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讀托爾斯泰感想 (2025) 敬獻曹永洋先生;【譯藝】【漢清書話:從「新潮文庫」說起 The Story of Some Books 】兩blogs告別梁祥美女士:《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分春夏秋冬4本) 及〈譯者序〉;

 

聚會時間: 2025 11月7日

主題:讀托爾斯泰感想 (2025)   敬獻曹永洋先生




11月7日

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儒略曆1828.8.28—1910.11.7∕1828.9.9—1910.11.20)

俄國小說家和思想家。獨創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惡與博愛的「托爾斯泰主義」。作品呈現出俄國帝制時期的社會真相。代表作包括《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長篇小說。

  我對於「應該做什麼事」這個問題,就我為了自己所尋求出來的答案,敘述如下:

第一,不對自己撒謊。即使我現在的生活方式,距離理性所啟示的真正道路,還有多麼遙遠的距離,都絕不能害怕真理。

第二,拒絕對別人施展自己的正義、優越、特權。承認自己有罪。

第三、透過自己全心工作,以實踐人類的毫無疑問且永遠不滅的規範。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都不感到羞恥,並為了維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與自然界奮戰。


節自〈我們該做什麼〉



-----

小記櫻桃園出版社 (丘光) ; 曹永洋講 劉森堯學長的一些書和故事 。林義正81 秦賢次 梁永安 張華 蘇錦坤 丘光 洪世民 鍾漢清陳文發照相


恬園聚餐 9月25日聚會名單

陳文發照相
曹永洋 89 林義正81 秦賢次 梁永安 張華 蘇錦坤 丘光 洪世民 鍾漢清



鍾漢清 送櫻桃園出版社 (丘光) 出版品;月餅

打算買的贈書是櫻桃園文化的書:
漢清兄,
真不好意思!《暴風雪:托爾斯泰經典小說新譯》這本書我手邊庫存只剩下一本,正準備再刷中,下週四恐怕來不及給您,........改贈與會者《黑桃皇后與貝爾金小說集:普希金經典小說新譯》,



2025年9月25日聚會:
櫻桃園出版社 (丘光) 下午要路跑; 2026年的大事是出版 《罪與罰》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1821-1881); 鍾漢清講他初中二年級末讀《罪與罰》,讀完只記得故事大要; 邱光講耿濟之(1899年—1947)1919年在北平俄文專修館學習及同學故事,外交人員;家庭東京五日遊

赴宴會沿途,曹永洋 跟 鍾漢清講劉森堯學長的一些書和故事:隱地(果子離) 劉森堯 《導演與電影》、《電影與批評》《電影藝術面面觀》四百擊 《天光雲影共徘徊》《母親的書》《我的初戀情人林美麗》......
學長劉森堯在1978與我有多次互動,嘗到我英國的 University of Essex 宿舍打地鋪,聊文學的書和介紹電影。
他給曹永洋的信(2024)
書簡:劉森堯 致曹永洋摘要附文 2024.2.16 下午

親愛的永洋學長:
收到....迫不及待展讀你和東方白寫的東西。最後發現三本一套的性心理學》,......竟然是我大三時在東海小書店買的,大感訝異。....讀書期間,東海最奇特的景觀是,......(大家看到中央日報副刊所登的廣告.....)排隊劃撥新潮文庫新書。
我聽聞張先生過世之後,志文已停止發行新書,我期期以為不可!往日的榮光!


讀溫肇東學長
//去年的照片和內容2024:東海工工1973級畢業51年。
34位同學中已有六位同學先到天國去了。大家特別珍惜一期一會。//

那六位有叫張忠樸學長,尋智企業管理公司創始人,由於種種因緣,我與晃三兄等人在中原大學幫他設立紀念獎學金。

今年好友吳國精兄,同學藍東顯兄,大弟漢雄相繼過世,在在令人神傷。
珍惜,祝福。 上周也有類似覺悟,所以前天舉辦共十人參與的「漢清講堂2025聚會,參考臉書 今日良宴會,並記曹永洋(1960級中文)跟我說書中和書信中的反1974級劉森堯學長。待補貼於此。


赴宴沿途,曹永洋 跟 鍾漢清講劉森堯學長的一些書和故事:
劉森堯 《導演與電影》、《電影與批評》《電影藝術面面觀》四百擊 《天光雲影共徘徊》《母親的書》《我的初戀情人林美麗》......
隱地(果子離)


書簡:劉森堯 致曹永洋摘要附文 2024.2.16 下午
學長劉森堯與我1978英國,他給曹永洋的信2024

親愛的永洋學長:
收到....迫不及待展讀你和東方白寫的東西。最後發現三本一套的性心理學》,......竟然是我大三時在東海小書店買的,大感訝異。....讀書期間,東海最奇特的景觀是,......(大家看到中央日報副刊所登的廣告.....)排隊劃撥新潮文庫新書。
我聽聞張先生過世之後,志文已停止發行新書,我期期以為不可!往日的榮光!


 wwwww 另外翻譯新潮文庫:《羅素短論集》《史懷哲自傳》《小灰驢與我 》《勸服》《頌歌集》等等

懷念名譯家梁祥美女士 (唐香燕和鍾漢清) 2022.10.3 謹哀悼: 2016年譯藝獎得主梁祥美女士過世 (2022)。【譯藝】【漢清書話:從「新潮文庫」說起 The Story of Some Books 】兩blogs告別梁祥美女士:《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分春夏秋冬4本) 及〈譯者序〉;



懷念名譯家梁祥美女士 (唐香燕和鍾漢清) 2022.10.3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62379229197769



【編輯說書】丘光/如何面對死亡──托爾斯泰一生的功課

  • 字級

     


什麼是壞?什麼是好?什麼該愛?什麼該恨?為什麼而活?我又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是什麼力量掌控這一切?……答案是:「一旦你死了,一切就會結束。你死了你就會知道,或者就不會再問了。」但死也很可怕。

這是《戰爭與和平》中皮耶爾.別祖霍夫的內心獨白,我們從托爾斯泰大學時代到臨終前大約六十三年的日記裡,也可以看到這些問題以各種形式頻頻出現,它們幾乎含括了托爾斯泰一生想要探究的問題,其中比較重大的,大概是生與死。

托爾斯泰大學時讀得很困惑,他認為無法在當下的大學教育中找到人生目標,因而申請退學,當時還未滿十九歲的他在日記中寫:「應該要改變生活的方式……人類生活的目標是什麼?……如果我沒有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個有益的總體目標,那麼我是最不幸的人。」接下來,他回鄉下老家自學、務農,給自己在兩年期間訂下十一個人生目標,其中一項是農業的理論與實務,其餘大多是自修大學階段他感興趣的科目,後來他發現目標一下子訂太多了不好實現,於是又務實地調整。

看來,「什麼是生活?」這個問題似乎可以用一些方法來慢慢實驗而推敲出答案;那「什麼是死亡呢?」──大概不太能實驗,因此托爾斯泰藉藝術手法來創作文學,透過各式各樣的人物、性格、思維、感情、言行等等,與自己對話,與社會互動,來論證這個艱難的問題及其可能的解答。

難怪從前我讀托爾斯泰的時候,總有種感覺,死亡場景的描寫經常出現,包括在《童年》《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伊凡.伊里奇之死》等著名作品,也在一般人較不熟悉的短篇小說裡,我讀著讀著,甚至習慣了,還覺得死亡是托爾斯泰小說中的固定角色,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就會出場。

當我計畫編一本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集,便直覺地要以生死為題,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太多了,該如何選擇是要花點時間琢磨。我先選了早期的〈暴風雪〉,再選讀起來很像續集的〈主人與雇工〉,這兩篇情節相仿又各有旨趣的小說相隔大約四十年,彷彿老年托爾斯泰與青年托爾斯泰的對話。主軸定了之後,我盡可能以敘事形式多樣化的角度選了四篇,來展現不同人物面對死亡的不同樣態:〈三死〉、〈瓦罐子阿柳沙〉、〈瘋人日記〉、〈人要多少地才夠〉;還有一篇比較特別的是〈三隱士〉,它看似無關生死,但我讀這篇超越生死的傳說故事,覺得拿來襯托生死的主題還頗能令人感悟。

我用〈暴風雪〉這篇做開場,也以此為書名,一方面這名稱有象徵意味,再者,這篇的情節環繞在迷失(人生)方向與死亡逼近,讓我們意識到生活與死亡這兩件事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息息相關。

托爾斯泰兩歲時母親過世,未滿九歲父親過世,十三歲時監護人姑媽奧斯堅-薩肯(父親的小妹)過世;成年後面對死亡最沉痛的一刻,大概是三十二歲時大哥尼古拉因結核病過世,他視大哥為最好的朋友,與他一同從軍,也在文學創作上談得來;到了結婚的人生新階段,他自三十四歲婚後的二十六年間生了十三個子女,其中五個早夭,也就是說,平均每隔幾年就要送走一個骨肉至親。對托爾斯泰來說,「死亡」不是幻覺想像,而「面對死亡」也不只是哲學思考,更是生活課題。

托爾斯泰一生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人生迷途,他最後一次離家出走的歷程竟有點像〈暴風雪〉的情節,在幾個地點之間彎來轉去,最後因病不得不滯留在小車站,顯然這並不是他計畫中的人生目的地。

他在小車站休養時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人世,面對死亡,他寫信給長子謝爾蓋,建議兒子要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像是一個老和尚在圓寂前要把畢生功力傳授給徒弟的情景。

托爾斯泰小說中的死亡,經常是一片栩栩如生如畫卷漸次展開的過程,不像是句號,比較像破折號,讓人期待語意轉變、聲音延續,或忽而飄來言外之意。

托爾斯泰現實中的死亡,相對慌亂、窘迫,似乎來不及好好說點什麼,他臨終前的遺言片片段段,其中這幾句耐人尋味:「真理……我愛很多,我愛所有人……」

我們回頭看看托爾斯泰首部小說《童年》的結尾,寫到母親與女管家薩維什娜的死,相較於母親的死帶給小男孩悲傷與恐懼,女管家的死卻給他一種平靜美好的感受。

她離世時不帶遺憾,不害怕死亡,而是把死亡視為幸福。大家常這麼說,但事實上很少有人做到!娜塔莉雅‧薩維什娜能夠不害怕死亡,是因為她履行了福音書的教規,信仰堅定地面對死亡。她的一生都是純潔無私的愛與奉獻。

是啊!托爾斯泰的臨終遺言與首部創作的結尾,彷彿有一種相互唱和的味道。

而這是個什麼樣的味道,不久之後,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嘗嘗看。



暴風雪:托爾斯泰經典小說新譯

暴風雪:托爾斯泰經典小說新譯

Метель. Избранные рассказы



【編輯說書】丘光/如何面對死亡──托爾斯泰一生的功課

  • 文/丘光,|,櫻桃園文化2025年06月03日

    什麼是壞?什麼是好?什麼該愛?什麼該恨?為什麼而活?我又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是什麼力量掌控這一切?……答案是:「一旦你死了,一切就會結束。你死了你就會知道,或者就不會再問了。」但死也很可怕。 這是《戰爭與和平》中皮耶爾.別祖霍夫的內心獨白,我們從托爾 more

江杰翰/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導讀《暴風雪》

  • 文/江杰翰,|,櫻桃園文化2025年05月20日

    生與死是托爾斯泰窮盡一生探究的問題。對他而言,死亡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托爾斯泰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使他的童年蒙上陰影;兩位兄長因為結核病英年早逝,更教他執著於思索死亡的意義;在高加索與克里米亞,托爾斯泰見識到戰爭的殘酷;身為人父,子女的死亡令他傷心欲絕。死是什麼?如何死?若終究 more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七篇以生死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包括〈暴風雪〉、〈三死〉、〈瓦罐子阿柳沙〉、〈瘋人日記〉、〈人要多少地才夠〉、〈三隱士〉、〈主人與雇工〉。死亡是托爾斯泰一生汲汲探究的問題,他幼年經歷父母早逝、親戚的生老病死,青年從軍目睹戰場士兵的搏殺陣亡,成為父親後送走五位早夭的孩子,打獵時面對動物的死前掙扎……每一個生命走向死亡都是獨立可觀的事件,他細細觀察人面對死亡的行為表現與內心幽微轉折,思索其中的意義,試圖探求「死為何物」的過程中,同時也將之轉化為小說創作的珍貴材料。

  這幾篇小說以不同形式、角度來理解「死為何物」,包括迷途旅人徘迴在死亡邊緣的經驗、貴人與凡人甚至非人(樹木)的瀕死感受、人意識到死亡終將到臨的恐懼、人面對死亡的瞬間感悟。托爾斯泰藉由這些走向死亡的生活故事來探索生死奧義,帶我們察覺死亡的形態、感知瀕死者的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末篇〈主人與雇工〉與〈暴風雪〉的情節相似,卻又富含新意,兩部作品相隔約四十年,彷彿是老年托爾斯泰與青年托爾斯泰的對話。

  面對死亡,是托爾斯泰終其一生的課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世界文學巨匠  托爾斯泰  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助理教授  江杰翰  專文導讀〈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評價讚譽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新文學流派中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伊凡‧屠格涅夫

  一個文學作家,除了詩意以外,應該對所描繪的現實了解得極為細微精確;從這個角度依我看來,我們只有一位堪稱出色──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伯爵。──費奧多爾‧杜斯妥也夫斯基(談《安娜‧卡列妮娜》)

  托爾斯泰的〈暴風雪〉令人驚奇,故事雖小,卻是向前進了一大步。──亞歷山大‧赫爾岑

  他的敘事藝術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托瑪斯‧曼

  謝謝您要我讀托爾斯泰的小說,這是一流作品。他真是一位藝術家和心理學家!……我覺得,他有時候讓我想起莎士比亞。──古斯塔夫‧福樓拜(與屠格涅夫通信談《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作為史詩作家,是我們大家的老師;他教我們觀察人,既要觀察人性顯露於外的現象,也要觀察人心隱蔽於內的活動。──安那托爾‧佛朗士

  他的作品在任何時代,包括我們這個時代,都是永恆、壯闊且不會消逝的,就像大自然本身一樣,甚至不會讓人感覺到這是人所創造的藝術。──史蒂芬‧褚威格

  托爾斯泰啊,托爾斯泰!就現今來看,這不是人,而是巨人,是朱比特。──安東‧契訶夫(與蘇沃林通信談托爾斯泰的援助飢民相關作品)
 
  托爾斯泰是無法超越的俄羅斯小說家……讀屠格涅夫,您知道這是屠格涅夫。讀托爾斯泰,是因為您停不下來。──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在俄羅斯和世界文學中,列夫‧托爾斯泰永遠是一座雄偉、難以攀越的高峰。──米哈伊爾‧蕭洛霍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Lev N. Tolstoy, 1828-1910)


  俄國小說家、思想家,他的文學作品是世界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也是現實主義文學殿堂的瑰寶,他的宗教哲學與道德觀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包括簡樸生活、自我道德完善、寬恕一切、不仇視他人、不以暴抗惡等觀點,透過他與志同道合的追隨者在俄國及全世界推廣,影響了包括甘地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以及二十世紀以來的反戰運動。

  出身貴族,父母早逝,少年時期在姑媽的照顧下成長,大學時期思索人生目標後決定退學,回家鄉自學、務農。之後在兄長邀約下從軍,五年的軍旅生涯參與了重要的克里米亞戰爭,親身見證了戰爭的殘酷與非理性,退役後積極參與文藝圈,發表的小說獲得好評,便堅定走向創作之路。史詩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讓他站上世界文學的舞台,接著《安娜‧卡列妮娜》更讓他走向小說藝術的巔峰;在此之後,他醉心探索宗教哲學,一八八○年代是他人生觀的轉變期,發表《懺悔錄》、《我的信仰》等宗教哲學議論文章,身邊漸漸聚集追隨者,開始積極推廣托爾斯泰主義,到了十九世紀末的長篇小說《復活》,大致反映了這時期的心路歷程。最後,他也因為宗教哲學觀與東正教會漸行漸遠,雙方正式決裂。

  托爾斯泰曾被諾貝爾和平獎與文學獎提名數次,但晚年的他已經不願獲得任何獎,甚至對外明確表達拒絕。托爾斯泰生前不顧妻子的反對,宣告自己的著作權開放給社會公眾,以便普及閱讀。現在來看托爾斯泰的遺產,應該不單是文學藝術,也不只是思想觀念,還有「托爾斯泰的精神」。

譯者簡介

何瑄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碩士。喜愛文字與旅行,現為兼職譯者,著有童書《成語怪探:沒道理的A、B計畫》上下冊、譯有《外套與彼得堡故事:果戈里經典小說新譯》、《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選集II》、《我們》等,另有散文專欄發表於《天下雜誌》「換日線」。

魏岑芳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學士、碩士,曾獲教育部赴俄交換獎學金,赴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研習一年。現任職於科技業,仍盡力在忙碌生活中持續保有對俄羅斯文學翻譯的熱情。自小從偉人傳記中認識托爾斯泰,有幸學習俄文,並親訪亞斯納亞‧波良納──托爾斯泰的出生、生活與長眠之地,得以更貼近他文字中的真誠與對信仰的探問。譯有《伊凡‧伊里奇之死》、《傻子伊凡》、《對〈鋅皮娃娃兵〉的審判》。
 

目錄

暴風雪
三死
瓦罐子阿柳沙
瘋人日記
人要多少地才夠
三隱士
主人與雇工

【導讀】 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文/江杰翰
【編後記】 文/丘光
【托爾斯泰年表】


 

導讀摘文

托爾斯泰與向死而生的藝術
文/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系助理教授  江杰翰
 

  生與死是托爾斯泰窮盡一生探究的問題。對他而言,死亡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托爾斯泰年幼時父母相繼去世,使他的童年蒙上陰影;兩位兄長因為結核病英年早逝,更教他執著於思索死亡的意義;在高加索與克里米亞,托爾斯泰見識到戰爭的殘酷;身為人父,子女的死亡令他傷心欲絕。死是什麼?如何死?若終究免不了一死,為何還要活?托爾斯泰研究東、西方哲學,反思生命經驗與宗教信仰,試圖尋求解答。在日常生活中,他對死亡近乎偏執的關注也反映在晚年的日記習慣:完成每日的筆記之後,他會預先寫下第二天的日期,然後以三個字母註記「若我活著」,次日再以「活著」開始新的記事。日復一日,像是一種練習。



【譯藝】【漢清書話:從「新潮文庫」說起 The Story of Some Books 】兩blogs告別梁祥美女士:《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分春夏秋冬4本) 及〈譯者序〉;《羅素短論集》《史懷哲自傳》《小灰驢與我 》《勸服》《頌歌集》等等

【譯藝】【漢清書話:從「新潮文庫」說起 The Story of Some Books 】兩blogs告別梁祥美女士:《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分春夏秋冬4本) 及〈譯者序〉;《羅素短論集》《史懷哲自傳》《小灰驢與我 》《勸服》《頌歌集》等等

(經常省略敬稱)

梁祥美女士前幾天過世。我與她的好友唐香燕女士決定在10月3日下午跟她做簡短的告別。
我只跟她相處過一天半多。
香燕出第一本美麗島的書,我們一夥從台北到新竹辦慶祝會。首站是我祥美新居,書,數十本,畫架上有素描稿,說起話,淡淡的。那高樓公寓,對我這種到飛利浦荷蘭村作過客的校友特別有感覺……之後走走十八尖山,新竹美食(錦坤兄選餐廳,國精兄請客)。飯後,清華大學的蘇格拉底的猫?書店中開慶祝會(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請下午茶)。會後,記得由蘇兄送祥美回……
數年後,另頒給她“翻譯貢獻獎”, 祥美全家光臨漢清講堂(有影片上傳YouTube)......
漢清講堂120 譯藝人生   梁祥美2016-Oct-01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fmC1Z5LGk - Translate this page
▶ 21:13
Oct 6, 2016 - Uploaded by hc iTaiwan forum譯藝人生梁祥美   2016-Oct-01 時間: 2016年10月01日(周六) 10點~12點地點( 漢清講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漢清講堂梁祥美曹永洋 ...

******
我有兩三個Blogs,都與祥美和她的書相關,或可簡短地作與她的告別。
其一是【譯藝】,上頭有整理出一篇:

謹哀悼: 2016年譯藝獎得主梁祥美女士過世 (2022)

https://hctranslations.blogspot.com/2016/10/2016.html
其次的blog,是紀念張清吉先生及其事業「新潮文庫」的【漢清書話:從「新潮文庫」說起 The Story of Some Books 】:

梁祥美女士是「新潮文庫」的主要翻譯者之一。(漢清書話:從「新潮文庫」說起 The Story of Some Books 內有篇簡介各大譯者:新潮文庫其它大譯家:蕭逢年(齊、吳 )、宣誠、徐進夫、楊耐冬、蔡伸章、梁祥美、鍾玉澄、鍾肇政、孟祥森、金溟若、劉大悲、劉森堯、方瑜 、李永熾、廖運範......)

 梁祥美在《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分春夏秋冬4本) 的〈譯者序〉(1988) ,說明張清吉先生所提供的日譯本:八佳利雄的《人生讀本》和原久一郎的《一日一善》,讓她能轉譯。並說明托爾斯泰在〈原序〉說的主旨:

編篡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在語言上對原著做完全中實的翻譯,而是想藉作者們偉大豐富的思想,把讀者內在裡美好的思想和情感從每日的閱讀中喚醒。
(我們又可從日本名作家的環球之旅中,訪托爾斯泰家,托翁所洩露的部分《一日一善》草稿,與成書的內容,知道很認真,出版品相當充實......)


這篇簡易的告別文,多根據

梁祥美女士:《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分春夏秋冬4本) 及〈譯者序〉及泰戈爾的《頌歌集》: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十月一日有引《新約帖撒羅尼迦前書前書 5:21)》


我們知道,聖經的翻譯本極多,梁祥美女士根據的是香港浸信會的《新舊約全書》:
要凡事查驗,善美的要持守:
馮象譯本《新約》頁438,只是將前書 5:21和 5:22合併,沒多少改善。



21 Prove all things; hold fast that which is good. 22 Abstain from all appearance of evil.

又譬如說,11月29日有科修特的 (這是根據日譯本的缺點,缺科修特的原文.......)

在真摯而深刻的領域,語言的翻譯能力 (將腦內所起的概念翻譯成語言)就太薄弱了。


梁祥美譯   托爾斯泰編著 【一日一善】(冬),1999再版
大段引用"艾皮科蒂塔斯"的法 (10.18 10.21 10.24....
(協志工業叢書: 社會129 Epictetus著 The Teaching of Epictetus;The Enchiridion by Epictetus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By Epictetus Written 135 A.C.E.. Translated by Elizabeth Carter. 1. Some things are in our control and others not. Things in our control are opinion, pursuit, desire ...classics.mit.edu/Epictetus/epicench.html)




*****

泰戈爾的《頌歌集》梁祥美譯(「新潮文庫 485」,中英對照本, 2009)


27   光,哦,光在哪裡?........別在黑暗中虛度時光,用你的生命點亮愛之燈吧!












梁祥美:譯書生涯;《愛的哲學》......《托爾斯泰:一日一善 》.......
譯藝(2022人生 梁祥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fmC1Z5LGk

丘光:自我簡介及藝獎心得感言
http://hanchingchung.blogspot.tw/2016/09/blog-post_30.html



Preview YouTube video 120 譯藝人生 梁祥美 2016-Oct-01




120 譯藝人生 梁祥美 2016-Oct-01
Preview YouTube video The Passions of Vaughan Williams - (c) BBC 2008 and John Bridcut (Crux Productions)



The Passions of Vaughan Williams - (c) BBC 2008 and John Bridcut (Crux Productions)



 梁祥美:譯書生涯;《愛的哲學》......《托爾斯泰:一日一善 》.......2016.10.6

                                譯書生涯*


                                                                                                    祥美


  自己會成為「2016譯藝獎」受獎者之一,是意想不到的事。

  但很高興透過這樣一個因緣,才更進一步認識了鍾漢清先生。

  原來他一直都在默默地付出。

  長久以來,他都以實際行動關懷著文化的發展,還設立「譯藝獎」以獎勵翻譯工作者,今年並增設「人文促進獎」。

  他無私的奉獻令人讚嘆!

  告知獲獎訊息之後,鍾先生建議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譯業」。現在便藉此機會做個簡單的回顧。

  我的譯書生涯最早應追溯到大學畢業後不久所參與的中學家事課本編譯,但時間是短暫的。

  接著,轉往學校任教。兩個孩子出生後,持續奔波於學校和家庭之間,久而久之,因工作量不勝負荷,以致心力交瘁。

  當時心想,若有一份能在家中進行的工作,同時能兼顧幼小的孩子多好…翻譯工作應是可嘗試的吧……考慮再三,終於決定辭去教職。於是開始第一本書的翻譯,那就是晨鐘出版社出版的《愛的哲學》*。

  在孩子們的小學階段,舉家遷居花蓮,我再度教書,翻譯工作暫停。

  五、六年之後,我們重返台北。我從此走上漫長的譯書之路。

  從《人生論 》(武者小路實篤)開始,便陸續為志文出版社翻譯為數不少的書(皆編入新潮文庫及新潮兒童文庫)。

  而孩子們上大學期間,我則一度邊為志文出版社譯書,邊在其他出版社擔任編譯,但工作越來越繁重,壓力亦越來越大,暈眩的毛病時時發作。兩年後遂辭去編譯工作,一心為志文譯書。

  在譯書生涯,我要特別感謝志文出版社老板張清吉先生,以及新潮文庫總編輯曹永洋先生對我長期的支持和鼓勵。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他們從未向我催稿。最後若有趕工現象,皆是由於自己在翻譯過程未能按計劃進行所致。

  翻譯工作受到尊重與肯定是值得安慰的。

  我總覺得翻譯無異再創作,它不僅為技術性的,而是屬於藝術性的工作(「譯藝獎」的「譯藝」兩個字即用得非常好)。當然既是翻譯,基本上意思絶不能譯錯,但整體上每人的譯筆或遣詞用字必然呈現不同風貎。

  但在現實環境裏,翻譯工作卻往往受到輕忽,連譯者本身都可能妄自菲薄,認為當譯者不如當作者。

  事實上,翻譯在人類社會卻扮演著重要角色。

  透過翻譯,能為不同種族、語文、文化、宗教信仰等等突破障礙、解除誤會、消弭隔閡,逐步達成世界各地人們的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甚至互助合作,而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為世界和平帶來希望。

  我個人由於對種種語文以及文字工作始終帶著興致與熱誠,在譯書過程,縱使需要邊譯邊學,有時還可能遭遇難題,陷入困境,依舊願意接受挑戰,堅持到底。

  自己的每一本譯作或許只算是習作,但在工作中畢竟投注過心力,我本身並往往隨之拓展視野,獲得啟發,因此也很樂意將成果與讀者分享。

  最後願與在翻譯領域默默耕耘的朋友們共勉。

  並非常感謝鍾先生對翻譯工作者的肯定與支持!


hc補充
*得獎者:梁祥美 名譯家: 梁祥美 (部分)
《愛的哲學》(1971) ,我有梁祥美女士的補簽名:2011年11月6日


托爾斯泰:一日一善  梁祥美譯 A Calendar of Wisdom By Leo Tolstoy;譯藝人生 梁祥美


Leo Tolstoy
Writer
Count 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usually referred to in English as Leo Tolstoy, was a Russian writer who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uthors of all time. Wikipedia
BornSeptember 9, 1828, Yasnaya Polyana, Russia
DiedNovember 20, 1910, Lev Tolstoy, 

Tolstoy, Leo. A Calendar of Wisdom: Daily Thoughts to Nourish the Soul translated by Peter Sekirin. Prentice Hall & 
  IBD. Oct 1997

A cycle of Readings
Path of life to read in Google books

Wikipedia
A Calendar of Wisdom (RussianКруг чтенияKrug chtenia), or Path of life or A Cycle of Readings or Wise Thoughts for Every Day is a collection of insights and wisdom compiled by Leo Tolstoy between 1903 and 1910 that was published in three different editions.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rchibald J. Wolfe of the first Russian edition, which was organized by subject, was published in 1919.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econd Russian edition, which was organized by calendar date, was begun in 1911 as a monthly serial but abandoned after the first volume. The first translation of the entire yearly cycle, but which omitted some of the individual readings, was made by Peter Sekirin and published in 1997. The book, which title is literally translated as "Life's Way", was described by Tolstoy as "a wise thought for every day of the year, from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all times and all people" which he himself would consult daily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Wisdom from such luminaries as EpictetusMarcus AureliusLao-TzuBuddhaPascalJesusMuhammadConfuciusEmersonKantRuskinSenecaSocratesThoreau and many more prompted Tolstoy to write in the introduction, "I hope that the readers of this book may experience the same benevolent and elevating feeling which I have experienced when I was working on its creation, and which I experience again and again when I reread it every day, working on the enlarg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evious edition."
The translator, Peter Sekirin, explains that this was Tolstoy's last major work. He put an enormous amount of effort into this collection over a period of 15 years. He carefully selected the contributors and they cover a wide range of philosophical views. Tolstoy grouped the thoughts according to a topic for each day of the year, and he added his own thoughts to each daily entry. An edition of A Calendar of Wisdom was published in Russia in 1912 but was forbidden by the Soviet regime. It was republished in Russia in 1995 and was a great success, selling over 300,000 copies.
列夫‧托爾斯泰,《智慧日曆:滋養心靈的每日思考》,彼得‧塞基林譯。 Prentice Hall & IBD出版社。 1997年10月

閱讀循環
谷歌圖書上的人生之路

維基百科
《智慧日曆》(俄語:Круг чтения,Krug chtenia),又稱《人生之路》或《閱讀循環》,或《每日睿智思考》,是列夫·托爾斯泰在1903年至1910年間編纂的一部洞見與智慧的集錦,曾出版過不同的版本。第一個俄文版由阿奇博爾德·J·沃爾夫翻譯成英文,按主題編排,於1919年出版。第二本俄文版的英文版依日曆日期編排,始於1911年,最初為月刊,但在第一卷出版後就停刊。彼得·塞基林(Peter Sekirin)首次翻譯了完整的年度循環,但省略了一些單獨的讀物,並於1997年出版。這本書的標題直譯為《人生之路》(Life's Way),托爾斯泰將其描述為“一年中每一天的智慧思考,來自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偉大哲學家”,他本人在餘生中每天都會參考它。來自愛比克泰德、馬可·奧勒留、老子、佛陀、帕斯卡、耶穌、穆罕默德、孔子、愛默生、康德、羅斯金、塞內加、蘇格拉底、梭羅等眾多傑出人物的智慧,促使托爾斯泰在序言中寫道:“我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夠體驗到我在創作本書時所感受到的仁慈和那種改進的感受,以及我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再次感受到我在創作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和那種改進的感受,以及我每天在創作中感受到的那種感光和那種感覺。
譯者彼得‧塞基林解釋說,這是托爾斯泰最後一部重要著作。他為這部作品傾注了15年的心血。他精心挑選了作者,涵蓋了廣泛的哲學觀點。托爾斯泰將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按主題分組,並在每一天的記錄中添加自己的感悟。 《智慧日曆》的一個版本於1912年在俄羅斯出版,但被蘇聯政權禁止。 1995年,該書在俄羅斯再版,並取得了巨大成功,銷量超過30萬冊。


譯藝人生 梁祥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fmC1Z5LGk
譯藝人生 梁祥美 2016-Oct-01 時間 : 2016年10月01日 (周六) 10點~12點 地點( 漢清講堂):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漢清講堂 梁祥美 曹永洋 鍾漢清 陳忠信 唐香燕 繆詠華、梁永安、張華、丘光 廖志峰...... 2016 人文促進獎 得獎者:曹永洋 譯藝(貢獻)獎 得獎者:梁...
YOUTUBE.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