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2005 台大法鼓人文講座





2004 台大法鼓人文講座 辦4場


2005 台大法鼓人文講座 辦3場?

接下去資訊不足










法鼓雜誌-184期2005.04.01







聖嚴師父和成功大學校長高強(左)共同簽約設置「法鼓人文講座」,師父並致贈「和喜自在」予高校長誌念。(釋果賢 攝) 成功大學設立法鼓人文講座

師父親自出席締約儀式 期盼科技加上人文修養 造福人類社會

【台南訊】繼台灣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之後,台南成功大學也與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合作(簡稱「獎基會」)設置「法鼓人文講座」。簽署儀 式於二月二十七日上午九點在成功大學成功廳舉行,由聖嚴師父和成功大學校長高強共同簽約。

聖嚴師父在致詞時表示,台南市是台灣最久的文化古都,以理工科系見長的成功大學更是享譽全台的一所大學,「如果科技與人文能夠配合,那真是最好的一件 事!」師父指出,「科技是為人類服務的,如果把人的品質忽略,只是專門發展科技,可能會帶來災難。」師父表示,一旦科技發展太快,人文配合不及,人就會成 了機械人,「就好像任何機械都需要潤滑劑,如果沒有潤滑劑,很容
易就磨損。」師父表示,在成大設置法鼓人文講座,希望「科技加上人文修養,我們的社會就會非常和諧,也可以真正造福人類。」成大校長高強致詞時表示,成大 一向較著重科技人才的培育,在人文教育方面比較缺乏,法鼓山是第一個提供該校人文講座的團體,「我相信對未來整體人文的提昇,會有很正面的幫助。」對於法 鼓人文講座能在成大設置,高校長表達了感謝和肯定。

當天現場,台南市市長許添財、成功大學教務長施炎坤、學務長柯慧貞、法鼓山獎基會執行長曾濟群、獎基會董事同時也是台南大億集團總裁吳俊億、獎基會董事亦 為成大校友王景益等嘉賓,以及上千位成大師生、民眾,都一起見證了這場簽署典禮。

典禮上,台南市市長許添財亦表示,法鼓人文講座將讓以科技人才培育、工業發展為主的成功大學,能進一步在人文方面成長、茁壯。締約儀式在全場觀禮人士的熱烈掌聲下,圓滿完成。


.................................................................................................................................................................................................................




信廣來教授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傳統儒學思想中的「純粹」觀。(陳漢傑 攝) 台大法鼓人文講座 94年度第一場

多倫多大學教授信廣來 講述朱熹的虛、靜、私

【陳漢傑/台北報導】理想的心靈狀態是什麼呢?九十四年度第一場「台灣大學法鼓人文講座」,三月九日邀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副校長信廣來教授,於台大東亞文 明研究中心以英文主講「儒學思想中的『純粹』觀──朱熹論虛、靜、私」,由該中心主任黃俊傑教授擔任主持,台大歷史系教授甘懷真、吳展良等學者,以及近三 十位研究人員、中外學生都前往聆聽。


信教授表 示,長久以來傳統中國哲學都一直在思考「虛與實」、「動與靜」這幾組純粹的概念,哲學家並使用這些概念,去描述人的心靈狀態,其中南宋理學家朱熹 就認為人 的本性是「靜」的,只是受到外在事物的觸「動」而產生感情,信教授藉此進一步指出,心靈的「動」與「靜」,在朱熹看來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欲望和情感本身並 不是壞的,朱熹反對的不是人的欲望,而是超出人類基本需求之外的欲求。

「一個人唯有體認到內心的虛靜靈明,才能發現心中之理。」信教授指出,一般人常以為自己和他人、和自然界是有別的,我們必須「處理」對人或對自然界的關 係,朱熹則以儒家「仁」的觀念,說明自然萬物其實是一體的,當我們體認到這一點,心中就不會有偏私、為我的觀念,生命動能便能活活潑潑地展現。

信教授表示,東方哲學並不以知識思辯為主,而是著重在人倫日用的體會,因此,雖然東方哲學談的道德或心靈理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卻能為人類指出一條心嚮往之的道路。

***


台灣大學法鼓人文講座」四月七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灝,於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演講。(李宜紋 攝)
台大法鼓人文講座 邀中研院院士張灝演講

談近代中國因西方衝擊產生問題 未來需多關切社會各層面

李宜紋/台北報導】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何時產生轉型?九十四年度第二場「台灣大學法鼓人文講座」,四月七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 授張灝,於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演講「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的轉型與展開」,吸引該校歷史系、地理系近三十位師生到場聆聽。
所謂的「轉型」乃是指文化核心產生大規模、持續性且具深度的轉變,依據對歷史的觀察,張灝教授將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的轉型定在一九八五年,也就是鴉片戰爭後五十年。
張教授指出,西方以鴉片戰爭打開中國門戶,但五十年後中國思想文化才有了量和質的重大改變。量的部分指的 是西學大量散播,像康有為等知識份子大量辦報、商務印書館等大型圖書公司興起、西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等,都反映了西學散播日益普遍的情形。
在質的方面,張教授分析在一九八五年以前,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宇宙觀及價值觀,此後在西方衝擊下,文化認同方面已由中國是世界的中心,轉變成只是許多國家的一部份,有些知識份子甚至產生自卑心態,中國人自我認 同及意識型態出現嚴重問題,
至今仍然沒有解決。
針對延續至今的自我認同混亂,張教授認為全世界政府過去太重視經濟、政治的發展,忽略多方關切社會的每個層面,未來需要多關懷如環保、自我認同等問題,社會才能健全地發展。

****

台大法鼓人文講座 耶魯大學孫康宜演講

反思傳統女性道德權力
指出活出自我就不是受壓迫者


【李宜紋/台北報導】傳統女性一定是被壓迫者嗎?「台灣大學法鼓人文講座」五月三日邀請耶魯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孫康宜,於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演講「傳統 女性道德力量的反思」,由中文系教授張寶三主持,台大中文系教授張以仁、鄭毓瑜、中研院中國文哲所教授王璦玲等人,加上各系師生共四十多位踴躍到場聆聽。
孫康宜教授首先說明講題中的「道德力量」,指的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權力,而是中國傳統婦女在逆境中對自身高潔忠貞的肯定,可以解釋為「威望」或是「影響 力」。孫教授表示,現代的性別研究已不再強調女性為受害者,這也使國際漢學家重新思考中國傳統女性的道德力量。
接著孫教授以中國文學作品為例,說明傳統女性在逆境中的道德意識,如西漢班婕妤雖然身為棄婦,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她藉由《自悼詩》來彰顯自己內在的美 德,成為歷代女性的典範;此外東晉蘇蕙的「璇璣圖」、明代寡婦詩人文氏的《擬騷》、馮夢龍的短篇小說〈李玉英獄中訟冤〉,都凸顯了女性的歷史地位和崇高的 道德情操。
孫教授進一步說明,在不同的範疇、階層裡,都有所謂的「受害者」,但只要心存樂觀、活出自我,任何人都不會是被壓迫者及受害者。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讀史五十年(汪榮祖)


汪榮祖教授演講 講題:讀史五十年        
發佈單位:   歷史系
發佈日期:   2007-04-20 16:05:33
演講者:汪榮祖教授 中正大學講座教授暨人文中心主任,華盛頓大學博士

講題:讀史五十年

地點:人文大樓 茂榜廳

時間:2007430(一),下午300500

    95年度教育部獎勵大學卓越計畫,人文教育-提升文史哲素養,分項計畫一:文史哲中西文化學術講座系列

此講題ppt 可在網路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