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紀念Le Corbusier和王錦堂:7講 (2017年4月~10月):Le Corbusier and the Continual Revolution in Architecture 為主




"後來者"的幸運和感動。今年的【漢清講堂】,我要紀念王錦堂和"柯比意" (L-C, Le Corbusier 1887-1965
)130歲,分好幾個月講。
講完L-C在1911年的【東方之旅】(約1914年寫完,1966年出版),要進入L-C 30歲,要到巴黎闖天下。
我特別關心L-C的晚年或臨終的壯志待酬。
他最後設計的教堂,法國人在2006年才將它蓋好。
我們幸運,在網路上有機會看照片,感動。
(雖然,正如The Ideal Palace 等所有的建設,都必須親歷其境才算圓滿,但是,我想,這輩子不夠花。)2017.6.26





上週末,6.17,談過Andre Malraux在羅浮宮主持過2個法國文化名人的國葬。當時沒找到Le Corbusier的葬禮資料:很久以前,就知道當天NHK有轉播。

今天讀王錦堂譯 《勒‧科比意:悲劇觀點》的【譯序】中有這樣的話:"12年前的今天(1965年9月1日)正是為勒‧科比意舉行送葬儀式的的一天,文化部長在弔詞中承認法國屢次的對她誤解。勒‧科比意今天若地下有知,又不知做何感想。" (案:王錦堂老師翻譯的版本是1973年的,後來英文版在1987年和2000年有增訂/新版。2017.6.20,我在YouTUBE看完 2000年在英國AA的新書發表演講。)

我找到1965.9.1的相關照片一張:

Funeral Of Famous French Architect Corbusier - British Pathé

www.britishpathe.com/video/funeral-of-famous-french-architect-corbusier



Various shots of the coffin of famous French architect Le Corbusier being carried through the courtyard of the Louvre Museum in Paris, France at night. On each side are soldiers carrying flaming torches. Crowd looking on. More shots of the coffin being carried through the courtyard towards the entrance. MS. Dark shot of Andre Malraux speaking at microphones. Various shots of the personalities at the funeral.

Date found in the old record - 0/09/1965.




緣起

今年是多才多藝的Le Corbusier 誕生130年。
王錦堂院長翻譯過:
Charles Jencks (1973 )著,王錦堂譯 《勒‧科比意:悲劇觀點》(Le Corbusier and the tragic view of architecture)台北:台隆,1977/8?

我今天才發覺Charles Jencks 在2000年將上書曾改成:




  • Le Corbusier and the Continual Revolution in Architecture, The Monacelli Press, 2000


Charles Jencks - Le Corbusier and the Continual Revolu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pQbbwP5iE





The Architectural Work of Le Corbusier,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Movement. (Books by Charles Jencks,2000)
evolvotome 1995 Evolvotome was a phrase I used in the fourth edition of What is Post-Modernism?, 1995. 

As Charles Jencks notes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is an 'evolvotome, with a triple date of 1973, 1987, and 2000'.

in a process that he denominated as “transitext”, “metamorphibook”,. “rescription”, and “evolvotome” (1996, pp. 7–8)






從對建築的悲劇觀點 (應該是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的說法,Le Corbusie於1908年讀過該書),擴充到"不斷革命"論。
我原本要花3講討論Le Corbusie《東方之旅》,幾經思考,改成底下的7講,希望能如企劃成功推出。








紀念Le Corbusier和王錦堂:7講 (2017年4月~10月)

第1~3講:Journey to the East (Dress Rehearsal: Vital Few and Useful Many Talents) (4~6月)
第4講:The Hero of the Heroic Period (1917~28)7月
第5講:Back to Nature (1928~45) 8月
第6講:Monumental and Symbolic Architecture (1946~65)9月
第7講:Who Was Le Corbusier 10月


~~~~~
1973 vs 2000
Le Corbusier and the tragic view of architecture vs
  • Le Corbusier and the Continual Revolution in Architecture,

As Charles Jencks notes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is an 'evolvotome, with a triple date of 1973, 1987, and 2000'.





~~~~
Le CORBUSIER 論

proteus from Switzerland (Introduction 末)
普羅透斯Πρωτεύς / Proteus)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早期海神,荷馬所稱的「海洋老人」之一。他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他經常變化外形使人無法捉到他:他只向逮到他的人預言未來。

~~~

王錦堂先生



阮偉明新增了 4 張相片
【東海校園】(貼文是昨天寫的,網路今天才通)昨天的梅姬颱風風勢強勁,吹倒了門前的鳳凰樹,堵住我們的樓梯口,無法進出。這棵樹是前建築系系主任,工學院院長王錦堂先生手植,當時住在樓下左側,覺得很婉惜。王院長是東北人,為人耿直,為了學生敢和校長對嗆。他是我大一時的設計導師,今天記得他的人已經不多,他是一位認真的老師,系圖還有不少他的翻譯和作品。在倒下的枝頭上,還留有一片尚未凋落的鳳凰花瓣,似乎象徵對王先生最後的追思,今天恰巧也是教師節。



(2008暫定稿) 
紀念王錦堂院長
2000年元月十九日,東海建築系主任羅時瑋來訪,我才知道王錦堂先生(前東海大學的工學院院長)1999年九月過世了。我1971-75在東海僅與王先生有數面之緣。沒想到後來承蒙他賜我機會,得以回東海建築研究所當過計量方法(設計)的兼任副教授,當時與數位研究生相處愉快,給我最難忘的一段教與學之回憶。
1972 年春,吳玉印(Yuin Wu)先生到東海兼任「實驗計劃」(為大四開的選修課,我大二時就猴急選了)。第一堂課,王先生也來旁聽,這可讓吳老師「受寵若驚」。當時王先生說,這門課很重要,可惜很少有學生,尤其是建築系的,懂得它的重要性。東海建築是台灣的名系,可惜大多從事偏向設計、藝術方面的領域。除了王先生是「工程」出身外而堅守本份之外,大多以「設計」為主導,但設計課壓力極大,幾乎可能把一般學生的健康給個小折磨。
後來我與建築系的畢業生結婚。我忘了在什麼機會下,向王院長提議,我可以為建築系開計量方法及設計方法。王先生二話不說,要我的資料,他看過我出版的書已不少(三分之二為譯著),就很慷慨地給我「副教授」。(1987 年9月,鍾漢清 受聘 私立東海大學工學院建築研究兼任副教授
我上課前很認真,甚至把C. 亞歷山大的名作《形之合成》譯出來,並與學生合力共讀了他的主要作品。我原先是想教英美在自動化設計及設計評估上的方法,可是,修課學生幾乎沒有足夠的數學底子(MIT的那本書,幾乎是以數學為主),所以我就在第三次上課後,向學生建議大家一起來讀「亞歷山大全集」,因為他的 A Pattern Language方式是「科學-藝術」綜合的。
事隔十年後,當時學生郭奇正先生也成了建築系老師,他們說,那是一段很難忘的較紮實的讀書日子。1999年,我出版H. A. Simon的《管理行為》,在中譯本導論上,用〈邁向設計科學〉作結束。我更計畫在2000年把Simon的《人工科學》出版。我再次在台大碰到郭奇正先生,向他提Simon的出書事情,他說,我研究Simon的〈設計科學〉已近30 年了。這句話讓我們慚愧,因為我等於只在原地踏步,沒什麼長進*。這只是業餘工作人員的悲哀,我也只能用「樂而好知者」自我安慰。
近二、三年,曾間接透過羅時瑋先生,了解王先生對我的「出版社公司」,竟然有本事與日本機關如「規格協會」(JAS)等簽版權協定,表示我本事厲害。其實,這不算什麼,王先生在七0年代出的每本譯作,都取得版權讓渡的。這在可以出盜版的時代,是了不起的。王先生主持的幾套建築譯叢,少說也造福學子數十年,我以為這是王先生一項很了不起的貢獻。我只說一本王老師出版失敗的例。約1973年寒假,我分到一本MIT出板社剛出版的系統分析和系統工程應用在城市更新等的論文集之數十頁。後來可能只有我想交稿,其他部份多「無可奈何」知難而退。
我曾試著取得《形之合成》中譯版權,要出版它來向王先生致敬,可惜這些都太晚了。我以為,王先生是老一輩了不起的學人,他們的時代學術環境不佳,他們個人資質或許也受限,但是他們有格調,有愛心,肯努力,肯給後進機會,這些都是讓我很懷念他們的地方。
2008年初,我重讀王老師翻譯的一本書,發現還有很校正的機會。我知道王先生的家族將所有書的版權都捐給學校的研究中心了。
* Ref. J. R. Levensan為文討論過廖平,他說:「個人的微不足道有時候可以具有重大的意義。廖平有一見解很有現 代味:他主張任何做學問的人都要每十年在見解上有一次『大變』,每三年有一次『小變』。沒有小變的人稱之為『庸才』,而沒有大變的人是『棄才』。」

 錦堂著作
縮影資料
建築設計方法論 王錦堂[] 【發行單行本】
臺北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 77
論建築創意 王錦堂[]
臺北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資中心 75

建築設計方法論,王錦堂著,1984/1999,臺隆書店
王錦堂,《論建築創意》,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3。
王錦堂《體系的設計方法初階》,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6,。
建築工程估價 王錦堂撰
臺北:達東,1973
翻譯(部分)
"現代建築事典"(責任編輯王錦堂劉克峰...
J. C. Jones 設計方法,王錦堂譯 ,台中:徐氏基金會,198
設計方法:人類前途的根源. Jones,Jone Christopher 王錦堂徐氏基金會.
建築的演變 王錦堂譯
臺北:臺隆,1974
Charles Jencks 1973 王錦堂譯 《勒‧科比意悲劇觀點》Le Corbusier and the tragic view of architecture台北:台隆
《時間空間與建築》 王錦堂譯勒,台北:台隆
The RSVP Cycles 在約40年前就為Lawrence Halprin (1916–? )用在環境設計上(王錦堂譯 台北:台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