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齊邦媛林文月對談講座

半途進場立聽 很少我所不知道的


公告:100年12月24日「百年河山」對談講座-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 ...

2011年12月16日 ... 本系的名譽教授齊邦媛老師與中文系名譽教授林文月老師,將於本月24 ... 老師 對本系的貢獻甚偉,亦甫獲台大頒與的榮譽博士學位,退休後仍勤於 ...



各位外文系的師生,大家好:

本系的名譽教授齊邦媛老師與中文系名譽教授林文月老師,將於本月24日(星期六)下午2:30-4:30分 假台大總圖國際會議廳舉行「百年河山」的對談講座。齊老師對本系的貢獻甚偉,亦甫獲台大頒與的榮譽博士學位,退休後仍勤於著述,在學養與人品上皆為本系之 典範。這次機緣難得,兩位老師願意參與由國科會、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百年人文傳承大展」的對談講座,將分別從《巨流河》與《青山青史》兩部家族傳記切入 民國百年歷史,並討論比較文學研究與翻譯的問題。

齊、林兩位老師治學嚴謹、私交甚篤,見證著文學研究在台灣一路走來的精彩歷史,以及中文系、外文系共同創設比較文學學會的情誼與志業。兩位老師多年來已淡出公開的講演活動,此次能再度聯袂出席對談,絕對是難逢的佳機。

這次對談講座由本系與中文系、比較文學學會三個單位協辦,因會場座位有限(200人次),故建議欲前往之師生可提早入場,會場將於下午兩點開放,滿座後將不再開放入場,歡迎踴躍出席。

「百年河山」對談講座

時間:1001224日星期六下午2:30-4:30

地點:臺大總圖國際會議廳

對談人:臺大外文系名譽教授 / 齊邦媛教授

臺大中文系名譽教授 / 林文月教授

兩位教授將以《巨流河》與《青山青史》兩部家族傳記史切入民國百年歷史,並討論比較文學研究與翻譯的問題。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謝豐舟教授展

此展示會月前參觀過 內容過份擁擠

迎接生命的一雙手--謝豐舟教授回顧展

他有「卑南族血緣」對生命的熱情與原動力
謝豐舟教授出身醫學世家,祖父謝唐山為臺東卑南族人,

是臺灣第一位外科醫生,父親謝伯潛是南臺灣婦產科名醫。謝教授家族見證了臺灣現代醫學發展的進程。謝教授經歷了臺灣從威權到民主的轉變,參與了現代醫學科技的起飛,體驗了電腦與網路世界的出現,目睹了人類基因體定序的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謝教授走過了40年的醫療、教育、研究與藝術生涯。

他有「唐吉柯德」大戰風車巨人的傻氣與執著
繼承父志,從迎接生命的婦產科開始,謝教授為臺灣婦產科學開創了新局,拯救許多高危險的孕婦與胎兒,也讓許多新生命免於先天性殘障之苦。經由創立臺灣醫用超音波學會,推廣超音波醫學,讓臺灣所有醫生有可以透視人體的第三隻眼睛,整個臺灣的醫學因此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上醫醫國」是謝教授的一貫信念,就是「藉由建立一種方法或策略,使某種疾病完全消失或減到最少」,在B型肝炎、唐氏症、地中海貧血、連體嬰…等方面實踐了這個信念,謝教授也因此獲得「國科會研究傑出獎」、「行政院傑出科技人才」的肯定。

他有「達爾文」探尋真理發現演化的邏輯與專注
身為大學教授,謝教授一向認為自己是「教育者為先,次為學者,再次為醫 生」,因此在大學教育、通識教育、研究生教育、醫學教育及公眾教育都不遺餘力。謝教授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都有不同的要領,因材施教,也就是「有教有類」。在臨床醫學浸淫數十年,謝教授深覺基礎科學是醫學的基礎,而生物學必須以「遺傳─發育─演化」為主軸,因此謝教授除自己勤於研讀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期刊之外,也開設發育生物學,基因體科學…等課程,並致力於推廣果蠅、斑馬魚、線蟲等模式生物於生物醫學研究的應用。五十歲以後,謝教授從醫學院跨足大學,從事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在七個不同的系所擔任合聘教授,也成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系統生物學研 究中心、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生命倫理中心等校 級研究單位,成為臺大五年五百億計畫的主力。謝教授認為腦科學將是21世紀的主流,因此自2005年起致力於推動臺灣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先後促成了「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以及「臺大醫院臨床神經醫學與行為中心」的成立,成為臺大發展腦神經科學的鐵三角。

他有「達文西」文藝復興人追求完美的人文特質
經過漫長的醫療、教學與研究生涯,體驗人情世事的無常,謝教授認為還是應該回歸「藝術」與「人文」,謝教授更深切體會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自己開設「從現代生物學看人類行為」通識課外,還以策展者(curator)的身份致力於「臺大杜鵑花節藝術祭」的推動。此一藝術祭是以臺大每年三月盛開的杜鵑花為背景舞臺,結合「知識」與「藝術」,使藝術的內容更深刻,也使知識 得以用藝術的形式呈現,自2006年推動至今「臺大杜鵑花節藝術祭」已具雛形。
謝教授多年來勤於筆耕,並藉由電子信件與師生分享自己的理念,也常以塗鴉為樂,至今已有數本書籍及畫冊出版。謝教授將所有的手稿及畫作捐贈給臺大人文庫收藏保存。

謝教授一向認為大學的歷史可以反映整個社會的歷史,而大學的歷史就是所有教師大學生涯的總合。自己雖然只是臺大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微小波瀾,不過能「盡其在我」把自己臺大生涯的文物加以保存整理也算是為臺大歷史的累積略盡棉薄。......
前往瞭解展覽資訊>>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紀念胡適之先生120 歲生日: 2011年12月17日

主題: 紀念胡適之先生120歲生日

時間: 2011年12月17日/ 10:00-12:00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題目: 

引言: 胡適之先生的友情史詩和文章 (HC)
從心理學評介胡適談中國禪學的發展(鍾 漢清)
柳田聖山與《 胡適禪學案》

蘇錦坤:;胡適對現代佛學研究的影響以及他的幾點謬誤;

張華: 趙元任譯阿麗思的經過、特點以及與Lewis Carroll的驚人相似點



胡適之先生不朽

今天紀念胡適之先生的120歲生日。我之所以將一般用的誕辰改成生日,主要是讀了胡適之先生主持蔡元培九十一歲生日紀念會(1960111)上說:

一個人的生日不能稱為誕辰。「誕」字在《詩經》中只是一個虛字,在一般古書中,也只有作「當」時解誕辰」解作「生日」,是後世種下的錯誤

胡先生的人格和學問,都讓我很敬仰。所以今天我們幾人來相聚聊天,都是很難得的緣份。我記得小學五年級胡先生的一篇小文章,作為閱讀測驗,我還答錯一題,妙的是,究竟是那一篇我卻忘記了。不過,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有些問題,譬如說,讓小學生讀胡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或為學要如金字塔……我想,這些諷喻的意義,都必須要在成年之後才能了解

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還相信胡先生在立德立言和立功上,都是不朽的,絕對可以躋身聖賢行列。其中除文章、學問與詩之外最可尊貴的,無疑是胡適之先生的友情史詩。我們從他的日記和通信中,最能看出他的真情

我有一陣子誤以為今天是110歲的生日,直到我有一次讀2001年5月份的藝術家,那期是紀念梁思成先生的百歲生日,我才了解今天胡先生應該是120歲了。我之所以找梁思成先生,主要的原因是要確認他的團隊注解《營造法式》與胡先生1926年在英國協助Yetts 先生翻譯該書的順序。我覺得我們今日研究胡先生,應該更具體說明。譬如說,我們後文會談到胡先生晚年回憶過在當駐美大使時,曾到羅斯福總統夫人的家鄉去演講,我們除了了解他的故事之外,似乎應該進一步去查此事是否在他的《日記》之中。同理,下文要說的其他胡先生的故事,譬如說人家送美國也柿子的故事。

與胡先生的著作的緣份

胡先生的人格和學問,都讓我很敬仰。所以今天我們幾人來相聚聊天,都是很難得的緣份。我記得小學五年級胡先生的一篇小文章,作為閱讀測驗,我還答錯一題,妙的是,究竟是那一篇我卻忘記了。不過,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有些問題,譬如說,讓小學生讀胡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或為學要如金字塔……我想,這些諷喻的意義,都必須要在成年之後才能了解

我在中學和大學還讀過胡先生的一些書,譬如說《詞選》《白話文學史》《神會和尚》等等,還包括中學時讀的,感人的陳之藩的《在春風裡》。

然後在1997,我讀了胡先生的《日記》,發現他對上海商務編譯所的組織診斷,猶如一位一流的管理顧問師的報告。我當時就買了《胡適書信集》《胡適日記》《胡適文集》《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和紐約天外天出版社的胡適研究的書。不過,我去年到胡適公園謁胡適先生的陵墓之後,才認真點讀它們

現在台北的遠流出版社有比較全的《胡適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有所謂的《胡適全集》(據說胡適先生的反共言論都未收)

前兩月,我決定將《胡適學術文集:中國佛學史》和《胡適禪學案》讀一遍,作為今天討論的一些出發點。這是我以前未深入研究的。我利用這機會,將台灣過去翻譯的許多鈴木大拙的書再翻閱一下,現在更容易了解它們了。當然,我也趁機讀一下中國禪學 第三、四、五卷》(河北禪學研究所2004-2011) ,了解一些英文的著作的中譯。還包括印順《中國禪宗史》(原台灣版1971? /楊州:廣陵2008) -- 這本書是不合學術著作的名著 (得過日本的博士學位認定*)。換句話說,許多推論的根據必須存疑。以這本書最得意的第三章《牛頭宗之興起》來說,根據傳說而非史實,章末的結論是「中華禪的根源中華禪的建立者,是牛頭。應該說,是『東夏之達摩』--法融。(頁84)

*簡介參考江燦騰網路文章:江燦騰提及台灣大學的張忠棟教授開設胡適專題」的一些事情(《江燦騰自學回憶錄》台北:秀威,2011) 。他對調查和統計學的看法也是很原始

其實胡先生的作品都值得溫習。譬如說我最近記的華僑版《四十自述‧序》,它是胡適在中華民國四十三年五月廿六夜*記於美國,題為《華橋版自記》:在民國二十二年初版時,胡適之先生曾對朋友說

「四十歲寫兒童時代,五十歲寫留學時代到壯年時代,六十歲寫中年時代。但我的五十歲生日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正是日本的空軍海軍偷襲珍珠港的後十天,我在華盛頓作駐美大使,當然沒有賢功夫寫自傳。我的六十歲生日 (民國四十年,十二月十七日)正當大陸淪陷的第三年,正當韓戰的第二年,我當然沒有寫個人自傳的情緒。…….」

我現在翻翻這本書的末幾頁,談的是是他在1910年,留美賠款官費的第二年,從上海到北京考試的回憶。有些族人的大力財力支援和保證,才讓他有錢上京前閉門讀書二個月,

「在北京一個月,我不曾看過一次戲。楊先生指點我讀舊書,要我從十三經注疏用功起。我讀漢如的經學,是從這個什麼起的。留美考試分兩場,第一場考國文英文,及格者才許考第二場的各種科學。國文試題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說》…….我作了一篇亂談考據的短文,開卷就說:『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規之作也,其周在(sic)末世乎?』下文我說周《髀算經》作圓之法足證其時尚不知道用規作圓;又孔子說:『不踰矩』,而不並舉規矩,至墨子、孟子始以規矩並用……不料看卷的先生……批了一百分。英文考了六十分……..幸虧頭場的分佔了大便宜…….我很挨近榜尾了……」

**現在的《胡適日記‧一九五四》只留下胡適之先生當年回台灣的記事:二月二十八到四月五日)《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的這一天,只記他給趙元任先生的一封書信,頁2427-2428

1997,我讀了胡先生的日記,發現他對上海商務編譯所的組織診斷,猶如一位一流的管理顧問師的報告。我當時就買了《胡適書信集》《胡適日記》《胡適文集》《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和紐約天外天出版社的胡適研究的書。不過,我去年到胡適公園謁胡適先生的陵墓之後,才認真點讀它們

總而言之,我去年開始弄胡適之先生的世界這一blog,就是決心讀胡適之先生的全集現在台北的遠流出版社有比較全的《胡適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有所謂的《胡適全集》(據說胡適先生的反共言論都未收)

我先說一些近日的一些感想和文章中的主題,而它們讓我想起胡先生說過的相關的故事。

關於桑葚的故事

我現在新生南路的辦公室的門外有個園子。園外有科桑樹陪我讀書十幾年了。它是不結果的,不過葉子很豐盛,總是讓我想起小時候養蠶的時候。至於桑葚,我偶爾會在臺灣大學的農產品銷售處或街上的攤子買到。

據胡適之先生的《日記》(1940621)載:

“雙橡園中有桑樹兩棵,葉子不大,枝枝下垂,長條細葉,有點像楊柳。樹上生的葚子很多,每一棵樹上足足有幾千葚子,今天我告訴劉鍇諸君,他們都跟我去,摘下葚子大吃一頓。

我們家鄉(績溪)叫“桑葚”做“桑樹夢”。我常想,“葚”字怎麼讀成”(men)呢?大概因為葚字古音為”sam” 。後來有一個時代,這兩個字的”m”尾都有掉落的危險,就變成了”s’men”了。 更後來,”s”全丟了,就變成了“men”了。現在我們說:


桑樹夢(桑葚)上去

猛人(甚麼人?)(葚人? )上聲

猛家(誰家?)(葚人家?)上聲。

關於柿子和蘇子的故事

我今年寫過《柿子時節》:2011年台灣的柿子大豐收 所以9-10月起就可以大飽口福。

去年才看到新竹某家的製造/風化柿餅的方法。他們很得意祖傳的方式

不知道柿子起源何處。不過可能全世界都有了。

上周寫日本大作家水上 勉與中國老舍的柿子友情故事可以知道北京也有柿子。日本當然也盛產柿子出生貧窮的水上先生對家鄉的柿樹的感情特別深所以老舍自殺之後無法踐他在日本與水上先生的相約:去看五祖寺等。水上先生只好摘取老舍家中的柿樹之一枝代表他造訪中國禪宗的名寺….. 神護寺/南華寺 林語堂 /東山禪寺、東禪寺/《北京的柿子》 (水上 )

在歐陽子的《生命的軌跡》一書的《梨與柿》一文我們知道他們德州家的Furu種的柿子大豐收 (先前德州大學的柿子太澀了 也被台灣的人破解化澀為甜)……生命的軌跡 (歐陽子)/中國民法總則(洪遜欣)

擲蘇()

19391128日記載:“今天伊麗沙白•格林•漢迪女士送來一盒野柿子,附一短柬說:

"Just to make you homesick for delicious big Peking persimmon, here are a few little ones form own words." Elizabeth Green (Mrs. E. S. C. Handy)'或許可引起你北京城大柿子的記憶,這裡一盒野柿子,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

這些柿子不過一寸對徑,味很甜,皮細而薄,裏面有五六粒核子。

他們沒有引起我想到北京的大柿子,因為我不大喜歡北京柿子。他們使我想起我們徽州山里的柿子,──不是柿子本身,只是柿核子。

徽州小孩子(男女孩子),把柿核子收積起來,做一種嬉戲叫擲蘇

「蘇」大概是「柿核」兩字的含音。我們讀「核」如「屋」(鳥入聲),故柿核讀快了成為「蘇」了。

兒童「擲蘇」”時,人各有一袋「蘇」,取同數的「蘇」,擲在地上,白多為勝。例如各擲五粒,甲得三白,乙得四白,則乙勝。此外還有別種擲法,如各擲一把「蘇」,白者自己留下,黑者對手拿去。取多者為勝。

擲蘇似是女孩玩的多。我小時身體弱,不愛跟男孩子去「野」,故跟鳳嬌、翠平一班年紀相等的女孩子玩的時候多。擲蘇子大概是跟他們學的。我記得我有一大袋蘇子。

四十年來,不知徽州山裏的女孩子們還玩擲蘇嗎?”

廿八、十一、廿八

關於廁所的故事

我只舉一小例說明黃郁珺(《十八世紀英國紳士的大旅遊》台北:唐山2008)

的細心118頁的注94中指出:…..此處趙乾龍所譯歌德《意大利遊記》將privy 譯為客房」,疑為「廁所」之誤植。…..」我們看哥德的上下文,知道英譯的屋外簡易廁所的privy ,比較合脈絡。妙的是,我查另外一本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的翻譯,也用「客房」。

這讓我想起吉川幸次郎的《漢武帝》中引《漢書‧外戚傳》中說:衛子夫「於軒中得幸」。吉川先生引高木正一先生指出漢末的《釋名》說:「廁或曰軒」

關於這PRIVY或漢朝的「軒」,恰巧我們也可以找出胡適之先生的故事

據胡頌平《胡適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一書的1961416-17(158-59)記載:

四月十六日 (星期日)

……護士小解把廁所的字讀作「側」字。金承藝來,他是北平人,也讀作「側」字音。先生問胡頌平:「你讀什麼胡頌平說:「我的老家是讀『雌』字音,有時讀『司』字音,喊作『茅司』。」「應該讀作『侍』或『嗣』的音,你去查一查」於是接著說……

四月十七日 (星期一)

今早先生看見胡頌平,就問「昨天談的『廁』字的音查出了嗎?胡頌平把在《辭海》查出錄下的條子給先生看了。這個字當便所解的讀」,當惻字解的讀ㄘㄜ。先生想起家鄉的廁所與豬欄連一起。因說:我當駐美大使時代,有一天,羅斯福總統的夫人來請我到她的家鄉做一次講演,是對一個青年訓練班的講演。因為她是總統夫人不好意思不答應。……她的家鄉是美國最東北的梅因州(Maine),和加拿大接壤的地方。到了梅因州,要換小火車再到她的家鄉去。這個小火車站在偏僻的鄉下,客人很少,只有我一個人。我覺得要大便,就上車站的廁所去,這裡沒有抽水馬桶了。看看是一個很深糞坑,上面是可以坐的。正在這個時候,聽見豬叫的聲音。原來廁所旁邊木柵欄裡是養豬的,跟我們中國鄉下地方的情形差不多。



鍾 漢清
Hanching Chung (or HC/ hc)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本周參與的演講

本周 周一參加台大哲學系演講


周二 演講: 《漢武帝》吉川幸次郎

周三演講丁邦新: 誠恕

周五1216 2011 五

今晚去參加陳文魁教授演講 碰到林先生 明天只我們三人 10點鐘見


品質學會品質知識社群(QKC)研討會

時間:20111216(星期五) 19:00-21:00

報告專題:雲端與我們的未來

主講人:陳文魁教授

義守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形」與「力」展 (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臺灣大學)

027ウミカラマツ2 エピオルニスの卵(複製)

014アフリカ仮面
032ヤギ右上腕骨 017金塊 048昆虫標本


  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與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基於推動教育與研究之發展,並促進雙方互動交流,自本年度起於臺大圖書館一樓中庭共同舉辦一系列展覽,首展即為今年五月中旬開展,展期三個月,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的「人體測量法:人體‧形態‧運動」展。

  此次登場的系列展之第二展,焦點著重於各種天然物與人工製品的「形」,期望以各個展品為例證,帶領觀者理解現實生活中,「形」的世界是如此多樣,且富含變化,這點不管是既存於大自然的動物、植物、礦物,還是人類巧手所製作的器具與藝術品,都是如此。當我們嘗試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物件時,往往可以發現前所未見的「形」,亦可能意外發現「形」與「形」之間的共通性。

  構成宇宙萬物的質量,將其內在能量寄託於某一形體,並為人類肉眼所見,不管這些形體是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多邊形、球體、圓錐體、正方體、多面體、紡錘體或流線體。藉著這些特殊的形狀,人類得以感知到「形體的力量」之美。換言之,「形」與「力」是一體的,唯有藉著特定形式,物質才能將其內在的能量表現出來,而為人眼所見。本展覽旨在關注「形」如何被「力」所賦予,並發覺形體之間的關係,展示物不限類別、成分或來源,天然或人工。

  形體無法為語言所捕捉,只能透過人的眼睛來感知。因此,每個展品的解說我們都盡可能縮短篇幅,留待每位訪客運用其感知能力和想像力,自行發現展品間的相似性、相關性與各形體之類型性。為此,這次展覽與以往大不相同,是專門探討形體的展覽。

在國立臺灣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同仁的合作之下,我們很高興能將這一個實驗性展覽呈獻給大家。

開幕典禮: 2011年11月23日上午10點 | 臺大圖書館一樓
專題演講: 西野嘉章館長(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
2011年11月23日上午11點 | 臺大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展覽期間: 2011年11月23日至2012年3月18日
展覽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中庭
指導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大學法人東京大學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國立大學法人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
展覽企劃: 林光美、西野嘉章
展場規劃・視覺設計:UMUT WORKS (西野嘉章‧關岡裕之)

「形/力」與「空間/時間」 - 西野嘉章

  與其說「形」與「力」之間並非毫無關聯,倒不如說在時間與空間之中,彼此複雜交錯的相互關係不斷在上演著。「力」對於「形」的生成有其貢獻。輪廓初生之「形」,在空間當中靜止,意圖朝向安定的狀態前進;而「力」的能量卻在時間的流動中,持續運動及變化著,盡其所能抵抗「形」的靜止與安定。「力」產生出「形」,但破壞「形」的也正是「力」本身。因此,「形」與「力」有著辯證上的關係。欲瞭解這層涵義,可嘗試由人類自身來思考。人體具有屬於物質存在的「形」,是故被空間所束縛。然而於此同時,生物(或者說是能量載體)不斷反覆進行細胞分裂,在時間的洪流當中生存著。人類的存在樣貌被「生物」特有的辯證關係所囚,無法從中掙脫。「形」與「力」之間的辯證關係也就是「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辯證關係。從時空中編織交錯出森羅萬象的形態與現象,人們能以雙眼感受到,於是,借用法國學者勒內・于格的詞彙來說,「可見之物」也因而誕生。「可見之物」種類各式各樣,變化五花八門。這些可見之物構築成自然界中舉凡動物、植物、礦物等物體,就連人類出現以來不斷被創造出來的器具、藝術品、嗜好食品也是同樣道理。天然之物也好,人工之物也罷,倘若重新審視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或現象,或許會在始料未及之處發現想像不到的「形」,抑或是意外領會出形態上的共通性。非憑藉文字知曉,而是透過雙眼感覺,這才是所謂的「形」。世界各地所觀察到的「形」的親緣性、關聯性、類型性,經由人人各異的感受力和想像力發揮之後,從中發現了什麼,的確是見仁見智。話雖如此,可窺知我們居住的宇宙是受某種規律支配下而形成的「完整世界」,這是不是已經很值得了呢?



Stockholm Town Hall (Elías Cornell,Ivar Sviestins)


Stockholm Town Hall

封面
Byggförlagget, 1992 - 143 頁


這種優秀的專書 內容的質與量遠遠比入門的資料好:Stockholm City Hall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此書的引語 很直得參考

" For hundreds of years, all our upbringing, all our respect, has been devoted to education through the word, to understanding the word. Words flow out of us, in and over all of us! The word is loved before anything else. And the two arts that now sit in power over the world are those of the word and of technology.
How vain it is to speak with form. And yet - what inner pleasure ! colours, form; the triumph of the senses. The senses, not the brain's. The eye's, not that of reflection."

FROM RAGNAR OSTBERG'S ESSAY DEDICATED TO THE SWEDISHAUTHORS HJALMAR SODERBERG, 1919.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神魔的眼神﹕談波特萊爾與《惡之華》

神魔的眼神﹕談波特萊爾與《惡之華》


講者:杜國清教授
日期:12月15日(四)
時間:PM. 14:00~16:00
活動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洽詢電話:02-3366-3993 ext.18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臺大藝文中心

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曾為之傾倒自嘆:「
人生不如波特萊爾的一行詩」。今由榮獲多項翻譯獎成就獎項的杜國清教授,以「神魔合一的眼眸」觀點談論波
特萊爾名垂不朽的詩集《惡之華》。

臺大出版中心的新版《惡之華》,除了全新修訂1977年初版(原著第二版,
1861)的126首詩之外,再增訂《漂流詩篇》(1866)23首,以及第三版增訂稿
14首,總共163首。這個新版,除了波特萊爾一生詩創作的全譯之外,附錄有譯
者的四篇文章﹕「波特萊爾與《惡之華》」簡介、「致波特萊爾」詩、「波特
萊爾與我」散文、以及闡述象徵主義詩觀的「萬物照應.東西交輝」論文。

杜教授以對波特萊爾與《惡之華》的了解,談論詩人心中的「惡」與「花」,
以及他一生追尋的「詩」與「美」的特質,正如譯者杜國清教授所了解、在
「致波特萊爾」一詩中所透露 ~

你的倦怠  來自愛與美的追尋
你愛的美  那明媚的眼眸
神魔合一  同時具有
致命的魅力與無限暴虐
使你在狂喜的瞬間  欲求毀滅
你愛的美  不管來自天上或地獄
不論來自上帝或惡魔
純粹的愛  無畏  無悔
只要能使你  一時迷醉
脫離  這個醜惡的世界

杜國清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美國史坦福大學
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賴和吳濁流臺
灣研究講座教授,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杜教授專攻中國文學,中西詩論和臺灣
文學,於一九九六年創刊《臺灣文學英譯叢刊》(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一年出版兩集,致力於臺灣文學的英文翻
譯,促進國際間對臺灣文學的了解、以及從國際視野對臺灣文學的研究。杜教
授也是著名詩人,曾任《現代文學》編輯,為1963年臺灣《笠》詩刊創辦人之
一。著有詩集《蛙鳴集》、《島與湖》、《雪崩》、《望月》、《心雲集》、
《殉美的憂魂》、《情劫集》、《勿忘草》、《對我 你是危險的存在》、
《愛染五夢》、《愛的祕圖》、《山河掠影》、《玉煙集》、《詩論.詩評.
詩論詩》等。翻譯有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波特萊爾
《惡之華》、劉若愚《中國詩學》、《中國文學理論》等。 曾獲中興文藝獎、
詩笠社翻譯獎、1993年漢城亞洲詩人大會頒與功勞獎,1994年獲文建會翻譯成
就獎。關於他的作品的研究專著有汪景濤等著《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
《愛的秘圖 ── 杜國清情詩論》、王宗法和計璧瑞解讀《錦瑟無端五十弦─
─《玉煙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