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台大新聞E論壇新增了 2 張相片。
13 小時 · 
【整理報導】學者:貿易協定非萬靈丹 應重主權與產業根基
文/張凱翔、吳震威
「兩岸關係:透明化、國安化、法制化」系列座談會於昨日(16)舉辦第二場活動,探討兩岸關係及經濟發展與安全。座談由臺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主持,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汪明輝、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研究員施俊吉擔任引言人,從自由貿易、經濟學邏輯與服貿對弱勢族群影響的角度切入,分析探討自由貿易的利弊與服貿對臺灣可能造成的衝擊。
陳博志:中國是獵人,等待獵捕我們
「中國為何要阻礙我國參與區域合作,卻網開一面急著要和我們簽ECFA和服貿等協議?」陳博志認為,中國對台的策略正如同「獵人補山豬」,當所有道路都被堵住時,剩下一條走向陷阱或鐵籠之路就會被認為是「活路」。針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表示,服貿將提供臺灣參與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與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機會,陳博志說「他從頭到尾都沒提到中國想操控臺灣政治的問題。」
另一方面,陳博志也批評馬政府「臺灣不會因與中國簽約就產生依賴」的說法,他指出我國對中國出口從40%下降到38%,並非因為分散市場的成功,而是ECFA成效不大,加上「我國產業競爭力下降,特別是中國同時發展相關產業,以自己國家產品代替進口品,減少對台灣的進口才是主因。」陳博志認為,如果台灣能夠降低依賴、主動分散市場,對於其他國家的出口應該會比過去快,但事實卻是相反。
施俊吉:簽訂服貿是「中國化」不是國際化
曾任金管會主委的施俊吉則認為,兩岸經貿關係的演變,自2008年後的「ECFA時代」,應從產業鏈分工、兩岸協議內容、經濟到金融體系的聯結、資本外流與回歸等面向來分析。
施俊吉指出,過往台灣上游、中國下游製造的「垂直分工」早已瓦解,因為中國也開始向上做國內的垂直整合,加上中國實施進口替代策略,讓台灣產品出口越來越困難。施俊吉說施俊吉認為兩岸的經貿關係也漸漸從較單純的經濟往來,到ECFA時代的金融體系產生聯繫。
施俊吉指出,現行三角貿易創造3.75%的台灣國民生產毛額(GDP),也創造大部分有能力進行奢侈性消費的可能。三角貿易看準中國生產成本低,但施質疑這樣的情況還能持續多久,因為大部份的產業也都已經西進。此外,近期台商「鮭魚返鄉」要投資自由經濟示範區,施俊吉認為這跟五十多年前的加工出口區差不多,應嚴格對產業的「環境標準、資金來源、產業選擇」三方面進行把關。
施俊吉反對服貿不過就會邊緣化的說法,他認為跟中國簽訂服貿是「中國化」而非國際化,兩岸交流應該遵守民主程序,並謹慎對待人員移動、金融跟資本市場的管理,還有審慎的政治論述。施俊吉認為,健全平衡的產業結構跟國家安全的保障,才是台灣不被邊緣化的關鍵。
邱俊榮:服貿不應重複過去的短視近利
邱俊榮則認為,自由貿易協定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謹慎選擇對象。因為國際貿易必然會造成所得重分配,與勞動力豐富的國家貿易,會使另一國勞工受損、資本家獲益、兩國薪資水準會趨於一致。因此,邱俊榮認為,適當的自由貿易協定關鍵在於引導資源運用以獲取高利益,帶來產業升級跟薪資水準提高。
以紐西蘭跟我國的FTA為例,邱俊榮認為紐與我國互補,但是過度傾中可能造成資源錯置。因過去台灣製造業以技術優勢進入門檻低、隔閡也低的中國市場,輕鬆賺錢,但是卻造成產業過度集中、產業升級遲緩等效果,如今政府卻認為服務業採取跟製造業同樣策略。
邱俊榮認為,服貿獲利者多數集中在少數財團跟特定業者,因過度傾中而造成產業根基惡化,長期也需要內需跟經濟成長動力。邱俊榮也說,應該終結以「中國連結全球」的迷思,像是台灣的捷安特也從歐美市場發跡,而非中國,台灣應思考中國經濟「硬著陸」可能造成的影響。
汪明輝:捍衛原住民文化、經濟自主權
汪明輝則從原住民角度出發,認為政府的經濟政策長期以來與財團勾結,進入原住民領域從事觀光發展,雖然帶來商機,卻進一步破壞傳統領域跟生態環境,並使原住民族文化流於商品化與私有化的效果。
汪明輝也說,這些問題在服貿簽署後,只會更嚴重,隨著2008年陸客來台觀光數量直線上升,雖打開原住民族在原鄉就業的機會,但也讓傳統領域因觀光需求BOT化。不管是阿里山、日月潭、東海岸都有財團或中資強勢進入,2009年八八風災後,重建計劃也受飯店經營規模影響。
「原住民族不是只能做底層工作的,我們也是可以擁有自己的掌控權。」汪明輝認為原住民要捍衛自己的經濟、文化、教育、土地,如果服貿要簽,原住民族就必須站出來要求原住民族服貿專章,捍衛自主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