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維持現狀"篇 、"中國夢"篇、"長城"篇: “中國2030研究”:場景研究法:




“中國2030研究”:場景研究法:"維持現狀"篇



中國共產黨繼續執政;經濟繼續受到國家的控制;巨大的社會挑戰繼續存在。


2030年,我們會從中國聽到怎樣的新聞?


2030年冬天,河南數千名兒童罹患麻疹,其中幾百人不治身亡。一名曾經親自為患兒進行過疫苗接種的兒科醫生對此進行了調查。結果他發現:由於錯誤的儲存方式,疫苗針劑在註射接種的時候已經變質。這名醫學工作者向當地衛生部門報告了這一發現,並且將相關信息公佈在互聯網上。兩天之後,他被捕了,他所發表的內容也被刪除。


直到一位北京高官家裡的孩子患上了麻疹之後,政府才啟動了調查。中央電視台很快公佈了調查結果,衛生部的一位高級官員是元兇。據稱,他收受了折合150萬歐元的賄賂,將疫苗的經銷業務交給一家運輸企業,而這家公司連一輛冷藏運輸車也沒有。在一場簡短的公開審判中,這名衛生部高官及其同謀被判處死刑。而那個真正推動案件進展的醫生,則因為"散佈謠言"和"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中共多年來一直都是利用這樣的壓製手段穩固政權。

DW.COM


場景研究:中國未來會怎樣?


由貝塔斯曼基金會主導進行的“中國2030: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研究展示了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發展場景,以及各種不同場景會對德國產生的影響。德國之聲中文網將陸續發表這一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18.10.2016)


儘管在領導層中也存在一些討論,即在不允許司法獨立、不允許媒體對政府持批評態度、不允許互聯網自由化和公民社會參與政治的情況下,能否真正贏得打擊濫用職權行為的鬥爭。然而對於改革的恐懼是巨大的,況且只要政府能夠拿出勉強像樣的經濟增長數據,它就具備足夠的財政手段和在意識形態領域自圓其說的能力,以維持中國現狀。


這一場景的設定前提是,到2030年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體系現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共產黨決定政治並操控經濟。中共的主要訴求就是維持現有的權力結構。穩定壓倒一切。在政權內部,經常有人言之鑿鑿地指出,中國的穩定面臨動搖,國家可能陷入混亂,這樣的威脅論成為威權統治手段的合法化依據。然而對於權力政治現狀的維持並不意味著中國不會發生變化。社會不公現象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劇。儘管國家不遺餘力地進行政治宣傳,但是廣大民眾階層的不滿情緒仍然繼續增加。而即使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經濟發展


在國家強力操控之下,經濟擴張的速度早已不再像中國經濟奇蹟時代的前幾十年那麼驚人,但是經濟增長率仍然可觀。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中西部遲來的現代化進程。國家繼續為那裡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城市建設進行數以億計的巨額投資。內部市場消費因此而受益。儘管工資水平已經明顯提高,但中國仍然保持著世界出口冠軍的頭銜。規模效應使得中國與較小國民經濟體相比具有競爭優勢。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執行雄心勃勃的擴張戰略。在海外,人們帶著"表面抗拒、私下讚歎"的複雜心情看待中國企業,並稱之為"中國惡霸"(chinese bullies)。


國家的經濟規劃者對一些企業乃至整個行業進行扶植,比如替代驅動技術、信息技術、生物科技和機械製造。這一做法在個別領域(包括建築機械、發電站和基礎設施項目)取得了成功,但總體上講仍然缺乏效率。中國僅僅在個別領域取得了真正的革新領軍地位。大多數中國產品對於世界市場來說也仍然僅僅是品質"尚可"(good enough)。中國實行的國家調控措施還包括繼續嚴格控制人民幣匯率,將關稅和市場准入作為政治施壓手段,以及嘗試在一些關鍵行業設立自己的規範和標準。對於德國企業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市場,儘管保護主義和司法保障缺失等問題的繼續存在使得中國的商業環境越來越艱難。中國技術創新力量的缺乏使得德國高科技產業得以維持在諸多領域的世界市場領導地位。"德國製造"仍然是高品質的代表。


政治與社會發展

在中國,鄧小平的那句名言"摸著石頭過河"仍然被奉為經典。如果這塊石頭感覺很穩,那麼就可以放心地踩上去;而如果它搖搖晃晃,那麼就要小心地去尋找另一塊石頭。這是一種小步前進的政策,而不是大步躍進,也不是勇敢的改革。然而,這種保守路線卻無法成功地縮小貧富差距,也無法明顯改善全體民眾的生活條件。在中國的14億人口當中,雖然已經有大約4億人屬於中產階層,但是大多數民眾還是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工資成本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導致出口增長速度放緩,仍然實行嚴格中央統一化、幾乎沒有改革的教育體系已經沒有能力將中國打造成為創意革新的基地。

(政治的力量仍然凌駕於司法之上。)


政府所預言的邁入高收入國家集團的前景,始終沒有成為現實。儘管諸多問題並未解決,但共產黨仍然能夠維持執政地位,主要是源於威權統治手段,比如對互聯網的審查以及對個人自由權利的限制。司法仍然受到政治的強大影響。國家宣傳機器還在大力渲染民族主義情緒。中國出現的所有問題,都要歸咎於外國。由於中國在領土主權爭議中表現得咄咄逼人,鄰國感到巨大的威脅,因此許多國家選擇了躲到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之下,從而使得美國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強國地位。在國際上,由於氣候政策、對人權的侵犯以及強硬外交政策,中國常常招致反感。不僅僅在中國,在海外的中國人處境也並非盡如人意。


這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中國繼續維持現狀不變,那麼機會與風險是並存的。這種延續性雖然會使得與中國合作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但即使在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情況下,中國仍然會是一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總體上可以預測的行動主體。儘管存在保護主義壁壘,但是中國市場仍然對德國的出口產品敞開大門,許多德國企業的技術領先地位得以維持。日益壯大的中產階層對於德國高品質產品的需求甚至越來越大。不過,司法保障仍然缺失的問題使得德國企業在華開展業務舉步維艱。規模效應和政治扶持給中國企業在出口領域創造了不少優勢。


德國可以選擇的應對策略

為了繼續與中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合作,德國應該加強在中國研究與教育交流方面的投資,同時增加在對華交流方面的投資。只有在充分了解中國的前提下,德國才能夠有效地促進中國去實行一些有利於德國產品在中國擴大市場的改革。不過,德國同時還需要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這樣才能夠和歐洲夥伴共同應對中國所帶來的挑戰,加強歐元作為貿易和儲備貨幣的地位,並且減少自身對中國的依賴性。
~~~~~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二:中國夢
中國經濟得到自由化改革的助力,與此同時中共的權威保持不動搖。
2030 年,我們會從中國聽到怎樣的新聞?
2030年,北京書寫了工業發展史的新篇章:"中國新絲綢之路公司"收購了西門子公司的能源業務。而併購合同的締結也選擇了非常有像徵性意義的一天:整整127年前,西門子簽署了在中國修建第一家發電廠的協議。
締約雙方一致保證,在合併之後,兩家企業將會更好地整合資源;此外中方向西門子在德國的生產基地做出保證,五年之內不會削減就業崗位。但這並不能掩蓋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世界市場上中國已經成為發電站領域的引力核心。國有企業中國新絲綢之路公司的成功史是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許諾的"中國夢"諸多側面之一。憑藉"一帶一路"的對外經濟政策,中國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打造成了自己的出口招牌產品。中國國企在世界各地修建道路、鐵路、機場、港口、發電站、電力和通訊網絡。中國人提供整套的工程方案,帶著自己的工人到工地上,甚至連項目籌資也是自己承擔。西方企業在這方面很難匹敵。由於全球經濟的增長動力大多數來自新興工業國家,而對這些國家來說,中國給出的價碼十分誘人,因此西門子最終被迫退出能源業務。諸多西方傳統企業都帶著震驚的目光見證了中國如此迅速地成長為一個不僅能與西方並駕齊驅、甚至還常常更勝一籌的競爭對手,而西門子並不是其中的第一個。
這一場景的設定前提是,中國完成了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雄心勃勃的改革方案所規定的高難度動作:一方面,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自由化進程實現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經濟增長率有所降低的"新常態"並未使得中國像人們所擔心的那樣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新的法律保證了廣大民眾階層可以從經濟增長中受益,而且經濟進步不再以環境污染為代價。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成功保持了政治現狀: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共產黨的權威都無人質疑。
經濟發展
為了保證經濟的積極發展,中國用一切力量去和諧地融入世界經濟。政府致力於促成商品、資本和技術的自由流通。北京支持回歸以世貿組織為框架的國際貿易秩序;而地區性的貿易協定對於中國人來說僅僅是第二選擇。在同樣的思路下,中國努力推行能夠為全球所接受的工業規範和標準。中國對原材料市場的自由和有效運行有著巨大的利益關切,其中包括石油和稀土市場領域。
人民幣在世界市場上與美元平起平坐。
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並且已經成為全球認可的儲備貨幣。中國更進一步地融入世界經濟,這使得過去曾經阻礙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以及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的壁壘逐漸解除。外國企業也因此有動力更快速、更心甘情願地將新技術引入中國,比如幫助中國解決環境問題等。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也可以自由開展業務,企業高管也無需為海外業務去申請北京有關政府機構的批准和融資許可。中國採取多軌道並行的方式扶植關鍵工業產業的發展。政府一方面鼓勵企業擴大在國內的產能,另一方面也支持跨國企業的建設,促使它們利用國外的區位優勢,打造成為廣受認可而成功的國際企業。已經相當先進的中國大企業並不在意新技術是在自己的海外基地,還是在矽谷,或者是在公司的中國總部研發問世,儘管政府出於形象的考慮,還是更希望有更多的技術革新是"中國製造"。不過在這樣的發展體系下,中國祇能在很少的行業領域取得真正的技術領先地位。貢獻出口營業額的主力軍仍然是在全球大眾市場上銷售的那些品質"尚可"的中國產品。
政治與社會發展
共產黨已經認識到一點:要想充分發揮中國的經濟發展潛力,僅僅局限於調節經濟政策的螺絲是不夠的,需要在社會政策方面也做出改變。一個運行有序的市場需要由一個行之有效的法治國家體係來構建公平的競爭環境--對中國和外國企業也應該一視同仁。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得到了重視。公開招標程序全面透明化,貪污腐敗也更難找到立足空間。教育領域也經歷了改革:告別傳統的"事實知識"(Know-what),轉向貼近實踐的"技能知識"(Know-how)。職業學校為中國經濟界輸送著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中國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有能力的學者、科研工作者和經理人。他們中很多人在大學期間都有一部分時間在國外度過,但是在留學完成之後都更願意回到家鄉。因為在中國不僅有好的工作機會,而且那裡的生活氛圍也變得更加自由化。言論自由程度有所上升,曾經非常嚴格的網絡審查制度已經寬鬆了許多。一個自由價值體係發展形成,它能夠保證不同觀點、不同生活理念和不同信仰之間進行坦誠和公開的討論。在國際上,中國作為一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值得信賴的伙伴地位已經得到認可。
這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中國夢"真的成為現實,那麼政治和經濟領域的機遇將會大於風險。在這一場景下,中國會成為解決國際衝突和應對全球挑戰的可靠夥伴,比如在氣候變化、國際貿易問題和打擊恐怖主義方面。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衝突得以緩和,對於德國來說,與兩個大國同時發展關係也不再需要擔心顧此失彼。在中國市場上,日益進步的司法保障使得德國企業在華開展業務的環境得到改善。中國經濟崛起同時還給德國企業創造了更多高端產品和環境科技產品的銷售機會。來自中國的投資越來越多,使得德國的就業崗位得以保障和增加,經過改革的中國教育體係可以填補德國企業在華的專業技術人才空缺。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崛起​​,德國和歐洲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將會有所流失,已經能夠自由交易的人民幣成為歐元的又一個競爭對手。
德國可以選擇的應對策略
因此,德國應該推動像歐盟這樣的現有聯盟的發展融合,同時也要盡全力保持其作為中國在歐洲最重要夥伴的特殊地位。為了在與中國的競爭中保持勢均力敵,德國必須通過大力加強教育投資來提高自己的技術革新力量。"德國製造"作為高品質產品象徵的地位必須得到加強。德國和歐洲企業還應該整合成為一些大型財團,這樣才能在爭取國際上的巨額訂單時拿出全套解決方案,從而和中國競爭對手一爭高低。

~~~~~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三:長城
中國選擇了普京領導下俄羅斯所走的道路:民族主義和強硬外交使其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境地。中國經濟深受其害。
2030年,我們會從中國聽到怎樣的新聞?
10月1日中國國慶日這一天的清晨,數千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幾十年來,中國和日本之間圍繞著這八個無人居住的小島爭吵不休,如今北京製造了既成事實。中央電視台直播了中國軍人將國旗插在島上的情景。
兩支中國航空母艦編隊在釣魚島周邊形成合圍之勢,以阻止日本和美國海軍進入島礁附近海域。直升機將裝配式營房和碼頭裝置送到島上--昭示著中國將會在那里長期駐紮。中國國家主席宣布,中國"實現其歷史賦予的領土主權的步伐是任何事和任何人都不能阻攔的"。在這一彰顯中國強大力量的舉動得到國內輿論歡呼喝彩的同時,日本和美國對這種單方面違反國際法的侵略性行動表示譴責。華盛頓方面將自己的航母編隊也部署到相關海域,以防止中國在其它領土主權爭端中創造新的既成事實,比如在台灣問題上,或者是在南中國海地區。許多西方國家,以及諸多亞洲國家都在進行磋商,如何通過制裁措施來給中國施加壓力。這導致中國股市暴跌、人民幣貶值,但是並未引起政治上的轉向。恰恰相反,北京相信,日本和西方很快就會妥協放棄,因為中國對於世界經濟來說至關重要,誰也不會冒險和中國發生長期衝突。
這一場景的設定前提是,中國與鄰國之間的衝突繼續激化,而北京選擇了與俄羅斯在烏克蘭衝突中類似的路線。雖然中俄兩國在很多方面的國情不同,但是也存在相似之處。比如強大的、受到國家操控的民族主義情緒,復興歷史強國地位的願望,與鄰國之間不斷發酵的領土主權衝突,對失去地區影響力的恐懼,以及對西方的極度不信任,尤其是對美國。而在內政領域,俄羅斯和中國也同樣面臨緊張局面,因此急於通過在外交領域採取強硬態度,以轉移輿論對於內部問題的注意力。
經濟發展
政治上的孤立和可能面臨的製裁使曾經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經濟遭遇重創。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暴跌,人們對於中國股市和人民幣的信任度也一落千丈。國際企業開始收縮對華業務,一部分中國企業家也失去了對自己國家未來的信心,紛紛舉家移民海外,並且將資產也轉移到海外以求安穩。外國對於中國的懷疑態度越是強烈,中國企業就越是依賴於國家的操控和支持。由北京選定的一些關鍵工業領域得到了國家的特別扶植,並且繼續在政府支持下向海外擴張。但是中國企業的聲譽不佳,在很多領域遇到了技術革新障礙,中國產品幾乎無法和國際產品競爭。國家試圖憑藉保護主義措施,保護中國廠商至少在國內市場上不被來自外國的競爭者擊敗。
自我孤立的長城將會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政治上的寒冬。
政治與社會發展

中國選擇的對抗路線極具風險。但是在北京領導人看來,他們從中可以得到的內政方面的利益超過了在外交層面的顯而易見的損失。可以設想的是,這種路線會在一個獨裁者或者一個小集團嘗試穩固集權的情況下出現。在這一場景下,中國的政治體制會比目前的一黨專政體制更為獨裁專制。在司法領域,法治國家原則已經幾乎被遺忘,公民自由權利和新聞自由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互聯網受到嚴格的審查。許多社會政策領域也紛紛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比如在教育領域,或者是像社會保障體系或環保等重要的改革領域。面對民眾的不滿,政府嘗試用民族主義和反西方的政治宣傳來加以消弭。在國際上,中國不遺餘力地動用金錢和軍事上的支持手段,來為自己贏得盟友。這樣的策略主要適用於那些依賴於中國的發展援助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國家。但這樣也最多是和弱國之間結成一時的利益共同體,這些國家本身也處於和西方以及地區強國之間的衝突中。中國在國際組織和國際聯盟中的影響力大為削弱。
這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中國要將自己封鎖在長城之內,那麼在政治、社會和經濟領域都是風險大於機遇。在這一場景下,在國際舞台上與中國合作將會更加艱難,在政治上中國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在應對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方面,中國不再是值得信賴的伙伴。中國強硬的外交路線可能會使得東海和南中國海海域的軍事對峙局勢升級。中國的盟友如朝鮮可能會威脅到國際政治穩定與和平,世界甚至還面臨新一輪冷戰的危險。
德國可以選擇的應對策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這一場景之下,儘管美中矛盾不斷激化,中國也仍將依賴於在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盟友。這樣,德國將得以強化其作為中國在歐洲最重要夥伴的地位,扮演斡旋者的角色。德國經濟也有可能從這一特殊角色中獲益。雖然中國的貿易政策可能會意味著國際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時代的開始,而且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缺失、匯率的風險、司法保障的不健全以及日益惡化的生產條件都可能導致德中經濟關係受損。但同時,德國的特殊角色可能會使北京為德國的出口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優惠條件,一些政府項目的訂單也會交給德國企業。此外,由於中國革新力量的疲軟,德國企業在許多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毫不動搖。為了緩衝中國走向孤立而產生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領域的消極影響,並採取非軍事手段來應對一個充滿攻擊性的中國及其夥伴,德國應該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強化現有的盟友關係。同時,與中國的政治對話必須要保持下去。但德國不應該出於經濟利益的顧慮,而忽視中國侵犯人權的作法以及在國際上的侵略性行動。此外德國經濟界還應該加強開發第三方市場。



中国选择了普京领导下俄罗斯所走的道路:民族主义和强硬外交使其陷入国际上的孤立境地。中国经济深受其害。
DW.COM|由 DEUTSCHE WELLE (WWW.DW.COM) 上傳

~~~~~

“中國2030研究”場景之三:長城
中國選擇了普京領導下俄羅斯所走的道路:民族主義和強硬外交使其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境地。中國經濟深受其害。
2030年,我們會從中國聽到怎樣的新聞?
10月1日中國國慶日這一天的清晨,數千名中國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幾十年來,中國和日本之間圍繞著這八個無人居住的小島爭吵不休,如今北京製造了既成事實。中央電視台直播了中國軍人將國旗插在島上的情景。
兩支中國航空母艦編隊在釣魚島周邊形成合圍之勢,以阻止日本和美國海軍進入島礁附近海域。直升機將裝配式營房和碼頭裝置送到島上--昭示著中國將會在那里長期駐紮。中國國家主席宣布,中國"實現其歷史賦予的領土主權的步伐是任何事和任何人都不能阻攔的"。在這一彰顯中國強大力量的舉動得到國內輿論歡呼喝彩的同時,日本和美國對這種單方面違反國際法的侵略性行動表示譴責。華盛頓方面將自己的航母編隊也部署到相關海域,以防止中國在其它領土主權爭端中創造新的既成事實,比如在台灣問題上,或者是在南中國海地區。許多西方國家,以及諸多亞洲國家都在進行磋商,如何通過制裁措施來給中國施加壓力。這導致中國股市暴跌、人民幣貶值,但是並未引起政治上的轉向。恰恰相反,北京相信,日本和西方很快就會妥協放棄,因為中國對於世界經濟來說至關重要,誰也不會冒險和中國發生長期衝突。
這一場景的設定前提是,中國與鄰國之間的衝突繼續激化,而北京選擇了與俄羅斯在烏克蘭衝突中類似的路線。雖然中俄兩國在很多方面的國情不同,但是也存在相似之處。比如強大的、受到國家操控的民族主義情緒,復興歷史強國地位的願望,與鄰國之間不斷發酵的領土主權衝突,對失去地區影響力的恐懼,以及對西方的極度不信任,尤其是對美國。而在內政領域,俄羅斯和中國也同樣面臨緊張局面,因此急於通過在外交領域採取強硬態度,以轉移輿論對於內部問題的注意力。
經濟發展
政治上的孤立和可能面臨的製裁使曾經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經濟遭遇重創。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暴跌,人們對於中國股市和人民幣的信任度也一落千丈。國際企業開始收縮對華業務,一部分中國企業家也失去了對自己國家未來的信心,紛紛舉家移民海外,並且將資產也轉移到海外以求安穩。外國對於中國的懷疑態度越是強烈,中國企業就越是依賴於國家的操控和支持。由北京選定的一些關鍵工業領域得到了國家的特別扶植,並且繼續在政府支持下向海外擴張。但是中國企業的聲譽不佳,在很多領域遇到了技術革新障礙,中國產品幾乎無法和國際產品競爭。國家試圖憑藉保護主義措施,保護中國廠商至少在國內市場上不被來自外國的競爭者擊敗。
自我孤立的長城將會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政治上的寒冬。
政治與社會發展

中國選擇的對抗路線極具風險。但是在北京領導人看來,他們從中可以得到的內政方面的利益超過了在外交層面的顯而易見的損失。可以設想的是,這種路線會在一個獨裁者或者一個小集團嘗試穩固集權的情況下出現。在這一場景下,中國的政治體制會比目前的一黨專政體制更為獨裁專制。在司法領域,法治國家原則已經幾乎被遺忘,公民自由權利和新聞自由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互聯網受到嚴格的審查。許多社會政策領域也紛紛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比如在教育領域,或者是像社會保障體系或環保等重要的改革領域。面對民眾的不滿,政府嘗試用民族主義和反西方的政治宣傳來加以消弭。在國際上,中國不遺餘力地動用金錢和軍事上的支持手段,來為自己贏得盟友。這樣的策略主要適用於那些依賴於中國的發展援助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國家。但這樣也最多是和弱國之間結成一時的利益共同體,這些國家本身也處於和西方以及地區強國之間的衝突中。中國在國際組織和國際聯盟中的影響力大為削弱。
這對於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中國要將自己封鎖在長城之內,那麼在政治、社會和經濟領域都是風險大於機遇。在這一場景下,在國際舞台上與中國合作將會更加艱難,在政治上中國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在應對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方面,中國不再是值得信賴的伙伴。中國強硬的外交路線可能會使得東海和南中國海海域的軍事對峙局勢升級。中國的盟友如朝鮮可能會威脅到國際政治穩定與和平,世界甚至還面臨新一輪冷戰的危險。
德國可以選擇的應對策略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這一場景之下,儘管美中矛盾不斷激化,中國也仍將依賴於在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盟友。這樣,德國將得以強化其作為中國在歐洲最重要夥伴的地位,扮演斡旋者的角色。德國經濟也有可能從這一特殊角色中獲益。雖然中國的貿易政策可能會意味著國際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時代的開始,而且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缺失、匯率的風險、司法保障的不健全以及日益惡化的生產條件都可能導致德中經濟關係受損。但同時,德國的特殊角色可能會使北京為德國的出口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優惠條件,一些政府項目的訂單也會交給德國企業。此外,由於中國革新力量的疲軟,德國企業在許多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毫不動搖。為了緩衝中國走向孤立而產生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領域的消極影響,並採取非軍事手段來應對一個充滿攻擊性的中國及其夥伴,德國應該繼續推進歐洲一體化,強化現有的盟友關係。同時,與中國的政治對話必須要保持下去。但德國不應該出於經濟利益的顧慮,而忽視中國侵犯人權的作法以及在國際上的侵略性行動。此外德國經濟界還應該加強開發第三方市場。
中国选择了普京领导下俄罗斯所走的道路:民族主义和强硬外交使其陷入国际上的孤立境地。中国经济深受其害。
DW.COM|由 DEUTSCHE WELLE (WWW.DW.COM) 上傳
~~~~~
本文內容為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2030: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研究成果,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