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参加漢清講堂座談 9月28日(2024)聚會 《曹永洋的世界》向曹永洋致敬 ; 從「新潮文庫」說起 。李幼新等3人 《鵪鶉在鸚鵡頭上唱歌》2010--志文好友唱天鵝之歌。
2018年10月7日 ·
傅月庵
2018年10月23日 ·
1930年代台灣南部。鹽水公學校一名小學生,受到日籍老師啟蒙,從《幼年俱樂部》開始,四處蒐羅《少年俱樂部》、《講談俱樂部》閱讀,津津有味。畢業後沒幾年,值逢大戰,小學生被徵召入伍,成了高雄岡山機場學徒兵。戰後,他回到苗栗後龍故鄉務農,種稻、蕃薯、花生米、西瓜……農閒時,還乘坐簡陋竹筏到外海搏命捕魚。
然而,生計依然困難。二十八歲時,青年決心北上謀生,踩三輪車為業,而念念不忘書,沒客人時,一有空便讀書。最後開了一家租書店,也賣起舊書。再後來,受到一名大學生的鼓勵,創辦出版社,取名「志文」,大學生為他策劃的書系便是照亮幾代台灣人心靈的『新潮文庫』。
張清吉先生的故事,一切或許就從幾本《少年俱樂部》開始……。
「2019春風似友珍本古籍拍賣會」,敬請期待,感謝轉貼分享。
WWW
直播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349212228637679
曹永洋,以文會友,漢清講堂
00 緣起
蘇錦坤
梁永安老年之書及托爾斯泰談和他談死/生
wwww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如何獨處》、《在一起孤獨》、《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大盜、英雄與革命者之路》、《伊斯蘭啟蒙運動》、《如何「無所事事」》等等。)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他贈兩本彼得.杜拉克 的選集:《管理的前沿》_(彼得.杜拉克, 洪世民)《人與績效》讓人回憶思考這"管理式社會"的一些議題。
與梁永安談余英時對鄭明瑄翻譯 Jacques Barzun's From Dawn to Decadence,
一部文化史巨著
五百年來,西方文化成為人類普世價值的標竿。民主政體、社會主義、個人自由、女權運動、性解放、工業化社會、原子彈、網際網路……,西方文明帶來的美德與罪惡,形塑了今日世界的樣貌,然而現今的科學與技術不斷進步,文化發展卻似乎陷入停滯。這一切究竟從何開始?過去五百年來世界的文化典範如何轉移?今日的文化進入衰退期了嗎?未來還可能復興嗎? (編按)文/余英時
讀書的經驗因人而異,介紹公認的「必讀書」是很難的。從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到一九二○年代胡適和梁啟超開列的「國學書目」,都曾熱鬧過一時,但在專門研究國學圈外究竟有多少影響卻不容易估計;即使在專門圈內,其效果也難說得很。所以一九二五年魯迅答《京報副刊》關於「青年必讀書」的問卷,便諷刺地說:「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我並不想學魯迅的筆調,不過對他的窘困卻是同情的。
雅克·巴爾讚的《從黎明到頹廢》:巴爾贊是斯賓格勒的崇拜者,他對西方文化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末進行了全面的歷史考察。他認為,西方文化從16世紀到20世紀的弧線標誌著一個獨特歷史時代的開始和結束,暗示著從活力充沛到另一種狀態的轉變,他經常將這種狀態稱為頹廢,充滿了思想和文化問題。現在只說我個人的經驗。我對於歷史、文化、思想之類的知識發生了追求的興趣,大概是一九四七至四八年間的事。當時閱讀的範圍很廣,但都是淺嚐即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我在一九五二年從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畢業還沒有大變化。每一個人都受時代的影響。在我成長的歲月中,中國文化思想正處於最衝突、也最混亂的狀態。所以中國傳統的、西方自由主義的和馬克思派的書刊我大致都接觸過。《圍城》小說中的方鴻漸,讀書「興趣很廣,心得全無」,大概也是我早年的寫照。現在回想起來,唯一可報告的是我是帶著許多困惑和問題去泛觀群書的。而這些困惑和問題則都起於我必須解答關於自己的價值抉擇和人生取向。我不願意為當時混亂的思潮所淹沒,總想找到一條可以心安理得的道路,使自己可以清醒地走下去。這點想法是我們當時東摸西看的主要動力。但是在閱讀過程中,並沒有某一部或幾部書對我起過「頓悟」的作用,也沒一位或幾位古今中外的大師使我崇拜到五體投地的境界。在讀書世界中,我是一個「多神論者」,我觀賞許多名著,也佩服許多傑出的大師,從不敢存一絲狂妄的念頭。然而我要追尋的畢竟是自己的精神歸宿,這不是任何別人能給我的,無論他是多麼偉大。所以我的經驗可以用杜甫「轉益多師」這半句詩作為總結。不過讀書必須取法乎上,在任何一門學問中都要選取第一流的著作。青年人的興趣各有不同,只能各就所需,向識途徑者請教。這在今天並不是難事。
上面的說明雖是我的早年經歷,其實大體上也通用於中年以後進入專門研究領域的階段,不過有「多惑」與「少惑」之別而已。總之,我一生讀書只不過是一個多方面摸索的過程,「困知」、「日知」的感受很深,大徹大悟的境界則從未到達過,這也許是學術研究不同於宗教信仰的緣故,始終支持著這個摸索過程的動力則是一種與日俱增的求知樂趣。
最後,我也願意介紹一部書,但不是我早年所讀的名著,而是在偶然讀到的新作。西元兩千年美國出版了歐洲文化史大師巴森的《從黎明到衰頹》,寫的是五百年來西方文化生活的演變史。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史書,更不是教科書,而是一位九十三歲高齡的博雅老人一生讀書和反思的最後結晶,他面對著西方文化價值受到全面質疑的今天,提出了他個人的觀察。我不可能在這裡介紹這部八百頁的大書,有興趣的讀者必須自己去發掘它豐富的內容。此書深入淺出,大可雅俗共賞。後現代派的讀者也許會覺得其中某些論點不甚相契,但這是不相干的。我推薦它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窺測西方人文修養深厚的學人究竟是像什麼樣子。此書出版是當年美國文化界一件大事,報章和電視都有評論和訪問。中國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這是一塊大可借鑑的他山之石。順便介紹一下巴森,他出生在法國,十三歲移民美國,一直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史學教授和文科領袖,但已退休二十多年了。
這部令人百讀不厭的《從黎明到衰頹》,現在有中譯本了,這是使我十分興奮的事。這部中譯本完全對得起原著。我抽閱了譯本的有些篇章,並與原書比勘之後,我發現譯者的巧筆很能盡原文的曲折。這是一部很難譯的書,因為其中充滿著西方文化史上各方面的專門名詞和典故。但譯者都能反覆推敲,最後以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讀了這部譯本,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對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演變,獲得一種有深度的認識。我願意鄭重推薦這本好書給中文的讀者。
wwww
wwww
讀溫肇東學長
//去年的照片和內容:東海工工1973級畢業51年。
34位同學中已有六位同學先到天國去了。大家特別珍惜一期一會。//
那六位有叫張忠樸學長,尋智企業管理公司創始人,由於種種因緣,我與晃三兄等人在中原大學幫他設立紀念獎學金。
今年好友吳國精兄,同學藍東顯兄,大弟漢雄相繼過世,在在令人神傷。
珍惜,祝福。 上周也有類似覺悟,所以前天舉辦共十人參與的「漢清講堂2025聚會,參考臉書 今日良宴會,並記曹永洋(1960級中文)跟我說書中和書信中的反1974級劉森堯學長。
1977年冬,森堯學長從倫敦來Colchester訪我。他跟我說《說吧!記憶》值得一讀。我到圖書館拿起這本舊書,就像蔣彝先生的《倫敦啞行》那般舊。不過,後者還有彩色圖詩,而納布可夫的,只是文字的魅力。數十年之後,我看到”兩岸”的翻譯本,都沒什麼味道。
劉森堯部分著作: 《導演與電影》、《電影與批評》《電影藝術面面觀》四百擊 《天光雲影共徘徊》《母親的書》《我的初戀情人林美麗》......
隱地(果子離)
親愛的永洋學長:
收到....迫不及待展讀你和東方白寫的東西。最後發現三本一套的《性心理學》,......竟然是我大三時在東海小書店買的,大感訝異。....讀書期間,東海最奇特的景觀是,......(大家看到中央日報副刊所登的廣告.....)排隊劃撥新潮文庫新書。
我聽聞張先生過世之後,志文已停止發行新書,我期期以為不可!往日的榮光!
李幼新現(2010)為全職的影評人,近年來長期擔任『破』週報以及『世界電影月刊』的專欄影評作家,活躍於台灣的藝文界,2006年改名為「李幼鸚鵡鵪鶉」。
進入第13年的台北電影節今年首頒卓越貢獻獎,由資深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圖)獲得。他驚喜的表示:「沒想到大家還能記得我,令我感動又感激。」遴選委員則是認為他實至名歸。
李幼鸚鵡鵪鶉原名李幼新,因為愛鳥而改為現名。台北電影節表示,他自80年代不遺餘力擁戴台灣新電影;90年代撰述「男同性戀電影…」,屢開風氣之先;近年仍持續關注新近電影創作,給予鉅細靡遺的評論。(文/張菫宸 圖/破報)
直播訪談秦賢次和連克:慶祝《秦賢次先生訪談錄》(秦賢次口述,連克訪問,記錄整理,國史館,2024 )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1774504163304249
秦賢次和連克:《秦賢次先生訪談錄》(秦賢次口述,連克訪問,記錄整理,國史館,2024 )
溟若為最重要的兩位貴人
《金溟若散文選》台北:牧童,1977/1993再刷,前有金恒杰、金恆煒兄弟寫的前言,說是父親過世7年編選本。
首篇是《懷念朱自清先生》,附清華大學朱先生在228事件後一個月後,寫信給執教於臺灣大學的金溟若 (此筆名為朱先生所取;學名志超)。可知金溟若先生小學、中學都在日本讀書,漢文程度很有限,關東大地震之後留在溫州,他父親掌省十中--溫州中學前身,請朱先生特別
交-金溟若漢文。他們師生有閒聊、共遊、提攜交情。
末段記朱先生"自云:"吾生謹敕,事事後人,故取名佩弦。"但朱先生何嘗"後人",他的內心是滿堅強的。"
(hc按:知道"佩弦"近50年,今天才知道這是出自《韓非子·觀行》的典故:“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緩己;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
東溟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ōng míng,意思是東海;猶東洋,指日本。初若溟蒙,渐而充塞意思 ... 草船借箭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草船借箭: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 ...
書蟲回憶錄:故事:WSJ 亞洲版......日經.....上班族的日記;英"元" vs 美元 SPEAK, MEMORY by Vladimir Nabokov
Owen Hsieh先生的太太體貼先生,在他退休之後仍私費訂閱英文報Financial Time。
讓我想起以前上班的幸福處:公司允許我定WSJ (我私人訂 The Economist 二十多年)。
最美妙的是,我讓日本分公司的某工程師有機會到我部們服務2年(約1990~91),日本人很感激,我就請他們公司訂約7~8種日經公司之技術雜誌,送給我部們。洋公司會讀日文的很少。
約1993年,我知道以前同事葉先生有代訂雜誌業務,就請他送十來本月刊到我部門,公私兩利 (他可賺點錢)。
另外一件幸福處:WSJ 亞洲版1996年來台灣印刷,後來又改到香港印刷、發行。......1997~98,WSJ 請辜家贊助百份,每天送到台大的管理學院,讓師生自由取用。對於我,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寶貝.....
約11點,曹永洋學長來訪,從中山市場買來sush和花生、礦泉水;我泡咖啡:
他告訴某些名作家的成長故事,影響期待人處事態度。
我們暢談在軍中的經驗,我說在軍隊受訓和服役,1972-1977,碰過最廉潔、中真的,也經歷過很腐敗、貪汙的長官。同學扁平足的經驗談。
他教我七等生的人與作品入門、某作家太太到淡江找人,見李登輝一表人才.....
談他在寫的兩篇:某醫師/畫家的訪談,劉述先的文學論---
談起大學畢可寫文學論的,除了劉述先之外,我說李田意的【哈代評傳】,談Thomas Hardy的翻譯,我送本吳奚真翻譯的【嘉德橋市長】(大地的兩版本,他一看就知道是不同的發行人);
我借他夏目漱石的漢詩集。 對他還想買【護生畫集】【契可夫短篇小說全集】(10冊。2900元)表示不解。
我說好幾月沒去胡思,跟他一起去,他買徐復觀的【中國的藝術精神】等2冊,我買6本。
1976年元月我下部隊當步兵排長 台北擎天崗上的獨立連.
我馬上知道連長的許多腐敗作為. 不過他還有些”格” (當時我的道德危機究竟怎克服的?)
很快我必須到基隆八斗子將排上的劉姓”逃兵”抓回來. 送到大直的營部去關禁閉. 我竟然能與他談笑之間送他去關禁閉—他個子很大塊 全憑義氣答應跟我回部隊.
這次洪仲丘事件背後的集團腐敗問題 我很容易想像 部隊生態30幾年來沒什麼改變. 要改變部隊需要從根本上的軍隊獨立於法制系統拉出來. 不能讓軍隊有自己的司法系統 這是革軍隊的命 可能沒人做得到 但可能只有此一途才能有改善
讀東海時1971-75,聽過巴壺天 (1905-1987)老師名字,也知道他教禪學相關科目。
今天CBETA會後,從台北中山堂附近走往二二八公園,我提議到桃源街吃牛肉麵,台大退休的林義正老師說,要將胃口留給家人,所以我們邊走邊物色商家......過重慶南路,聊許多買書的經驗、故事,提到三民書店,他堅持要過去那兒,買一本他為恩師編的書《禪骨詩心集》送我: (我們登了4樓層,一些協商,才買到):
巴壺天著《禪骨詩心集》林義正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1990再刷,2004年2版
這本書有意思,林老師說,從直排改成橫排,他不知道,有點生氣。
最有意思的是,我發現書內一張貼紙,蓋印,文曰:
"本書中任何違反一個中國原則
的立場和內容詞句一律不予承認"
我跟林老師說,此書可能從中國旅行歸來。
林老師在扉頁提了:"漢清同道存念。" 真的非常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