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品質履歷表 鍾漢清
2011年7月22日
台北: 品質學會
當天的名單如下:
林公孚
蔡耀宗
陳燕坦
陳麗竹
蕭亞洲
盧瑞彥
陳良光
徐堯
許麗萍
王治翰
葉若春
來新陽
楊衍春
開場白:半部自傳
做為胡適之先生的思想的信徒,我當然必須寫回憶錄。他自己的《四十自述》以及數十年的《日記》,都是很重要的『史料』 (我一直認為胡適之先生是民國的第一號企業顧問,請參看他對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組織診斷的日記…
);他的學生劉紹銘先生主持的《傳記文學月刊》,更是為我們立下許多典範。我知道,對於個人的『豐功偉業』的『自慢』感,會隨著歲月而逐漸謙虛,因為每一人的成就,在世界上,真如渺蒼海之一粟。然而,這種自反而虛的想法,或許也太自貶了。或許,從我們的經歷,多少可反照出時代的一些風氣。
我原擬的題目是”經理品管十年前後:回顧與展望",打算談我在四家公司和組織掛名品管經理的十年。我馬上就發現,我想趁機寫一下"回憶錄"的選題,不夠簡潔。所以我仿照《日本經濟新聞》的著名的專欄《我的履歷書》,談我的品質這領域的一些經驗和反思。《日本經濟新聞》的《我的履歷書》,只有幾本翻譯成漢文,譬如說,《市村自傳》(丁策譯,台北:文星,1966/臺北:傳記文學,1970) 。
市村 清 先生(いちむら・きよし)影響了台灣的一些重要的企業家(三愛電子,以及其後的一些著名企業家)...... 。另外一本可能更有名氣,那就是豐田英二的《決斷:日本汽車鉅子豐田英二自傳》(台北:天下叢書,1986)。約2006年台灣市面上可以買到豐田英二先生的語錄。
由於貴會的性質,今晚要談我當上各家公司或組織的品質部門主管(經理)的十年 (1982-91)間我的”受教記”。其實,它是1971-95 的一長段人生的故事之最重要的一面向。
要講這樣漫長的一段大時代的一位平凡人的故事,必須謝謝許多人的刺激和協助,讓我有機會先練習說這故事。譬如說,林公孚先生及各位品質學會的QKC 同志晚安。先謝謝林先生的幫助我安排這次聚會。林先生是我的貴人,早在2000年11月27日,他就邀請我去內壢的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系,跟約100位大四學生談我的一些經驗:《IE人的一套情境規劃:再見,IE人的童年- 巴士乎?電車乎?直昇機乎?》當時 他有點驚訝我事前給他們演講稿。這其實是一篇相當妙的回憶錄。陳文成基金會的胡慧玲女士,讓我有機會整理一下電子所的生活:《我的31歲》。同樣的,在追念宋文襄理事長的文章《活著就是基督》中,我說些成長過程的受益經驗。參加王晃三老師主持的品質研究發展委員會,讓我想出從 “6 SIGMA 運動”的發展角度,來回顧美國與日本的這方面發展。QCRG 的一次”戶外交學聚會”,讓我有機會報告《從過去半世紀的Juran 品管手冊的各版本看品質運動的發展》。
我們的共同體--社會 ,政治傳統 和 知識遺產---下的反思
我的品質經理履歷:一些共同體---社會,政治傳統和知識遺
產---下的反思紀念劉仲庸先生)
鍾漢清
大綱
1.目的 說明
2.從一人的經驗談百年來在品質、生產力與系統思考中的演進 --管理環境/趨勢/個案:深刻知識系統
3.溫故知新 /對話
4.鍾漢清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5.與一些工廠的緣份
6.與QKC 的一些緣分
7.履歷 鍛鍊 implementation
8.鳥瞰20世紀的品質、生產力與系統思考的層別
9. 關於理性 (H. A. Simon)
10鍾漢清的著作 /譯作 (台北:華人戴明學院)
11 Putting It All Together
12. 再接再勵
13.溫故 : So Far, So Good?
14. 20世紀經營上的多面向學習
l 品質革命 ?
l 服務--說來容易
l 學習曲線模式
l 經驗的設定
l When History Speaks Up
l 作業的故事
l Learning by doing (做中學)
l 行動學習 Action Learning
l 歷史,記憶與學習
l 個人 - 組織 層次分明
l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l 根本
l To Error
l Error Types
l 鞋業的 OST
l 一些 矽谷的公司的故事
l Market-Driven Efforts(IBM)
l Voices of Quality
l 豐田企業群
煩請採用此稿
謝謝您們
報告專題: 經理品管十年前後:回顧與展望
紀錄:蕭亞洲
漢清會友希望藉這次品質論壇以一個回顧過去的機會,鼓勵與會的品質先進,學習日本在數十年前就開始鼓吹每個人要寫人生履歷,為自己也為社會留下一些記錄。他提到兵工前輩雷穎先生的傳記中,談到前中鋼董事長趙耀東先生的一些事跡,為他補上一筆極想知道的資料,陳寬仁會友人生履歷已接近完工階段,他希望這次現身說法,能產生拋磚引玉的效果。
他花了一些時間敘述初次踏入工研院電子電子工業研究所一些重要事蹟,由於早年是在外商飛利浦工業工程部門工作一段時間,對電子產品有所認識,1981年轉換跑道去工研院電子所任職時,當時曹興誠先生是電子所三為副所長之一,曾幫助他當勵進會所職工福利委員會委員),由於表現突出,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升任品質經理。
他談到初到電子所時,當年同事劉仲庸先生如何幫助他學習日語的往事,讓他能很快地掌握日本文品質有關著作的要義,恰好那時工業局曾補助150萬委託電子所研究高解析CRT螢幕,上面指定由他承接這個專案計劃,他閱讀許多美國與日本的技術文件資料,翻譯後吸收轉化而完成專案計劃書,再與一家專業的美國顧問公司ADL簽約提供諮詢服務,並為這專案計劃書背書,因而計劃得以順利過關。1984年品質學會年會時,曾收到工研院電子所的10萬元的捐款。除此之外,電子所還貢獻了8篇論文,這件事他頗引以為榮。
1986年,他轉戰摩托羅拉,出任QA&R經理,負責工業電子與汽車電子的品保與可靠度工作,幾乎每季會去一趟美國,有一次他到一家美國廠商,發現他們對某些關鍵零件幾乎是300%的檢查,那時覺得似乎過於煩瑣,但輪到克萊斯勒花一週的時間稽核摩托羅拉時,又見識到他們對供應商品質要求到非常細節的程度。
1987年,他的太太到日本念書,所以趁機加入日本一家全世界最大連接器生產者安普(AMP)公司工作,負責Quality & IE。日本公司在技術資料整理是非常的完備,他學習到如何看工程圖、如何掌握每一設計流程、如何要求工藝技術…等。在安普公司雖然學到許多,由於該公司投資失敗,在獵人頭公司一再勸誘下,於1989年投入杜邦公司陣營,出任「工程與品管」經理,不久轉任「產品開發與設計」在此期間動員杜邦優秀技術人員,以一年半時間開發通訊產品成功。1991年轉戰「市場開發部」成為大中華「市場開發」經理,鎖定人口眾多的四川為目標,創造了職涯中的最為崢嶸的歲月。
1995年,重新定義自己,決定學習他心目中的偶像--戴明博士,為自己的信念而活,成立戴明學院開始獨立創業,從事著作、顧問和出版:工作迄今。
他提到第一次來品管學會上盧瑞彥老師的品質成本課程,後來據此出一本《品質成本合理化》的書,成就了他與品質學會的另一個因緣。他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後,受到趙耀東先生到東海大學演講的鼓勵,大部份時間待在工廠工作,他一直覺得品管工作需要先有技術和統計的背景。他用200年前拿破崙攻打莫斯科的一張地圖中,就隱含了一種簡單的品管圖示,由法國到莫斯科的圖中,寬度是指兵力,這一張圖可以很簡單的轉化成損失函數,
1792年華盛頓特區的規劃是一種原始的品質規畫的圖形。他還說現在的 QFD 技術其實源自美國 G. E. 公司的 Quality Mapping 技術…..
他認為品質應該是一種階層式的規劃,應該由一個品質年譜方式開始規劃,納入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組織、流派別、經驗等,過去多年他出了許多書,近年有戴明博士文選、台灣戴明圈、精實革命等,每年多次投稿學會的刊物,但他後悔在外商公司期間沒寫一些東西,因為那時他曾參觀過許多美國公司,也訪問過一些日本的工程師,一直到95年離開外商公司後,他才又開始寫文章。
最後自我勉勵以再接再勵將手、心、腦、健康(四健經營管理)併進方式持續寫作,鼓勵大家以自己過去的經歷多寫一些並留下可以流傳的資料。
他的著作和出版,包括:《品質成本合理化》、《台灣戴明圈》及翻譯《可靠性入門》、《品質洞察力》、《第四代管理》、《戴明修練 I/II 》、《戴明博士四日談》、《J. M. Juran管理三部曲》、《熱愛品質》、《轉危為安》、《戴明領導手冊》、《精實系統革命》、《管理行為》…等。我們也可從他的許多 blogs 如「Simon University」部落格所劃分:品質與社會、hc 品質百科、品質社會、通信錄、Quality Times (品質時報)、LECTURES、CPSC Recalls、Organizations change、史地、期刊、文藝與翻譯、…..
:
圖中 就隱含了一種簡單的品管圖示,由法國進攻到莫斯科的圖中,咖啡色寬度是代表進攻兵力,黑色寬度代表撤退時的兵力。這一張圖可以很簡單的轉化成損失函數,他 屬於一種原始的品質規畫的圖形。他還說現在的 QFD 技術其實源自美國 G. E. 公司的 Quality Mapping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