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史丹福如何教創新



作者:王曉玟 2014-07-08 天下雜誌551期
調整字體尺寸

從來沒有一所大學像美國史丹佛,孕育了這麼多顛覆全球的科技創新、企業領袖。


但,也從來沒有一位院長,像史丹佛工學院院長柏麥(James Plummer)這樣,充滿危機感。

他是在任最久的史丹佛工學院院長,任職15年。他最常自問的問題是:「如何教出未來世界需要的工程師?」他深知,光是培養工程專才,不足以讓美國在下一輪競爭中領先。必須讓課堂變成創新沃土,校園成為創業搖籃。

早在70年代,柏麥就在史丹佛校園裡開設積體電路實驗室(IC Lab),讓學生可以自己設計製作積體電路。「等於在史丹佛裡開一個小台積電。比台積電啟動早了15年,」台揚科技創辦人、也是史丹佛校友的王華燕評價。

柏麥在任期間,史丹佛工學院大刀闊斧改革課程,讓工程系學生一邊深入電腦科學專業,一邊跨領域學習創意、創業、創新,打造「T型人才」。

結果驚人:在柏麥的擘劃領導下,電腦科學大學部現在已是史丹佛最大的大學部。聽完柏麥演講的科技部長張善政,不禁神往,「如果我還能當一次學生,我真希望能到史丹佛念電腦科學。」

柏麥怎麼改變最「硬」的工程課程,讓世界政商領導人趨之若鶩?以下是專訪與演講紀要:

未來5年,最重要的科技5大趨勢是:第一,行動科技,這改變了晶片的設計、製造,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更改變了我們的互動方式。第二,物聯網,這將是新公司與既存公司的廣大平台。第三,大數據(Big Data),這威力極強的新科技將催生新職業,像是資料科學家,但也將挑戰我們重視的安全、隱私。第四,科學將發生根本的改變。以前科學實驗總是先假設,再做實驗驗證,但現在有足夠的資料,只要善用資料,問對問題,資料將自行產生假設,這對疾病研究、新藥開發,都將產生巨大影響。第五,教育和科技結合,個人化學習將是趨勢。-





這5大趨勢下,世界演變愈來愈快,我們教育的目的也要改變。

史丹佛教育的6大改變

過去10年來,我們做了很多改變。一方面,我們讓工程變得更有趣,吸引更多學生。另一方面,我們培養學生本科之外的軟技巧,像是創意、創新、創意、溝通技巧、打造團隊等等。我用六點來說明我們過去十年的改變。

第一,重新規劃大學部課程,讓學生更有自主權。以電腦科學為例,過去,我們很強調一定學完基礎的理論課程,才能進一步選修像是機器人、自然語言、圖形處理、資料庫、分散式運算等進階的、較有趣的應用領域。但我們現在讓學生自己選擇,你可以一開始就選擇你較有興趣的應用領域,早一點浸淫在你有興趣的領域中。結果,以電腦科學為主修的學生人數,過去5年來成長3倍。

第二,舉辦各式小型的研討會、短期課程,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史丹佛,1個學院教授教導12位學生,每週定期見面討論3到4小時。在工學院,學生和教授們每週討論的話題天南地北,從太空到環境問題、科學是否能拯救人類等等。

給足機會探索自我

自去年9月,我們也開辦「大二學院」(sophomore college)。在史丹佛,你不必一進大學就選科。我們讓你在大學裡學習了1、2年後,你再選擇你的志趣。

因此,「大二學院」這種為期三週、每天兩小時的密集課程,對你發現自己對哪些專科最有興趣,很有幫助。

比方說,大二學院裡有一門課,讓學生3週內設計、動手做出飛機引擎。也有一門課「西方世界的能源」,第1週在校園上課,第2週、第3週就到懷俄明州,美國提供最多能源的州,去煤礦坑、風力發電廠、水力發電廠、碳捕捉工廠、油頁岩開採場做田野調查,也和相關官員討論。學生們在最後一堂課提出能源解決方案。

第三,讓大學生暑期加入研究計劃,提早熟悉研究生活。去年,我們讓250位工程學生,讓他們花一個夏天待在實驗室、跟著教授研究。校方付錢給學生,還付錢讓他們夏天住在宿舍。

第四,訓練T型人才。我們和設計學院合作,在科技、商業、人文價值間找出交集,開辦各式各樣的課程。設計學院的教學理念是,動手做真正的計劃,跨學科的學生在同一間教室,先找出不那麼容易被找出來的問題,失敗快一點,但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有趣的是,當你走進一間設計學院的教室,常常不知道誰在教課,我們通常有2位分屬工程領域和商業領域的教授合教,他們常常辯論,也激發學生討論。

讓學生找到夢想與熱情

舉例來說,有一次,學生們前往印度,討論如何解決印度鄉間嬰兒猝死率高居不下的難題。後來,學生們想出了電池充電的簡易嬰兒保溫箱,可以讓剛出生的嬰兒在保溫箱八到九小時,有足夠時間將嬰兒送抵城市醫院。

要知道,現在學生進大學,不再關心他們未來能賺多少錢。他們關心的是,我能解決多少的問題、多大的問題。這才是他們的動機。

第五,開設「科技企業課程」。你一定很難想像,在工學院裡面,我們竟然開設了這些課程:創意與創新、科技創業、專利法、募資管理、全球創業行銷、創業管理與財務、談判、創辦人的困境等等。

第六,鼓勵學生競賽。從來沒有一件事像「競爭」這樣,能讓人廢寢忘食、24小時工作絲毫不倦。我們鼓勵學生參加各式各樣的國際競賽,我們的學生蓋了一間太陽能屋,做電動車、機器人,參加DARPA(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挑戰賽,也參加企業營運書的競賽。

做了這些事後,我們的結果是:6年前,史丹佛大學生原本只有20%選工學院當作主修,現在有40%。我們也不想再多,要保持一個健康多元的均衡。

MIT過世的校長偉斯特(Charles Vest)曾說,是熱情、夢想、好奇心驅動學生,而不是任何課表。-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685#sthash.z8N69kCg.dpuf

天下雜誌



【史丹佛這樣教創新】

史丹佛工學院院長柏麥在任期間,史丹佛工學院大刀闊斧改革課程,讓工程系學生一邊深入電腦科學專業,一邊跨領域學習創意、創業、創新,打造「T型人才」。

他大刀闊斧重新規劃大學部課程、給足學生機會探索自我、讓學生找到夢想與熱情。MIT過世的校長偉斯特(Charles Vest)曾說,是熱情、夢想、好奇心驅動學生,而不是任何課表。 ⋯⋯更多


史丹佛 這樣教創新-天下雜誌
從來沒有一所大學像美國史丹佛,孕育了這麼多顛覆全球的科技創新、企業領袖。
CW.COM.TW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大師講堂:史丹福如何教創新】


「沒有史丹福,就沒有矽谷。沒有矽谷,就沒有科技、資訊和

通訊革命。前紐約巿長彭博說。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讓它

孕育了這麼多勇於創新及挑戰夢想的人才?


史丹福學術文教基金會特別邀請史丹褔大學人文暨科學院院長

Dr. Richard Saller來台,分享其如何領導史丹福最大的學院對

於創新教育的實踐「頂尖的教育,不僅僅注重其教學的內容,

亦注重其內容被傳授的方式」;同時也請到史丹福校友台積電

張忠謀董事長與Dr. Richard Saller對談,並由臺灣大學文學院

陳弱水院長擔任主持人,探討高等教育的定位,以及其創新的

發展,為臺灣的教育多些未來方向。


Art & Art History‧Classics‧Comparative Literature‧Linguistics‧Music Philosophy‧Religious Studies‧Stanford Live‧Applied Physics‧Biology‧Chemistry


1.演講 :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the Humanities: Stanford Curricular Initiatives

主講人:美國史丹褔大學人文暨科學院院長 Dr. Richard Saller


2. 大師相對論(Thoughts on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與談人:台積電 張忠謀 董事長

美國史丹褔大學人文暨科學院院長Dr. Richard Saller

主持人:臺灣大學文學院 陳弱水 院長


時間:2015/5/30 星期六 上午10點-12點

地點:博雅館101、102教室

報名網址:http://ppt.cc/vYzo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史丹福學術文教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

協辦單位:史丹福大學在台校友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