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






龍瑛宗《周刊朝日˙ 光への忍從 》1941.6.?  介紹台灣建築和住的問題:參考王惠珍 著
《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平裝 / 21*14.8cm / 464頁 / 部分彩色 / 中文),頁187。案:似乎不必將忍從翻譯成"隱忍",因為該詞是漢文,舊日本沿用。

王惠珍

台灣台南市人。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博士。曾任私立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專攻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2011)。

真摯的龍瑛宗研究
北岡正子(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
 
值此之際,作者出版了多年以來研究龍瑛宗的結晶――《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這部著作是以作者過去在日本關西大學攻取學位的博士論文為骨幹,並加入後續的研究成果所完成的論著。
 
作者在關西大學大學院求學的五年期間,持續探究龍瑛宗身為一位作家,自戰爭時期起,橫跨日本戰敗,直到台灣戰後初期的文學活動。她的研究態度相當認真誠摯,即便遭逢各種困難也絕不放棄,反覆調查、解讀資料、琢磨推敲,直到發現解決問題的頭緒。她的研究貫徹實證方法,以紮實的論據來闡明龍瑛宗行過的文學之路。職是之故,本書不僅闡明許多龍瑛宗的傳記事實,並且發現這位背負時代苦難的作家所遭受的限制、使用日語表達的無奈,以及其中所隱含的真諦。她的祖先與龍瑛宗經歷了相同的歷史,這是她身為台灣人,以台灣人後裔的眼光所進行的解讀。回台後,她的龍瑛宗研究未曾鬆懈、持續鑽研並推陳出新。如今她經年累月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其龍瑛宗研究的問世,使得殖民地時期這位台灣人日語作家全貌變得非常清晰,透過作者的研究也讓我們發現龍瑛宗文學所隱含的嶄新意義,為文學史開啟新的一頁。
 
本書的優點如下:首先,不容忽視的是作者運用大量史料,如實地描繪出龍瑛宗作為作家的全貌。研究單一作家時,掌握其全貌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確實累積證據以逐步構築可靠的作家形象,絕非輕而易舉之事。本書所描繪的龍瑛宗全貌,是熟讀當前所能見到的龍瑛宗全部作品,竭盡所能發掘調查和解讀殘留於日、台等地龍瑛宗文學活動的相關資料,實地調查和訪問依然健在的相關人士,才得以建構出來的。瀏覽本書,處處可見其援引的作品、相關資料的原文、附表、目錄與參考書目,由此可見本書的構成立基於磐石般牢固的證據。與此同時,作者也展示了龍瑛宗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今後的龍瑛宗研究,勢必以此書的論述為基礎才得以成立。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鮮明的觀點,她側重於將龍瑛宗的文學經營,嚴謹地根據作家所處的政治情勢,以及移居場所的變化,進行斷代分期。她一邊追溯龍瑛宗的傳記史料,也一邊凝視龍瑛宗的精神史,看他在戲劇化的時代波濤下,如何苟且偷生。例如,遠離文化重鎮台北、與原住民頻繁接觸的花蓮生活,如何在他的文學中別開生面。日本戰敗不久,他在台南擔任《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主編致力於文化啟蒙活動,並從中發現龍瑛宗率真的信條。龍瑛宗與其他日語作家不同,他沒有留日經驗,兩度訪日為他的文學活動帶來各種不同的重要意義。本書作者既驗證龍瑛宗的傳記事實,同時也刻劃龍瑛宗文學精神的真實樣貌,發現作家無法與他安身立命的地方相互割裂。因此,也闡明此為理解龍瑛宗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單就這點我就認為必須對本書加以讚揚。
 
再者,作家龍瑛宗是以日文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雜誌《改造》懸賞獎而出道,他所使用的書寫語言日語,強諸他極大的苦難,語言問題究竟如何擺弄他的人生?又如何深深地影響他的精神?作者檢討並詳細考察相關資料,頗令人矚目。在戰爭期間,日語作家龍瑛宗並不是一位獨立的台灣作家,而是日本的「地方作家」,他被迫戰時協力,文章的表達內容受限又不得不書寫。戰後卻又囿於日語禁用政策,使他不得不使用國語進行彆扭的表達。其晚年創作的日文作品〈紅塵〉等,閱讀的人並不多,使得他變成沒有讀者的作家。根據本書作者的考察,表達手段被限制、被禁止的作家在精神上苦惱無比,致使他們幾乎動搖認同,其鬱悶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本書優秀之處不僅在於分析了創作使用語言的問題,作者也將龍瑛宗使用該語言(日文)撰述發表的文章和發言,與足以呈現他所位處時代和狀況的史料交互對照、斟酌吟味,從而解讀龍瑛宗所表達的深意。尤其是在日本揭舉的「民族融合」口號下,作者藉由比較分析龍瑛宗等台灣人作家,和在台日人作家創作的作品得出結論,指出兩者在本質上是不一致的。這是本書意義深遠的發現。亦即,作者發現龍瑛宗等台灣人作家看似描寫「民族融合」的作品中,其實具備了「對抗文本」(counter-text)的意涵。作者精彩地釐清,備受壓抑的語言使用條件之中,台灣日語作家們悄悄地守護著尊嚴。尚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戰後一段時間,龍瑛宗在台南的《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等處毫無限制、禁忌地書寫。換言之,對龍瑛宗而言,這是他生涯中最初也是最後的自由言說,作者仔細檢討這些言說,發現它們鮮明地揭示了龍瑛宗面對社會、歷史和人類的真摯情感。作者從龍瑛宗舒展流暢的表達中,敏銳地讀取了他未被苦難擊敗的心靈,進而感同身受地描繪出龍瑛宗打開久藏內心信念之樣貌。
 
在此,必須大書特書的是,本書作者的先人是與龍瑛宗擁有共同歷史的台灣人,她以此為立基點,展開許多不可多得的論述,此一立基點清楚明瞭,更彰顯本書的可貴。回顧她在關西大學研究所五年間堅毅鑽研的身影,這本書的出版宛如喜獲麟兒,我由衷地獻上祝福。
 
然而,本書也賦予我重大的課題。閱讀她的論著後,我深切感受到文學家龍瑛宗的人生,可以說正是抵抗語言和文化侵略的苦鬥。無庸置疑,這一切都發端自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龍瑛宗的文學是在日本統治台灣的過程中,違反人類精神、撼動認同的統治史,而這段統治史給身為殖民者後裔的我,留下不容遺忘的嚴肅歷史證言。我將把作者告知的這段歷史事實深藏於心,是以為序。

目次
龍瑛宗暨其相關資料圖輯

序文一 真摯的龍瑛宗研究∕北岡正子
序文二 踏尋龍瑛宗的文學道路∕陳萬益
序文三 正式的龍瑛宗研究之出版∕下村作次郎

緒論
 一、龍瑛宗作家生命小史
 二、龍瑛宗作品出版概況與研究回顧
 三、章節架構
 四、孤獨的文學者

第一章 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及其南投時期
 一、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
  (一)台灣青年的左翼閱讀
  (二)雜誌的閱讀經驗
  (三)「圓本」全集和文庫本等的閱讀經驗
  (四)翻譯文學的閱讀
  (五)小結
 二、龍瑛宗的南投時期
  (一)初訪乍到南投街
  (二)經濟問題的苦惱
  (三)調職的願望與歧視的高牆
  (四)小結

第二章 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
 一、前言
  (一)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獲獎背景
   1.1935年(昭和10年前後)的日本文壇
   2.《改造》與懸賞創作獎
   3.進軍日本文壇的雄心
   4.獲獎消息的流傳
 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創作意圖與書寫主題
  (一)作者的創作意圖
  (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文學主題
   1.關於木瓜的描寫
   2.殖民地的新中間層
 三、日本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一)關於小說藝術表現的評價
  (二)關於題材的新奇感
  (三)關於主角的人物形象
  (四)作品的讀後感
 四、台灣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一)台灣人讀者的迴響
   1.台灣的報紙記事
   2.台灣人的評論
  (二)在台日人的評論
 五、結語
 附表2-1〈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初出)評論文一覧表

第三章 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
 一、前言
 二、與改造社的交流
  (一)與山本實彥社長之間的互動
  (二)與改造社編輯部人員間的互動
  (三)小說〈黃家〉的刊載
 三、與文藝首都社的交流
  (一)《文藝首都》與主編保高德藏
  (二)「文藝首都愛讀者」座談會
  (三)《文藝首都》同人
  (四)關於〈宵月〉的評價
   1.東京讀者會
   2.神戶讀者會
   3.城西讀者會
   4.淡路讀者會
 四、與日本文化界的交流
  (一)阿部知二
  (二)森山啟
  (三)芹澤光治良
  (四)青野季吉
  (五)佐佐木孝丸
 五、帝都之旅
  (一)洞穴的住家
  (二)如花般的舞者
 六、烽火中的返航
 七、結語

第四章 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
 一、前言
 二、浪跡花蓮港廳
  (一)移居花蓮後的文壇位置
  (二)文學地景:再現花蓮港廳的風華和山水
   1.1940年代的花蓮港廳
   2.花蓮的山海
 三、杜南遠系列的出現和蛻變
  (一)找尋幸福的「杜南遠
  (二)庶民的觀照與「杜南遠」的蛻變
 四、與阿美族的邂逅
 五、民族融合願景的書寫
 六、結語

第五章 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
 一、前言
 二、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實況
  (一)主辦團體日本文學報國會
  (二)台灣代表們的產生和出席意義
  (三)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四)發言內容及其會後活動
 三、動員與被動員:返台後龍瑛宗的文學活動
  (一)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前後的文化活動
  (二)其他座談會的與會、發言狀況
 四、融合的文學:看不見的殖民空間
  (一)融合的文學
  (二)殖民地空間的「越界」書寫
  (三)個人情感交流與民族隔閡
 五、結語
 附表5-1日治時期龍瑛宗所出席的座談會與會議等一覽表

第六章 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
 一、前言
 二、禁刊的《蓮霧的庭院》
  (一)從〈一個女人的紀錄〉到〈娑婆〉
  (二)食夢的〈貘〉
  (三)從〈死於南方〉到〈南海之涯〉
  (四)〈夕影〉的悲劇性
  (五)又見〈宵月〉
  (六)最後的〈黃家〉
 三、戰後龍瑛宗文學的譯本問題
 四、結語
 附表6-1小說集《蓮霧の庭》作品目錄與初出一覽表

第七章 青天白日旗下的希望與絕望:龍瑛宗的台南時期
 一、前言
 二、台南時期的前奏
 三、貶謫南下的詩人
  (一)異鄉人的惆悵
  (二)文學大夢的幻滅
  (三)以文會友作育人才
 四、台南時期的文學實踐活動
  (一)殖民地文學的反省
   1.文化世界化的欲望
   2.社會現代化的追求
   3.政治民主化的期待
  (二)中國知識的再建構
   1.從祖國「支那」到「中國」
   2.對日本文化的再評價
   3.對新中國的期待與台灣未來的思索
 五、對台灣女性的啟蒙:以《描寫女性》為例
  (一)男性協力者的女性觀
  (二)對女性解放的期待
  (三)對社會性的問題有所覺醒
  (四)展現新女性之美
 六、台南時期小說裡的戰後台灣再現
 七、結語

結論

附錄
【附錄一】關於《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的「南島文藝欄」
 一、前言
 二、《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的發刊
 三、九州支社印刷發行的「台灣版」
 四、販售至殖民地台灣的《大阪朝日新聞》
 五、「台灣版」上所刊載的「南島文藝欄」
  (一)有關朝日新聞社西部整理課所收藏的「台灣版」
  (二)《大阪朝日新聞》創設「南島文藝欄」的理由
  (三)「南島文藝欄」的重現
 六、結語
【附錄二】龍瑛宗著作目錄
【附錄三】龍瑛宗與文友之書信

論文出處及說明

參考書目
 一、龍瑛宗作品、研究文獻、年表及目錄
  (一)在台出版品
  (二)在日出版品
 二、戰前報紙、雜誌、公文書
  (一)日文報刊
  (二)中文報刊
  (三)日文雜誌
  (四)公文書及政府出版品
 三、人物訪談
 四、文集、評論集、作品集
 五、中文日記、傳記、年譜、書信、回憶錄
 六、專著及學位論文
 七、會議論文
 八、日文專著及學位論文

後記

 臺灣大學臺大出版中心與誠品臺大店合作舉辦之9月人文學術現場,活動主題為「龍瑛宗與殖民地臺灣」系列講座,活動資訊如下,歡迎有興趣者前往聽講!
第一講 殖民地青年的苦惱──龍瑛宗的文學夢痕
    生活在那個壓抑閉塞的殖民社會裡,一群處於社會新中間層的青年,被迫承受社會性的歧視與經濟性的差別待遇。龍瑛宗藉由寫實主義的手法寫出了他們理念的動搖,與現實的抵抗乃至妥協,呈現殖民地青年精神結構的荒蕪、苦悶與絕望。
時 間:9月16日(二) 晚上8點至9點
地 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樓藝文閣樓
主持人:梅家玲(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主講人:王惠珍(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