾動過寫傳記的念頭。」會在退休後花了3、4年時間寫回憶錄,是要告訴3名子女「自己忙碌的一生是在做什麼」。林俊義說,「你們(子女)不知道我在幹什麼,是我的錯,我答應你們,我退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寫我的一生,給你們知道」。

林俊義表示,2008年退休後,他開始斷斷續續撰寫自己的生命故事,但事與願違,一拖再拖。幸賴玉山社總編輯魏淑貞和編輯蔡明雲的催促與包涵,及《新頭殼》部落網站上每週必登1篇的壓力,終於在2014年3月底完成。林俊義說:「對我個人而言,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

----

作家向陽 林淇瀁 回想當年在自立晚報副刊因為刊登一篇林俊義文章而被警總約談的經過,雖然有驚無險,但印證白色恐怖的餘威,依然令人膽戰心驚。
向陽一直提到妳阿爹(楊青矗)~. 我回覆: 1985年他們一起去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國際作家計畫研究>3個月.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街頭守門人—台大新聞E論壇反黑箱服貿運動報導紀實》


新聞e論壇
就!是!今!晚!

【e論壇新書講座:新聞與世代革命的交會——二十二天當「街頭守門人」的故事】

台大新聞E論壇,是318運動期間許多人都追蹤過新聞的臉書專頁,然而這個專頁原來只是所上交作業的平台,但到410運動退場時,這個專頁已經有十三萬以上的按讚人數。這群滿懷新聞熱血的年輕人,以行動實踐不同世代對新聞的看法。現在他們出書了,《街頭守門人—台大新聞E論壇反黑箱服貿運動報導紀實》詳細記錄了e論壇的幕後故事。


第一場新書講座,主講人是新聞e論壇的彭筱婷與吳沛綺。請大家來聽聽這群沒有資源、沒有支薪、血液中有著新聞魂的年輕人,如何連續二十二天駐守立院現場的歷程。他們有什麼夢?而他們的夢,可能也是我們想過的夢。

10.16│四│8:00pm-9:00pm│台大店 3F 藝文閣樓
主講│台大新聞E論壇
註:為維護品質,本書歷經反覆修訂,下週才會正式上市。第一場講座將先與讀者分享書的內容,各位可先睹為快。

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臺灣近代史研究的新水平――談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松山文創園區》

【新書上架|《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近藤正己 著】

臺灣如何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在戰後又為何走向「光復」,而非「獨立」?本書有最精到的說明。

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

作者近藤正己教授不取前人慣常從日本帝國主義軍事失敗的角度,而是從「殖民地本身」的視角探討日本殖民統治的崩潰。本書指出,戰時的「總力戰」(總體戰)體制對殖民地臺灣的全面動員,是殖民統治崩潰的重要因素。

全書分為兩部(上、下冊),共十章。第一部「戰時的殖民地統治結構」(第1章至第6章),論述臺灣自1930年代捲入總力戰體制的過程:臺灣軍部勢力抬頭、總督府南進,以及殖民政府如何從「人心」動員開始,把「人力與人命」驅至戰場,最後皇民化運動導致「殖民地主義的終結」。第二部「臺灣光復運動的展開」(第7章至第10章),則轉向追蹤在中國的臺灣人抗日政治勢力──臺灣義勇隊、中國國民黨臺灣黨部、臺灣革命同盟會,以及其重要人物,以了解為何臺灣在殖民地崩潰時,是走向「光復」而非「獨立」。

本書從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戰時統治,以及臺灣人在中國進行的抗日運動這兩個深具歷史意義的面向,探究日本在臺灣殖民統治崩潰的完整樣貌,是理解臺灣從進入「總力戰」體制到戰後「光復」歷史發展脈絡的經典之作。
【李澤藩,《送出征》。《總力戰與臺灣》的封面故事】

近藤正己教授的《總力戰與臺灣》中譯本有一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書封。書封底圖採用李澤藩先生於1938年所繪的《送出征》。李澤藩先生(1907-1989)曾受教於石川欽一郎先生,在1930年代即於臺、日美術界嶄露頭角,戰後更持續發表作品,是重要的前輩畫家之一。他在這幅作品中以火車站和橫向列置的人群組成的三角形構圖,來表現日本殖民統治末期的送出征畫面。作為本書的書封主題,這幅畫生動地呈現了臺灣如何在日本的總力戰體制下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附圖為《總力戰與臺灣》上、下冊的書封,上冊以藍色為基底,維持了李澤藩先生《送出征》原作的色彩設定,下冊以紅色襯底變化,較有戰雲密布之意象。

更多書籍介紹請見――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66701&sid=0000066701&page=1
【臺大出版中心 × 誠品臺大│10月人文學術現場】

「總力戰與臺灣」系列講座

歷史真實總是比教科書裡的文字敍述更曲折、更複雜,
臺灣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篇章,不應只有:
「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光復」如此這般。
這座島嶼如何在帝國的統治之下捲入其對外侵略的戰爭動員?
如果無法釐清這段歷史,戰爭其實並未真正結束。

第一講 臺灣近代史研究的新水平──談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如何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政策,將臺灣人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1930年代臺灣島內的抗日運動無法開展之後,又如何轉往中國大陸發展?作者透過獨具慧眼的書寫論述與史料梳理,將臺灣近代史研究推向新水平。

時 間:10月14日(二) 晚上8點至9點
地 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樓藝文閣樓
主講人: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第二講 從臺灣史研究軌跡看近藤正己的《總力戰與臺灣》

《總力戰與臺灣》日文原著寫作於1980到90年代初期史料蒐集不易的時代,但作者透過種種努力蒐尋許多坊間難以見到的公私文書和史料,再經獨特的觀察角度、分析手法以及口述訪談,完成這部在臺灣史研究領域有重大貢獻的著作。

時 間:10月28日(二) 晚上8點至9點
地 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樓藝文閣樓
主講人:蔡錦堂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總督府推行的「皇民化」政策】

近藤正己教授所著《總力戰與臺灣》一書,對於臺灣總督府推行的「皇民化」政策有著尤其精到的說明。殖民地臺灣進入戰時體制之後,必須從日本資本主義的「米倉、砂糖倉庫」蛻變成為「南方玄關」,由於要將「人力與人命」驅至戰場,因此臺灣人民必須成為「神國日本之玄關子民」。

關於此一皇民化政策,近藤教授在書中指出,正因為他從事這樣的研究,接觸到殖民地民眾活生生的姿態,才能親身感受皇民化政策造成的痛楚。作者也認為對於活在當時的臺灣人來說,由殖民主義導致的被迫「同化」,以及隨後而來的「光復」,皆是所面臨最為切實的問題。也因此他的這部著作就從以上兩個線索展開析論。

更多關於《總力戰與臺灣》的介紹――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19419

相片:【臺灣總督府推行的「皇民化」政策】
 
近藤正己教授所著《總力戰與臺灣》一書,對於臺灣總督府推行的「皇民化」政策有著尤其精到的說明。殖民地臺灣進入戰時體制之後,必須從日本資本主義的「米倉、砂糖倉庫」蛻變成為「南方玄關」,由於要將「人力與人命」驅至戰場,因此臺灣人民必須成為「神國日本之玄關子民」。
 
關於此一皇民化政策,近藤教授在書中指出,正因為他從事這樣的研究,接觸到殖民地民眾活生生的姿態,才能親身感受皇民化政策造成的痛楚。作者也認為對於活在當時的臺灣人來說,由殖民主義導致的被迫「同化」,以及隨後而來的「光復」,皆是所面臨最為切實的問題。也因此他的這部著作就從以上兩個線索展開析論。
 
更多關於《總力戰與臺灣》的介紹――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19419

【沒有人寫得了書評的書】
吳密察老師於今日晚上八點將在誠品書店臺大店三樓介紹近藤正己教授的著作《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此書的日文原著出版於1996年,其中文譯本卻隔了18年後才出版,但吳老師認為這本書仍是研究日本殖民時代後期臺灣史的必讀著作,他形容此書是「沒有人寫得了書評的書」,因為它進入了「一個前人未曾深入的叢林」,將臺灣史研究帶往一個新水平。究竟此書如何精彩?請來聽聽吳老師怎麼說!
講題:臺灣近代史研究的新水平――談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
時間:10月14日(二) 晚上8點至9點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樓藝文閣樓
主講: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高砂義勇隊:臺灣總督府對原住民的戰爭動員】

近藤正己教授在《總力戰與臺灣》書中對於「高砂義勇隊」的歷史亦多有介紹。

在日本統治下,臺灣總督府對「蕃人」或「高砂族」,即現在所稱的「原住民族」,一貫採行的是赤裸裸暴力的原始統治政策。而在總力戰下異民族被動員為兵力時,在民族上愈屬於少數,其參與戰爭的「志願率」愈高。(259頁)

關於原住民的動員,最廣為人知的即是與亞洲•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時被投入南方戰線的高砂義勇隊。(389頁)他們被投入以菲律賓、新幾內亞為主的叢林地域。在那裡負責採伐或搬運軍需品等,被用作熟知叢林的專門運送員。另外,特別高砂義勇隊作為游擊人員或攻入敵陣的特攻隊人員,被要求執行以死為前提的戰鬥行動。於是,許多原住民就這樣以日本人的身分戰死。(399頁)

附圖為「總力戰與臺灣」講座酷卡的正面。更多書籍內容請見――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66701&sid=0000066701&page=1#b_1

相片:【高砂義勇隊:臺灣總督府對原住民的戰爭動員】
 
近藤正己教授在《總力戰與臺灣》書中對於「高砂義勇隊」的歷史亦多有介紹。

在日本統治下,臺灣總督府對「蕃人」或「高砂族」,即現在所稱的「原住民族」,一貫採行的是赤裸裸暴力的原始統治政策。而在總力戰下異民族被動員為兵力時,在民族上愈屬於少數,其參與戰爭的「志願率」愈高。(259頁)

關於原住民的動員,最廣為人知的即是與亞洲•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時被投入南方戰線的高砂義勇隊。(389頁)他們被投入以菲律賓、新幾內亞為主的叢林地域。在那裡負責採伐或搬運軍需品等,被用作熟知叢林的專門運送員。另外,特別高砂義勇隊作為游擊人員或攻入敵陣的特攻隊人員,被要求執行以死為前提的戰鬥行動。於是,許多原住民就這樣以日本人的身分戰死。(399頁)

附圖為「總力戰與臺灣」講座酷卡的正面。更多書籍內容請見――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66701&sid=0000066701&page=1#b_1




***
【4599協會 週二講堂】10月份戶外活動
重返榮耀 參訪日治時期的工業村 – 松菸1937
再展風華 看《拾階攝影》第18年在恆昶展出

《 全程免費導覽 / 餐飲+交通費 ~ 自理 》
日期:2014年10月 14日(星期二)
11:30 《恆昶藝廊》展場集合 看《拾階攝影展》
集合地點:《恆昶藝廊》 台北市仁愛路4段396-1號1樓〈延吉街口〉
電話:02 2706 6466
敬備茶點招待

12:15 【午餐】《金魚創意日式和食》@230/客起 + 10% 〈自由參加〉
地址:台北市延吉街233巷18號
電話:02 2703 1003

14:20 步行 由《金魚》經《國父紀念館》至《松山文創園區》
14:50 集合《松山文創園區》木棧道生態池《小山堂餐廳》前
地址:台北市光復南路133號
電話:02 2765 1388
聯絡人:李麗華 Vina 0933897916

15:00 園區支援 免費導覽 導覽路徑如下:木棧道生態池前→機械修理廠→1-5號倉庫區→辦公廳舍→松菸工廠(園區服務中心)→中庭巴洛克花園→鍋爐房。
16:00 餐敘 《松菸誠品 地下美食區》開放空間,各自點餐, 大夥兒圍坐一起,暢所欲言。〈自由參加〉
18:00 結束賦歸

截至2014年10月13日 09:45 報名人數 27人:
在FB上報名者22人:
劉定泮,游常山,李麗華Vina,高為邦,祁建年,
翁傳鈺,莊淑貞,劉昭輝夫婦,黃嘉靜Jean,
林耀基,唐一石,林知樂,劉沛琦,黃淑貞Alyan,
張麗華,凌國梅,Dunchih Fong,李幼芬,Joanne Wu,
李美華Monica,周裕容

用電子郵件報名者5人:郭淑媛,李明珠,郭錦榮,郭小豫,游碧珠(用餐考慮中)

僅游碧珠1人用餐考慮中。總報名人數 27人。


當天連絡電話: 李麗華 (Vina) 0933 897 916

不收費用, 飲食交通自付。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The London Law Expo 2014;「越界西藏:萬瑪才旦的電影、小說與翻譯」

The London Law Expo 2014

The Old Billingsgate – London, United Kingdom

This Event is Officially SOLD OUT


Taking place at the Old Billingsgate, London on Tuesday 14th October 2014, the ‘London Law Expo’ is Europe’s largest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for senior management from the legal profession.
With over 50 leading presenters and 3,000 expected visitors, the ‘London Law Expo 2014’ will offer multiple stages delivering keynote presentations, panel discussions, knowledge sessions, live debates, exhibitions and interactive demonstrations to offer legal management a leading edge in today’s modern marketplace.
With presentations led by some of the most respected names within the legal and commercial worlds, the ‘London Law Expo 2014’ will present a wide array of sector focused information to assist law firms and legal businesses increase their overall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Presentations & Discussions will cover topics including:
  • Law Firm & Departmental Management
  • Operations & Practice Management
  • Legal Technology Software & Solutions
  • Business Growth and Performance Strategies
  • Sales, Marketing & Business Development
  • Finance, Investments & Profitability
  •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 Talent Management
  • Risk, Compliance & New Regulations
  • Project Pricing, Scoping & Evaluation
  • Mergers, Acquisitions & Cultural Intelligence
  • Knowledge Management, e-Disclosure and much more
http://londonlawexpo.com/

袁國強出席倫敦法律博覽會
律政司司長袁國強下周一至周三訪問英國,並出席2014年倫敦律博覽會,推介香港作為國際法律和解決爭議服務的中心。 袁國強下周二上午會在博覽會 ...


3小時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香港浸會大學
Centre for Translation &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Creative Writing
翻譯學研究中心及人文及創作系
Transgressing Tibe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ma Tseden’s Films, Fictions, and Translations
「越界西藏:萬瑪才旦的電影、小說與翻譯」國際研討會
Pema Tseden’s films, short stories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s are expressive moments of self-repres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Tibetan lives. His use of varying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have allowed his works to develop unique inter-medial and inter-cultural dimensions. The speakers of this symposium will explore the literary, artistic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Pema Tseden’s creative repertoir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temporary Tibetan situation.
萬瑪才旦既是電影導演,又是小說作家、文學翻譯,其作品對當代藏族文化及藏人生存狀態有深刻的反思和細膩的敘述。他以不同媒體表意,成為了國際文化場域中一把獨特的民族聲音;無論在創作和接收之中,他的作品持續地產生跨文化及跨媒體意涵。是次研討會將多方面探討他的電影、文學、翻譯作品,以及他的作品內外的跨文化和跨媒體維度。
Speakers講者:
Professor Chris Berry (Department of Film Studies, King's College London)
裴開瑞教授 (倫敦國王學院電影研究系)
Professor Vanessa Frangville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方文莎博士 (新西籣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語言及文化學院)
Professor Izumi Hoshi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星泉副教授 (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
Mr Longrinchen(Qinghai Writer)
龍仁青先生(青海省作家)
Professor Kwai-cheung Lo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Creative Writi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羅貴祥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
Professor Patricia Schiaffini (Department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龐思亞教授(美國西南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學)
Professor Jessica Yeung (Translation Programm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楊慧儀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
Mr Liang Ying (Film Director, Part-time Lecturer of School of Film & TV,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應亮先生 (中國電影導演,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兼職講師)
Pema Tseden
Born of Tibetan descent in the Amdo Tibetan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educated in Qinghai and Beijing. As an auteur in the cinema he has on major international prizes with his films including The Silent Holy Stones and Old Dog. His short stories, some written in Tibetan and others in Chinese, have also captur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ench, German, Czech and Japanese. His is also a prolific literary translator of Tibetan literature into Chinese.
萬瑪才旦
生於青海安多藏區,母語為藏語。2000開始電影編導工作,是中國境內第一個以藏語拍攝完整影片的導演,《靜靜的嘛呢石》、《老狗》等多部影片得到多個包括布魯克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多個國際獎項。他以藏、中雙語進行短篇小說創作,已出版多本藏文、中文小說集,作品翻譯成英、法、德、日、捷克等語言。萬瑪才旦在創作電影和小說之前,已經翻譯了多個藏文古典及現代文學作品,至今累積了不少翻譯作品,是藏中文學翻譯一個重要推動者。
Date: 30.10.2014 (Thursday)
Time:9:30am – 12:30pm & 2:00pm – 6:00pm
Venue: AC Hall,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日期: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大學會堂
時間:上午9時30分至12時30分 及 下午2時至6時
Seat reservation and enquires報名方式及詳情查詢: Tel: 3411 5383 // Email: ctn@hkbu.edu.hk
The symposium will be conducted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English. 研討會將以國語及英語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