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7月23日

7月23日

洪劉府喜宴
苗栗栗華大飯店


李敏勇 尋覓家國願景 新書發表會


《尋覓家國願景》- 一個詩人的台灣守望(2009-2010) ◎李敏勇

-------------------------------------------------


《尋覓家國願景》是繼《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的一本自由時報「鏗鏘集」結集書。不同於《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從一九九九到二○○九,十一年的摘錄篇章,呈現一個台灣詩人的跨世紀台灣守望;《尋覓家國願景》是二○○九到二○一○,兩年的逐週觀照形成的一個詩人的台灣反思,是更為當下的聲音。

二○○八年的總統選舉,馬英九以「愛台灣」、「拼經濟」的不實口號,操縱了正常民主國家政黨輪替的發酵作用,復辟了中國國民黨政權,台灣的虛構、殘餘,他者國家形貌又明晰起來。八年的民進黨執政,尚未奠基完成的國家重建工程面臨被解構的崩塌現象。這樣的時際,我持續每週六在自由時報「鏗鏘集」專欄,尋覓家國願景。

我關心政治的短波運動,但更關心文化的長波運動。有文化內涵,政治運動才有光輝;有政治運動,文化內涵才發揮能量。這是本質與體現的關係,也是作為一個詩人我長期以來關心政治運動的原因,特別是台灣的國家重建讓政治課題逼視著文化人,讓人不能不面對,作出反應。而我一直服膺詩人布洛斯基(J. Brodsky 1940-1996):「詩人應該干涉政治,一直到政治停止干涉詩。」的信念,並且是出生於一九四七年,被視為二二八亡靈再生的世代。在詩裡或在議論篇章,詩意的介入我認為是公共事物的政治,也是我被認為是市民的或公民的詩人的志業。

懷抱台灣的新國家夢想,不只因為一九四五年據佔台灣,一九四九年流亡潰退到台灣的國民黨中國黨國化的長期威權統治歷史;也因為這樣的國家在法理上不真實存在,以及為了維護其虛構、殘餘,他者性質而不斷施為的欺罔性。馬英九不能不謊話連篇,是因為他要維護的國家是欺罔性的。

我的國家夢想並不只是確立一個國家,而且要是一個好的國家。從中國流亡來台,跟隨殖民政權的意識作用而尚未能認同台灣的外省台灣人或台灣中國人;以及祖先早年從唐山來到台灣墾拓、已確立認同的台灣人;從前祖先就在台灣的草原自由奔跑的原住民,或因被殖民體制挾帶,或因長期被殖民的迷惘,或因部落化的素樸部落性格,一直未能真正面對國家的處境,共同思考國家建構,遑論一個好的國家,連一個真正的國家都還無法確立。

許多閱讀我專欄的讀者朋友,從我的專欄篇章認識我的詩人身分,也閱讀我引述的詩篇而認識台灣及外國的詩人,對詩與政治的關聯有新的視野。在談論政治時,我的專欄篇章充滿了文化質素和藝術風格,也被認為具有特色。這都因為我的批評視野是詩人的視野,我總是從意義的形式和儀式─我認為的文化性─去觀照,去反思。在我的詩裡有政治批評;而在我的政治批評裡有詩。收錄在《尋覓家國願景》的一百篇章,流露的就是我詩意的觀照和反思,一個具有文化意味的批評和介入視野。

「國家的夢想」,「當劫難的烽火升起」,「為台灣祈願」和「邁向二○一二」,一百篇章就在四個分輯裡呈現,依照時間序,從二○○九年一月初到二○一○年十二月末。這是歷史,也是記憶,在記憶裡,呈顯了歷史;在歷史裡,留存了記憶。巡梭這些歷史和記憶,並不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未來。在現在這個時點,在尋覓台灣國家願景的每一個時際,每一個走過留下的形跡都應該是鑑照未來的啟示記號。

懷有台灣國家的夢想,當劫難的烽火升起時更應該記取面對挫折、失敗時的教訓,凝聚更堅定的信念;要時時為台灣祈願,前進二○一二,踏出希望的腳步。我這麼思忖著,這麼期待著。並以我與作曲家李欣芸合作的一首歌曲〈天佑台灣〉,為我們尚未真正形成的新國家祝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