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彭淮棟:托馬斯.曼《浮士德博士》裡的音樂---- 以及"慶祝東海大學60周年"的座談會

主題討論    引言人彭淮棟::托瑪斯.曼《浮士德博士》裡的音樂 (大綱如下)

時間:2015年4月22日(周三),10點~12點
地點: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漢清講堂")
電話:(02) 23650127



hc參加過"彭淮棟:從《浮士德博士》談托瑪斯.曼與德國文化",邀請他在"漢清講堂"主持此會議。參加者的要求是讀過《浮士德博士》。


目前報名者:陳忠信、賴德和(作曲家),吳鳴 (彭明輝)、繆詠華、游常山、陳續升、鍾漢清、
*****

22日早上的討論會,名額已滿。不過,我們下午1點半,要在同地方辦一場"慶祝東海大學60周年"的座談會。袁祝平理事長主持,現在有"人文三缺一"的陳續升先生,以及早上討論會會員---一半是東海人---願留下來續戰的。下午場,歡迎參加。

*********

托馬斯.曼浮士德博士裡的音樂
(彭淮棟:"漢清講堂"2015422)

無數人愛聽古典音樂,愛談古典音樂掌故。音樂,或古典音樂,是德國的national art,其深入德國民族認同,左右其文化意識,以及影響德國歷史的多層關係,至今大致仍是專家研究的領域,一般人絕少了解。以此事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管見所及,只有托馬斯.曼由於對此問題獨有解會而寫的浮士德博士

世界各民族都有,或者,都自認有特別表現其民族特性與氣質的藝術,俄國芭蕾,義大利歌劇,法國繪畫或文學,姑且稱之為「國藝」,而從無俄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深痛其「國藝術」導至其民族自貽其戚或為禍世界,托馬斯.曼對音樂或德國音樂作此指控,是絕無僅有之例。

納粹集中營裡的軍官夜間在家裡彈巴哈自娛,白天上班殺人如故。一般的解釋是,音樂不是使人變化氣質嗎,雖然彈巴哈,卻仍然冷血殺人,要巴哈(或廣義而言,音樂)何用。

托馬斯.曼的詮釋是,德國人就是因為崇拜音樂,才生出心魔,轉向納粹,自毀毀人。

音樂與日耳曼民族認同的關係,大致從18世紀中葉開始與日加深,直至納粹時期以下。音樂在這個過程裡的政治化,工具化,意識形態化,霸權化,至納粹利用華格納而達於極致,但小說內部並未處理這個過程,而是當作讀者已經知道的背景。

音樂在小說裡占主體地位,以作曲家主角及其追求突破為架構,形塑小說的情節與旨趣。

通常解釋一戰至二戰的德國災難,凶嫌是反猶,恐外仇外,威權主義,民族主義等等,這些因素從19世紀開始發生作用,在威瑪共和時期看似潛伏,實則變本加厲。

托馬斯.曼持誅心之論,從精神與心理層次著眼,認為德國災難起於1,對歐洲或世界長久以來的困難關係,亦即小說中所指,現代其貌,中古其裡的「凱撒薩興想成為世界」;

2,音樂的崇拜淪於政治化,霸權化; 凱撒薩興的音樂要成為世界音樂,即第25章魔鬼(阿德里安的心魔對他所:你將引領風騷,你將開啟前進未來之路」,「你將突破這個時代種種令人欲振乏力的困難」。

德國半世紀裡發動兩次大戰,歷來解釋不一而足,包括命運(宿命)論,以及政治,社會,經濟,歷史條件論。

命運論,事涉玄虛,此處不擬多談。

至於政治,社會,經濟,歷史論,人類歷史上,類似的政治,經濟,社會,經濟變動與挑戰,造成各該國家或民族的不同反應,而日耳曼民族的反應是舉國中風,隨希特勒魔曲而走。

粗略而言,浮士德寫的就是,在「凱撒薩興想成為世界」的心理背景下,音樂(阿德里安.雷維庫恩尋求突破)造成的德國精神與心態如何為納粹德國的地獄行鋪路。可以說,這部小說有如納粹德國的「前傳」:音樂造成的德國心態與精神狀態如何「預啟」或「預示」納粹之路。

青年是納粹奪權的先鋒兼主力,小說第14章的大學生辯論,相當於當時的大學生界定華格納「什麼是德國」的問題。

「他們視音樂為神的藝術,認為自己必須有一種關係,一種浪漫的虔誠關係,像他們對大自然一樣:音樂,大自然,以及愉悅的虔誠」。

曼筆下大學生的文化優越感,權威意識,思想倨傲,所構成的正是阿德里安成長其中的德國hubris氣氛。

這些大學生的思想與態度,是排外,反猶,阿利安至上的德國青年運動長期滋養的結果。

hubris氣氛是16世紀那位浮士德智窮而百無避忌,而乞靈於魔鬼而覆亡之因。

hubris氣氛也是20世紀的浮士德在創造力走入死胡同之際乞靈於魔鬼而覆亡之因。

阿德里安的音樂,本來走國際主義,世界主義或普世主義路線,叔叔的樂器店與世界各地流通,阿德里安以愛的徒勞譜曲,使用英文原文而非德譯本,他以英國與法國詩作譜曲。

阿德里安的普遍主義之路在第22章瀕臨絕境,於是入魔,走野蠻主義路線,即敘事者所說的「辯證的反轉」:往內轉,往後轉(倒退 ),獨居菲弗林,寫獨屬德國特色之作。

「自由永遠有辯證式反轉的傾向。它在拘制之中很快就獲得自知之明,於是經由服從法則,規律,強制,體系,來實現自己。」

「自由成為一個完全講求經濟的原則,不讓音樂有任何偶然的成分。」

「這就是我說的嚴格風格」。

「可以稱為出於理性的徹底組織」(宅特布隆姆):產生異常完密,統一的聲音。

「理性和魔性,可以相會並且合一」。


這就是曼所寫,音樂使德國走上納粹地獄之路的原委。

About the author (2011)

Thomas Mann was born in 1875 in Lübeck, of a line of prosperous and influential merchants. Mann was educated under the discipline of North German schoolmasters before working for an insurance office aged nineteen. During this time he secretly wrote his first tale, Fallen, and shortly afterwards left the insurance office to study art and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in Munich. After a year in Rome he devoted himself exclusively to writing.

He was only twenty-five when Buddenbrooks, his first major novel, was published. Before it was burned by Hitler, it had sold over a million copies in Germany alone. His second great novel, The Magic Mountain, was published in 1924 and the first volume of his tetralogy Joseph and his Brothers in 1933. In 1929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33 Thomas Mann left Germany to live in Switzerland. Then, after several previous visits, in 1938 he sett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he wrote Doctor Faustus and The Holy Sinner. Among the honours he received in the USA was his appointment as a Fellow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He revisited his native country in 1949 and returned to Switzerland in 1952, where The Black Swan and Confessions of Felix Krull were written and where he died in 1955.
地名Wikipedia都有
地圖
http://www.mapsofworld.com/germany/germany-political-map.html



我們似乎可來個超級讀書會。現在似乎只剩文杰兄未取書。


托瑪斯.曼《浮士德博士:一位朋友敘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Doktor Faustus)彭淮棟譯,台北:漫步文化,2015

蘇珊•桑塔格談到《浮士德博士》的論文,除了本書附錄的《朝聖記托瑪斯.曼》之外,我認為還應該參考其論文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收入《在土星的標志下》,姚君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35-63

參考英文版:
Susan Sontag on Hitler
Video essay on HITLER: A FILM FROM GERMANY (1977, dir. Hans-Jurgen Syberberg). Text taken from Susan Sontag,"Syberberg's HITLER" (1979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Film available on Facets DVD and on Hans-Jurgen Syberberg's website: www.syberberg.de.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alsolikelife.com/shooting

繆詠華 《朝聖――記托瑪斯.曼》一文原文連結:http://web.stanford.edu/....../pdf/sontag_Pilgrimage.pdf

我前幾天跟彭兄說,希望有人找德國地圖,告訴我們小說中的地點----以前Google Books有,不過不知何時拿掉了。錦坤兄不知能否幫忙?





Doctor Faustus

Front Cover
Random HouseMay 25, 2011 - Fiction - 752 pages

Adrian Leverkühn is a young man destined for success. He is a composer – creative and brilliant, but he will stop at nothing to achieve greatness. Intentionally contracting syphilis in order to deepen his creative potential through madness, Adrian makes his pact with nature. Man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Faustian legend is a story of madness and sanity, genius and corruption, intellectual attainment and Germany’s moral fall.




The story of a novelthe genesis of Doctor Faustus

Front Cover
Knopf, 1961 - Authors, German - 242 pages








facebook:
Kuosh Sh 彭淮棟譯德文:大驚失色...
Hanching Chung 4月中/下旬在"漢清講堂"將請彭撥15分鐘講如何自學德/法文。他現在每天工作之餘會上些德法報紙網站。......




注43

Chladni Plat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RFysSAxWxI




托瑪斯.曼《浮士德博士:一位朋友敘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Doktor Faustus),彭淮棟譯,台北:漫步文化,2015

蘇珊•桑塔格談到《浮士德博士》的論文,除了本書附錄的《朝聖――記托瑪斯.曼》之外,我認為還應該參考其論文《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收入《在土星的標志下》,姚君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頁135-63

參考英文版:
Susan Sontag on Hitler
https://youtu.be/w8sfBoid8_Y
Video essay on HITLER: A FILM FROM GERMANY (1977, dir. Hans-Jurgen Syberberg). Text taken from Susan Sontag,"Syberberg's HITLER" (1979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Film available on Facets DVD and on Hans-Jurgen Syberberg's website: www.syberberg.de.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alsolikelife.com/shooting



蘇珊•桑塔格




朝聖――記托瑪斯.曼(摘錄)

  他說話不用人提詞。我至今記得他的威重,他的口音,他言語的徐緩:我從沒聽過人說話那麼慢。

  我說我多麼喜愛《魔山》

浮士德博士
浮士德博士:一位朋友敘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雷維庫恩的生平


朝聖――記托瑪斯.曼(摘錄)

  他說話不用人提詞。我至今記得他的威重,他的口音,他言語的徐緩:我從沒聽過人說話那麼慢。

  我說我多麼喜愛《魔山》。

  他說那是一本非常歐洲的書,說那本書刻畫歐洲文明心靈裡的衝突。

  我說我懂。

  他正在寫什麼作品呢,梅里爾問。

  「我新近完成一部小說,部分以尼采生平為底,」他說,每個字之間留巨大令人不安的停頓。「不過,我的主角不是哲學家。他是個偉大的作曲家。」

  「我知道音樂對你多重要,」我斗膽進言,希望搧風點火把對談好好拉長一點。

  「德國靈魂的高峰與深淵都反映於其音樂之中,」他說。

  「華格納,」我說,一邊擔心這下要壞事了,因為我沒聽過華格納歌劇,雖然我讀過托瑪斯.曼談他的文章。

  「沒錯,」他說,拿起,掂一掂,闔上(一根大拇指在某處做個記號),復又擱下,這回攤開著,他工作桌上一本書。「你們看見了吧,此刻我正在參閱恩斯特.紐曼(Ernest Newman)卓越的華格納傳記。」我鶴長了脖子,讓書名的字眼和作者的姓名確實撞到我的眼珠。我在匹克維克見過紐曼此傳。

  「但是我這位作曲家的音樂不像華格納的音樂。和它有關連的是荀白克的十二音系統,或音列。」

  梅里爾說我們對荀白克都非常有興趣。他對此不事回應。我攔截到梅里爾臉上一抹困惑之色,於是大張眼睛以示鼓勵。

  「這部小說會很快出版嗎?」梅里爾問。

  「我那位忠實的譯者目前正在努力,」他說。

  「H.T.-波特(H.T. Lowe-Porter),」我小聲說道――那真是我第一次說這個令人著迷的名字,兩個字頭簡寫晦澀,而連接符號惹眼。

  「對這位譯者而言,這或許是我最難的一本書,」他說。「我想,羅-波特女士從來不曾面對這麼挑戰的工作。」

  「哦,」我說,我對H.T.L.-P本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想像,只是驚訝得知這是一個女人的名字。

  「需要深刻的德文知識,和相當獨具匠心,因為我有些角色用方言對話。而且那個魔鬼――因為,沒錯,魔鬼本人是我書中一個角色――操十六世紀德語,」托瑪斯.曼說,慢而又慢。一絲似笑非笑。「我恐怕這對我的美國讀者沒什麼意義。」

  我渴望說些要他放心的話,但是不敢。

  他吐語這麼慢,我納悶,因為他就是這麼說話嗎?或者因為他認為他必須慢慢說來――假定(因為我們是美國人?因為我們是小孩子?)不這樣我們就無法了解他在說什麼?

  「我視此為我所寫過最大膽的書。」他對我們點點頭。「我最狂野的一本書。」

  「我們非常盼望讀到,」我說。我仍然希望他談《魔山》。

  「但這也是我老年的書,」他繼續。一陣長而又長的停頓。「我的《帕西法爾》,」他說。「而且,當然,是我的《浮士德》。」

  他似乎分心片刻,彷彿回想什麼。他又點一根菸,在椅子裡微轉身子。然後他將菸擱在菸灰缸裡,用食指摩挲他的髭;我還記得我心想他的髭(我沒認識過留髭的人)看起來像他嘴巴戴了帽子。我納悶那是不是表示談話結束了。

  結果,不是,他繼續說話。我記得「德國的命運」和「深淵」……及「浮士德與魔鬼訂約」。希特勒提了好幾次。(他有沒有提到華格納希特勒問題?我想沒有。)我們盡力表現他的話沒有白耗在我們身上。

  起初我只看見他,敬畏於他的具體臨在使我盲然不覺房間的內容。現在我才開始另有所見。例如,相當擁擠的桌筆、墨水瓶、書、紙,以及一批銀框小照片,我看到的是框背。牆上許多照片之中,我只認得一幅簽名照,是羅斯福和一個人――我記得好像是個穿制服的男人――合影。還有書,書,書,在四壁之中兩壁從地板排列到天花板的架子裡。與托瑪斯.曼同在一室,悸動、巨重、驚心。但我也聽見我生平首見的私人圖書館有如金嗓海妖那樣對優里西士發出的魅歌。

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on Hitler
https://youtu.be/w8sfBoid8_Y

Video essay on HITLER: A FILM FROM GERMANY (1977, dir. Hans-Jurgen Syberberg). Text taken from Susan Sontag,"Syberberg's HITLER" (1979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Film available on Facets DVD and on Hans-Jurgen Syberberg's website: www.syberberg.de.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alsolikelife.com/shooting

蘇珊•桑塔格談到

蘇珊•桑塔格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收入《在土星的標志下》,姚君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頁135-63

朝聖――記托瑪斯.曼(摘錄)

  他說話不用人提詞。我至今記得他的威重,他的口音,他言語的徐緩:我從沒聽過人說話那麼慢。

  我說我多麼喜愛魔山朝聖――記托瑪斯.曼(摘錄)

  他說話不用人提詞。我至今記得他的威重,他的口音,他言語的徐緩:我從沒聽過人說話那麼慢。

  我說我多麼喜愛《魔山》




  土星運行最慢,是一顆迂回曲摺、耽擱停滯的行星……桑塔格用“土星氣質”來描述以本雅明爲代表的這類思想家的精神風貌。
内容簡介

  照本雅明的說法,土星是“一顆充滿迂回曲折、耽擱停留的行星”、桑塔格遂用“土星氣質”來描述以本雅明爲代表的這類思想家的精神風貌。除本雅明外,本文集還深入評論阿爾托、巴特、卡内蒂等她本人引爲榜樣和同道的思想家、藝術家的作品、鮮明地描畫出他們的精神肖像,桑塔格對他人的評論由是亦成爲她本人的一種精神自傳。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19332004年),她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爲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當前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和西蒙•波伏娃、漢娜•阿倫特被並稱爲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爲“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穫美國國家圖書獎、2001年穫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獎,並穫得2003年度德國圖書大獎——德國書業和平獎。
編輯本段
目錄

  論保羅•古德曼

  走近阿爾托

  迷人的法西斯主義

  在土星的標志下

  西貝爾貝格的希特勒

  紀念巴特

  作爲激情的思想

  譯後記
編輯本段
譯後記

  美國當代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去世後,國際上紛紛發表文字,紀念這位傑出的公眾人物。蓋棺定論,有不少或大或小的標籤貼在她身上。她被譽爲“當今最有智慧的女人”、“美國公眾的良心”、“當今美國極爲活躍的才女學者、評論家、作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標籤在我看來,多少顯得有些空泛,但是,它們均提及到了桑塔格的智慧。

  我相信,見過桑塔格的人,看過她的照片的人,無一例外地會對她那雙炯炯有神、充滿智慧的眼睛留下深刻的印象。智慧是桑塔格其人其作的顯着標志,激情又始終與其智慧相伴。這是我譯完她的批評文集《在土星的標志下》(Under the Sign of Saturn1980)以後產生的認識。

  說起來,桑塔格本人很喜歡虛構文學。她有着良好的藝術禀賦,從小就做作家夢,7歲動筆寫作。雖然她也想成爲醫生,還想過當化學家或物理學家,但是,最終讓她不能自拔的還是文學,因爲她真正想要的是將每一種生活都過一遍,而一個作家的生活在她看來似乎包含了最多的生活,所以,她最最希望的是成爲一個作家。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桑塔格眼里的作家不僅指創作虛構作品的人,而且指寫作非虛構作品的人,一如日後她本人那樣。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桑塔格作爲小說家和文論家而寫作的文字,均是其作爲作家的創作成就的有機組成部分。

  桑塔格出版的處女作是小說,即《恩主》(已由譯林出版社出版),但是,使她立名於國際文壇的恐怕主要不是她的小說,而更多的是她那目光敏銳、文筆犀利、見解獨到的批評文字,如她的批評隨筆《反對闡釋》、《關於“坎普”的劄記》、《災難的想像》,以及她的論著《論攝影》(1977)和《作爲隱喻的疾病》(1978),這是桑塔格留給美國文化的主要遺產。

  出版了《反對闡釋》,桑塔格又於1969年推出第2部批評文集《激進意志的風格》,收錄《歸於沉寂的美學》、《色情想像力》、《“自我反對的思考”:論喬蘭》、《河内之行》等8篇深具影響力的論文,進一步鞏固了自己作爲文論家的卓著地位。

  到了1980,桑塔格又推出了她的第3部批評文集《在土星的標志下》。該文集收錄桑塔格1972年至1980年間發表的最重要的批評文字,7篇。桑塔格的這些文章曾先後發表於美國知識界重要的政治和文化雜志《紐約書評》和《紐約客》。最早的一篇《論保羅•古德曼》和最後一篇《作爲激情的思想》分别於1972年和1980年發表在《紐約書評》上。文章的寫作和發表的時間跨度不大,意義卻不小,因爲桑塔格在這里爲我們講述着我們時代一些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故事;又因爲桑塔格在爲我們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也爲我們講述了她本人的故事,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因此成爲“一幅經過掩飾的自畫像”。

  我曾說過,桑塔格的理論寫作和她的小說創作是帶有互文性的,她的小說創作明顯地受到其哲學思想和文學理念的影響。桑塔格受到過嚴格的哲學訓練,盡管她一再聲辯,她創作小說沒有任何先行的概念,寫小說從來就不是爲了圖解她作爲理論家的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小說與理論之間的互相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不過,我同樣希望說明的是,除開《我等之輩》(1978)之外,桑塔格在《恩主》等小說中,是力避自傳性的。在《恩主》中文版序中,她開門見山地寫道:“大多數小說家創作伊始,總是以自身的經歷爲題材,希望講述的是他們童年時代、他們的父母親或學生時代的故事;也有可能,他們要寫寫自己年輕時的軍旅生活,或者年輕時做的荒唐風流韻事兒,要不就是過早走進的糊塗婚姻。而我當時提起筆來,卻發現自己幾乎沒有寫自己的沖動。”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到了寫作《在土星的標志下》里的文章的時候,桑塔格明顯地將自己投射到她筆下刻畫的人物身上。在一系列肖像畫中,我們看到了桑塔格接受的這些精神導師給予她的深刻影響,桑塔格寫他們,也寫自己,别傳成了自傳。“爲别人做傳記也是自我表現的一種;不妨加入自己的主見,借别人爲題目來發揮自己。” 錢鍾書先生這句名言飽含諷刺調侃的意味,而我這里的引用是一種正面的評價。《在土星的標志下》不妨視作一部“合傳”。

  《論保羅•古德曼》和《紀念巴特》篇幅短小,意義卻不容忽視。我們知道,在《伊甸園之門》里,莫里斯•迪克斯坦曾將桑塔格和歐文•豪視爲美國“現有的目光最敏銳的文論家”,然而實際上,桑塔格是很不美國的文化批評家,而更像歐洲知識分子,她的目光更多地是投向了歐洲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因爲她的教育背景是美國的,但更是歐洲的。她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完成學業後,立即負笈歐洲,浸潤於歐洲文化傳統之中,深受當時歐陸的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潮的影響。她在歐美文化之間牽線搭橋,不辭辛勞地將歐洲哲學家、文論家(如本雅明和巴特)介紹給美國文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論保羅•古德曼》在桑塔格的著述中,占據了一個很特别的地位,因爲這是她少數幾篇論及美國作家的評論文章之一。

  《論保羅•古德曼》是當時旅居巴黎的桑塔格撰寫的悼念古德曼的訃聞。古德曼長於詩歌、小說、戲劇以及各類非虛構作品的創作,他的著作對20世紀60年代美國反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特别是《荒唐的成長》。該書運用現代社會學、心理學和美學的方式,直接剖析艾森豪威爾時代的美國和美國青年,被視爲一部推理性很強的烏托邦作品,他晚年成爲青年人和不滿現實的美國人狂熱崇拜的作家。然而,桑塔格指出,這樣的作家也注定要遭到嫉恨,因爲他們擅長各種文類,發表各種在行的言論。桑塔格推崇古德曼寬廣的道德視野,欽佩他在性趨向上的坦誠;當然,她也抱怨古德曼每次給她的冷遇。即便如此,古德曼仍舊是她心目中的英雄。她爲他打抱不平,提請人們重視他的價值;得知古德曼去世的噩耗,念及他對她本人、對60年代美國文化的深刻影響,想到他的去世是美國文壇的一大損失,桑塔格不禁黯然神傷。

  《論保羅•古德曼》之重要性,不僅在於該文對於我們重估古德曼的意義具有導引的作用,而且在於它讓我們更多地看到了桑塔格本人當時的心境和情形,同時,還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讀者初步把握《在土星的標志下》的主旨。

  在1981年春的一次訪談中,桑塔格告訴記者,1962,她開始寫小說,1968年去了越南,戰爭讓她難以坐下來繼續創作小說,1969,她決定拍電影。那幾年里,她基本上不是作家,而成了電影導演和政治活動家。所以,到了1972,她心里產生了危機感。她想,我在哪兒?我在幹什麼?我幹了些什麼?我似乎再也不是作家,而我最想成爲的就是作家。在這種情形下,她呆在巴黎的鬥室里思考,並又開始了文論的寫作。1975,她罹患癌症,又一次陷入危機。《在土星的標志下》的推出,表明這些危機的結束。“現在,我已經還清了這種極欲還清的債務。在我,這是一大解放。”

  從這里的訪談中,不難理解桑塔格在《論保羅•古德曼》中的自我表達。她足不出戶,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小房間里,里面沒有什麼書籍,“我就希望輕裝上陣,擺脱世事的羈絆,盡量不依賴什麼,而整個地重新開始。”在禁書的鬥室里,桑塔格希望“盡力傾聽自己的聲音,發現自己真實的思考和感受”。這種半與世隔絕和自我拷問在相當程度上便是憂鬱症的症狀,而《在土星的標志下》的文章希望集中討論的正是藝術家特有的氣質對作品的決定性作用,而這里的作家和藝術家大多表現出土星氣質,也即具有沉鬱愁悶的特征。因此,開篇《論保羅•古德曼》具有統領整部集子的功能。

  《論保羅•古德曼》在整個集子的文章中,算是桑塔格寫得最快捷、最容易的,她僅用了一個上午就寫完了,“悲痛使我迅速,一般我是寫得極慢的。”我相信,《紀念巴特》也寫得同樣的迅速。巴特是法國文論家、批評家,桑塔格的朋友。作爲朋友,桑塔格對巴特的去世深感悲痛,於是,寫下《紀念巴特》。與《論保羅•古德曼》一樣,這也是桑塔格寫過的非常個人、極具傳記特征的文章,其出色之處也許不在於她爲讀者闡釋巴特的作品(要了解桑塔格對巴特作品的闡釋,不妨閱讀她爲《寫作的零度》和《巴特讀本》撰寫的導語,以及《寫作本身:論羅蘭•巴特》),而在於爲我們勾勒出一個“孩子般的”男人,“胖胖的身體,柔和的聲音,漂亮的皮膚”,桑塔格最後也將巴特及其着作置於土星的標志下,即道出其愁悶沉鬱的特征。

  說到土星的標志,我們自然要涉及桑塔格這本文集的標題之作及其傳主本雅明。這篇文章是桑塔格爲本雅明的《單行道》英文本所作的導言。文章包含了許多關於本雅明的生平事蹟,但頭四段桑塔格和我們讀者一起審視的是本雅明不同時期的幾張照片,尤其是將他年輕時的一張照片(“透過眼鏡向下看——一個近視者溫柔的、白日夢者般的那種凝視”)和他上了年紀的形象相對比(“神情迷離,若有所思;他可能在思考,可能在聆聽”)。通過照片來審視人物並分析其思想特征,這在我們可能還不大習慣,但桑塔格爭辯的是,“我們不能通過生活來闡釋作品,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作品來闡釋生活。”

  桑塔格向來排斥心理分析,而代之以星象標志來刻畫人物。她筆下的本雅明出生在土星的標志下,是一位憂鬱的人,一個憂鬱症患者。童年時代,他就是個天才,希望“高人一等”。他把自己看作一個文本,一項工程——始終處於建構之中的工程;他無情地抛棄朋友,不知羞恥地獻媚,對人不忠實,他作爲一個“收藏家”,感覺靈敏。渴望收藏是其意志的一種表征,他因此成爲桑塔格心目中的“意志的英雄”。與桑塔格的一致之處還在於,桑塔格“反對闡釋”,本雅明也同樣如此。桑塔格在文章中沒有明講,但是,可以看出,她一再表露出自己與本雅明之間所存在的相似之處,就此間接地對偶像的魅力作了評論。無怪乎,桑塔格的傳記作者會得出結論,認爲“關於本雅明的所有評價差不多都可以理解成桑塔格的自畫像——包括她所說的他的句子讀起來既像開頭又像結尾”。應該說,正因爲桑塔格與她筆下的這些人物(當然包括本雅明)有着許多契合之處,她對他們從氣質到作品又是如此地了解,她的評述和分析才有可能如現在這樣體貼入微,絲絲入扣。

  在文集里,桑塔格還爲我們刻畫了卡内蒂和阿爾托這兩位孤獨者的形象。《作爲激情的思想》討論卡内蒂的宗教性和對殘忍的憎恨。《走近阿爾托》則是桑塔格爲自己編輯的《安托南•阿爾托文集》(1976) 所寫的充滿激情的長篇導言,最早發表於《紐約客》(1973519)。在文章中,桑塔格分析他的問題,他對待自己的精神的方式,他與超現實主義者的分歧以及他所倡導和實驗的“殘酷戲劇”,她認爲“阿爾托的全部着作講述的都是拯救的故事,戲劇是他思考得最爲深刻的拯救靈魂的途徑”。在桑塔格看來,阿爾托是一個文化企圖同化他、卻根本消化不了他的作家,“他依舊遙不可及,依舊是一種無法同化的聲音和存在。”

  桑塔格還在文集中對希特勒的御用電影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進行了重新評價。在收入《反對闡釋》的《論風格》一文里,桑塔格對里芬斯塔爾的《意志的勝利》和《奧林疋亞》的美學形式作了肯定性評價,而在《迷人的法西斯主義》里,桑塔格對這兩部影片的内容,以及對里芬斯塔爾的攝影集《最後的努巴人》中所竭力表現的法西斯主義主題作了毫不留情的抨擊。因此,在許多訪談中,不時有記者問起,兩相比照,其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之處。桑塔格的回答是否定的。其實,桑塔格在《論風格》中早就說過,“里芬斯塔爾拍的《意志的勝利》和《奧林疋亞》稱爲傑作,這絕非要以美學的寬容來掩蓋納粹宣傳。納粹宣傳的確在那里,但除此以外,還有别的一些東西,如果加以排斥,就是我們的損失。”

  因此,應該說,桑塔格並沒有完全否定里芬斯塔爾,隻不過,她分析的着重點發生了變化,因爲分析的語境發生了變化。2005127,是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日。雖已過去整整一個甲子,但歷史恍若昨日。世人在思考奧斯威辛悲劇何以發生,人們也在追問奧斯威辛之後種族屠殺何以還在繼續。我敢肯定,假使桑塔格在世,她要探討的恐怕更多的也仍舊是那些以希特勒爲題材的片子的思想傾向而非什麼美學特徵。

  《在土星的標志下》是桑塔格一部重要的批評文集。在這里,桑塔格懷念古德曼,談論阿爾托的“殘酷戲劇”,分析卡内蒂的宗教性,論述巴特的審美意識,品味本雅明的惆悵詩意,縱論里芬斯塔爾和西貝爾貝格的電影。文集出版後,雖然時有批評之聲傳來,但更多的是肯定和讚賞,有人甚至認爲它可與塞繆爾•約翰遜的《英國詩人傳》相媲美。與《反對闡釋》、《疾病的隱喻》、《重點所在》等一樣,《在土星的標志下》也一以貫之地體現出桑塔格那獨立思考的精神,在這里,桑塔格讓我們看到了思想的重要以及——智慧的力量。
編輯本段
相關書評

  她從不代表别人的觀點

  蘇珊•桑塔格,從1975年得了癌症,在一次次的化療當中通過對於病與社會的思考寫下了《疾病的隱喻》拷問了人性中對待病的某些問題。她一直用一種固守孤獨從容不迫的姿態寫作,或者說是工作會更好一些。生病和死亡並不是能讓她恐懼的事情,讀她的作品,從來就沒有絲毫的緊迫感,好像作者有着永遠也花不完的時間或以揮霍,包括這本寫於鬥室的,《在土星的標志下》。蘇珊•桑塔格從來都是用自己的觀點在寫作,她從不代表别人的觀點,所以讀這本書時我相信更多的人是在讀她,這是和别的批評類的書不同的地方。

  《在土星下的標志下》一書是我看到過的文筆最美好,文風最緩和,甚至帶着溫柔的批評類書籍,可惜的是對於蘇珊•桑塔格在書里評論的這六個人的作品我基本沒有讀過,所以我讀這本書時就好像隻看到了山尖而根基完全不甚了解。

  好在我讀這本書是在讀蘇珊•桑塔格,而不是在讀她評論的那些前輩們。我喜歡這個女人,所以我討厭别人給她定位在任何一個標籤之上。她就是一個人孤獨地來孤獨地活孤獨地死去,寫作或者其它的任何的東西應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就跟吃飯睡覺是一個道理的,在土星一文中里她引用了她評論的本雅明的一句話來說明土星氣質:我在土星的標志下來到這個世界——土星運行最慢,是一顆充滿迂回曲摺,耽擱停滯的行星……這是一種憂鬱的氣質,更是深刻的悲傷。這也是蘇珊• 桑塔格自己的性格寫照。

  說真的我不知道土星是布滿星辰的夜空中的那一顆星,但我喜歡這樣的描述,因爲這也讓我看到自我。

  土星和影響使人變得“漠然,猶豫,遲頓”。他(本雅明)在《德國悲劇的起源》里寫道,遲鈍是憂鬱症性格的一個特征。言行笨拙則是另一特征,這樣的人注意到太多的可能性。而未發現自身缺乏現實的感覺。還有一個特征就是頑固,這是因爲他渴望高人一等——這實在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土星氣質的標志是與自身存在的有自我意識的,不寬容關係,自我是需要重視的。自我是文本——它需要譯解,自我又是一個工程,需再建設。建構自我的過程及其成果總是來得過於緩慢,人始終落後於其自身。這就是慢,特定的不忠誠和特定的忠誠的矛盾體。而這種氣質在我這里看來,他雖然是不所有的人都適合的一種性格,卻是一小部分人最合適的性格和狀態,一種偏執堅定的狀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