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Christopher Alexander
- Will enable a person to make a design for almost any kind of building, or any par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 More than 250 patterns are provided for design problems: each consists of a problem statement, a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 with an illustration, and a solution.
- The final title in a series of three books by Christopher Alexander that lays the basis for an entirely new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Table of Contents
2013.3.10 準備演講重讀一遍 (未完)
讀者沒看過此書的話是很難了解它在講什麼的. 所以這篇只是備忘錄 到網路上讀一下它吧!
這本書容易讓人誤解是專門講建築的書 (書名多義) . 雖然它舉了許多建築的例子
不過也可以將它認為是談生物上的或幾何上的....
我們通常將C. 亞歷山大的The Pattern Language 翻譯成"模式語言" (它的發展過程中patternism, or可說是 relationalism)
此書將pattern 翻譯成"圖案" 換句話說 它們字同殊義.
The Architecture of Patterns
Overview | Inside the Book
Through a precise and expansive definition of what a pattern is,
this book offers ways to understand and use patterns in contemporary
design.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to the print on your grandmother's couch, patterns are found in a variety of concrete and conceptual phenomena. For architecture, something that so easily traffics between science and taste demands attention, which partially explains patterns' recent revival across diverse stylistic and intellectual camps. Yet, despite their ubiquity, their resurgence remains un-theorized and their capabilities underutilized. To date no account has been given for their recent proliferation, nor have their various formal and functional capacities been examined.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terns and architecture hasn't been addressed in almost 30 years.
This book fills that gap by tracking the defini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patterns in a number of fields, and by suggesting how contemporary patterns might be used in design. Drawing on historical material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it gives shape to patterns' emerging potential. The Architecture of Patterns provides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patterns that is at once precise and expansive-one that allows their sensory, ephemeral, and iterative traits to be taken as seriously as their functional, everlasting, and essential ones.
Book design by David Carson. Foreword by Sanford Kwinter. Projects by Atelier Manferdini, Bjarke Ingels Group, Ciro Najle, EMERGENT/Thomas Wiscombe,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Jason Payne and Heather Roberge, Herzog and de Meuron, J. Mayer H. Architects, Reiser+Umemoto, Responsive Systems Group, and !ndie architecture.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to the print on your grandmother's couch, patterns are found in a variety of concrete and conceptual phenomena. For architecture, something that so easily traffics between science and taste demands attention, which partially explains patterns' recent revival across diverse stylistic and intellectual camps. Yet, despite their ubiquity, their resurgence remains un-theorized and their capabilities underutilized. To date no account has been given for their recent proliferation, nor have their various formal and functional capacities been examined.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terns and architecture hasn't been addressed in almost 30 years.
This book fills that gap by tracking the defini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patterns in a number of fields, and by suggesting how contemporary patterns might be used in design. Drawing on historical material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it gives shape to patterns' emerging potential. The Architecture of Patterns provides an updated definition of patterns that is at once precise and expansive-one that allows their sensory, ephemeral, and iterative traits to be taken as seriously as their functional, everlasting, and essential ones.
Book design by David Carson. Foreword by Sanford Kwinter. Projects by Atelier Manferdini, Bjarke Ingels Group, Ciro Najle, EMERGENT/Thomas Wiscombe, 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 Jason Payne and Heather Roberge, Herzog and de Meuron, J. Mayer H. Architects, Reiser+Umemoto, Responsive Systems Group, and !ndie architecture.
Book Details
- Paperback
- October 2010
- ISBN 978-0-393-73293-1
- 6 × 9.1 in / 144 pages
- Territory Rights: Worldwide
Endorsements & Reviews
“[T]he authors’ frequent repetition of the idea that architecture is — at its heart — the synthesis of many pattern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demands, integrating material and social behaviors and combining cultural trends [and] formal desires’ is profound.” — Ann Lok Lui, ArchNewsNow
“[B]oldly designed and visually punctuated by art director David Carson.” — Architects + Artisans
“[T]he graphic design (images, fonts, horizontal layout) works with the words to create spreads that highlight the smaller, intricate ideas within the larger pattern of the book’s complex theorizations.” — John Hill, Daily Dose of Architecture
“[F]ascinating read. You will immediately see, upon opening the book, just how pattern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with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 think more books like this should emerge where authors take on new perspectives that help us to further explain to ourselves the merits of architectural 'properties' that have been not fully understood, or maximized for the particularities and challenges of our own evolving era....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book.... [A] must-read.” — Sensing Architecture
“Wise words, well-served….Quirky, thinky and surprising, this soft-cover book is a piece of art unto itself, thanks to its smart observations and clever design. The authors find the patterns of the 21st century —in weavings, on manhole covers, on the bottom of sneakers — and argue them as an inspirational starting point for building design.” — The Denver Post
“The book offers captivating surprises as it unveils how patterns link seemingly disjointed categories, such as botany and graffiti or sensation and organization…redefines patterns, illuminating their transient and sensory traits that are often overlooked. It offers designers an abundance of ways to showcase the unique traits of patterns and incorporate them into smart and innovative designs.” — Zoe Namerow, Contract Magazine's "Talk Contract" blog
這種書很難翻譯 而此書翻譯得不好 或錯誤很多啦
圖案之於建築出版社: 山東畫報出版社; 第1版(2012年6月1日)外文書名: The Architecture of Patterns平裝: 155頁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開本: 32
植物學和塗鴉藝術有何關聯?消費者行為與氣泡的結構有什麼關係?是圖案將這些毫不相干的主題聯繫在了一起。從宇宙的構成到祖母睡椅上的印花,圖案無處不在。以前它們毫無關聯,但現在關係重大。現今最複雜的圖案都經過了仔細的計算,它們離奇另類、具有物質上的豐富性和行為上的回應性,具備一定的功用,能為感官帶來愉悅。這種多層面的觀點為以前的圖案定義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並為建築能夠起重要作用的領域間的相互連接開闢了道路。
《圖案之於建築》由保羅·安德森、大衛·所羅門所著,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探尋了圖案在很多領域的定義和應用,並展示了當今的圖案如何在設計中使用。本書利用歷史資料和最新的個案分析,清晰地表述了圖案現在所具有的潛力。作者簡介
保羅·安德森:美國! ndie 建築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註冊建築師,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設計評論家。大衛·所羅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建築學專業評論研究博士,雪城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目錄序 泛圖案主義
Pan-Patternism1 多面手的力量
The Power of the Generalist2 原則+基元
Principles + Primitives3 變化和多樣性
Variation + Variety4 千變萬化的圖案
Protean Pattern圖片鳴謝鳴謝註釋
****
中國機場,「只能在中國出現」的超級工程
報道 2013年04月08日
Eugene Hoshiko/Associated Press
2010年上海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的一個登機口。為了建設該航站樓,上海市動遷了一萬居民。
上海——對那些已經受夠了在美國坐飛機旅行的人來說,抵達上海這座以國內航線為主的機場是享福了。
剛剛抵達的旅客乘着自動人行傳送帶穿過寬敞明亮的機場候機樓,那裡布置着講究的休息室、免費無線上網、快速安檢,還有一個高效的行李處理系統。
這就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的當今世界最好的機場。
投入使用三年以來,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2號航站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雄心的證明,也顯示了它在基礎設施開發上所採取的獨特手段是成功的。
在政府非比尋常的支持下,上海耗時32個月建造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機場航站樓,它是耗資90億美元(約合563.48億元人民幣)的交通樞紐的組成部分,該樞紐把航站樓和市政公交系統、地鐵站台、以及一個嶄新的高速鐵路網連成了一體。
“他們對建造很在行,知道怎麼做更有效率,”參與了上海新航站樓設計工作的美國蘭德隆與布朗公司(Landrum & Brown)首席執行官傑弗里·N·托馬斯(Jeffrey N. Thomas)說,“這片區域從一紙規劃變成一片連綿1400萬平方英尺的複雜工程,耗時還不到四年。這可是很難的。”
當很多美國機場陷入年久失修的境地時,中國正在加快航空旅行的發展,中國計劃到2015年要再建設近100個機場,其中包括一些高海拔機場,那裡需要裝備特殊的起落裝置。其中的許多機場預計會賠錢,可這一點沒有嚇退地方政府,他們認為,基礎建設的擴大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大都市的機場已經異常繁忙。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客運量已從2002年的2700萬人次,上升到去年的8100萬人次。
今年,它可能會超過亞特蘭大的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Hartsfield-Jack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機場。
在上海,浦東機場的航班架次多得迫使它打算增加第四和第五條跑道,全球幾乎沒有幾個機場擁有這麼多條跑道。浦東機場是上海通往全球的大門,位於虹橋機場以東25英里(約合40公里)處。
中國建造大型城市機場的質量和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分析人士說,在機場建設上,中國的機場建設經驗能否供美國或歐洲借鑒還很難說。
中國的建設計劃的背後,有一個不容忍任何異議的威權政治體制在支持。當政府決定建造或擴建一個機場時,不會存在公開聽證或任何值得一提的公開抗議。
經濟學家還在思考這種決策流程在長遠上會有什麼後果,而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已經開始推進新的超級工程了。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駐香港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說:“這裡是傾向於鼓勵投資的,這跟中國依然有大量剩餘勞動力有關,工程的成本會因此低廉很多。”
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就是這樣一種“只能在中國出現”的工程。隨着1號航站樓日漸飽和,上海市於2006年宣布了一個覆蓋面積達10平方英里的新交通樞紐計劃,該工程完工之時,很可能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交通樞紐,其日客運量將達到約110萬人。
為了建造這個工程,上海市通過在幾英里之外的地方建造新居的方式,從虹橋機場西部的巨大地塊遷徙出一萬名居民。在中國,由於政府擁有所有土地的產權,居民幾乎沒有討價還價之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常常從較低的開發成本中獲利。
在上海交通樞紐工程中,一等土地被清空,國有銀行就排着隊給工程貸款。
協同開發交通樞紐工程的國有公司上海申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曹龍金說:“這種規模的拆遷安置和土地收購只有中國能做到。這是一個奇蹟。”
中國於20世紀80和90年代已經有過一陣機場建設熱潮,當時事情的進展可沒有現在這麼順利。那些機場往往設計粗劣,只能維持最低限度的運轉,而且往往處於虧損狀態。
現在,大都市因為房地產熱潮而獲得充裕的資金。政府官員到海外進行實地調查、聘請國際顧問、開設合資公司來提高最大幾座機場迅速盈利的幾率。
在上海,機場主管部門協助設立了上海申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來開發新的交通樞紐,提振機場周邊的區域。該計劃包括建設一個新的商業中心區,有由香港開 發商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開發的寫字樓、五星級酒店和大型綜合商業項目。開發商還聘請了美國建築師本·伍德(Ben Wood),熱鬧的上海新天地商務與娛樂區就是他設計的。
設計2號航站樓時,上海市官員一直是把它當作一個盈利的企業來考慮的,該企業效仿了倫敦、香港和新加坡機場的模式,這些地方的機場同時也是活力四射的購物中心,裡面遍布着免稅商店和餐館。
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武軍說:“我們會研究一個機場有哪個區域是能盈利的,有哪個區域通常是無利可圖的。我們把那些趨於盈利的區域盡量往大了建;無利可圖的區域則盡量往小了建。”
結果就是(不那麼有利可圖的)機場周邊道路規模較小,而(更加有利可圖的)酒店、零售店和貨運區域的面積更大。
亞特蘭大的機場是全球最具成本競爭力的機場之一,它有約70%的收益來自購物和停車等非航空領域。劉武軍說,它就是上海的榜樣。
降低建築成本也是盈利公式中的一個因子。專家們說,在中國這部分成本的降低會更容易,因為雄心萬丈的建築計劃在這裡很平常。
例如,上海僱傭了1.3萬餘名建築工人建設交通樞紐項目,並和這裡的許多項目一樣採用了以下方案:它制定了細化到一周七天、每天24小時的建設進度計劃。由於大多數工人就住在工地上,通勤時間達到了最小化。
所以,儘管倫敦希思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的5號航站樓完工時耗時近六年、耗資達65億美元,與之規模相當的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的建造時長卻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耗資則只有前者的 三分之一。2010年初開放時,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設立了80個登機手續值機櫃檯,年航班處理能力達到30萬架次。去年,該機場起落的航班達到了23.4 萬架次。
2號航站樓內部有星巴克咖啡(Starbucks)、阿瑪尼(Armani)、傑尼亞(Zegna)、愛馬仕(Hermès)和寶格麗 (Bulgari)等店鋪,是一個招租的免稅購物區和辦公場所。航站樓外,連接地鐵站和航站樓的商場開發進度較慢。但政府稱航站樓是能夠盈利的。
預計今年航站樓大廳每天的客流量逾3000萬人,廣告牌顯得格外有價值。
但上海的機場主管部門卻沒有簽約出租廣告牌,而是在2005年達成了更有利可圖的協議——和法國戶外廣告巨頭德高集團(JCDecaux)成立合資企業,機場方面占多數股權。
德高中國(JCDecaux China)的一名高管稱,公司幫助機場方面規劃2號航站樓的超大戶內和戶外廣告展示。這名發言人說上海的廣告費一年可高達200萬美元,在某些情況下這個費率比美國或歐洲還高。
和美國相比,中國機場還有其他融資優勢,如航空公司需繳納更高的落地費,而乘客需繳納強制性的機場建設費,乘坐一次航班最高需繳納90元人民幣的機場建設費。
在美國,1973年出台的一部法律禁止美國機場向乘客收取費用,但這種情形在1990年發生改變。2000年,機場向乘客收取的費用增加到了每次航班4.5美元,大概相當於中國此費用的一半,儘管美國的飛機票價高於中國。
在美國,有人警告美國機場基礎設施的糟糕情況可能會阻礙該行業的發展,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政府對機場融資方式的限制。
“我們將改變對我們機場的管理方式,如機場怎樣進行融資和怎樣建設工程等,”北美國際機場協會(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North America)會長格雷格·普林奇帕托(Greg Principato)說,該協會代表着美國約450個商用機場。
當然,中國的機場將面臨擴張帶來的管理挑戰,特別是如果出現勞動力成本增加和空中交通擁堵的話。一些研究經濟發展的分析人士還擔心,中國的機場項目運力過剩,收益率可能會被中國的高鐵侵蝕。
但上海機場集團總工程師劉武軍開玩笑稱,中國國有機場更看重盈利。“中國和美國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的政府管理着機場非營利的業務,而把營利的業務交給私營部門,”他笑着說,“美國方式更加社會主義,而中國方式更加資本主義。”
剛剛抵達的旅客乘着自動人行傳送帶穿過寬敞明亮的機場候機樓,那裡布置着講究的休息室、免費無線上網、快速安檢,還有一個高效的行李處理系統。
投入使用三年以來,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2號航站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雄心的證明,也顯示了它在基礎設施開發上所採取的獨特手段是成功的。
在政府非比尋常的支持下,上海耗時32個月建造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機場航站樓,它是耗資90億美元(約合563.48億元人民幣)的交通樞紐的組成部分,該樞紐把航站樓和市政公交系統、地鐵站台、以及一個嶄新的高速鐵路網連成了一體。
“他們對建造很在行,知道怎麼做更有效率,”參與了上海新航站樓設計工作的美國蘭德隆與布朗公司(Landrum & Brown)首席執行官傑弗里·N·托馬斯(Jeffrey N. Thomas)說,“這片區域從一紙規劃變成一片連綿1400萬平方英尺的複雜工程,耗時還不到四年。這可是很難的。”
當很多美國機場陷入年久失修的境地時,中國正在加快航空旅行的發展,中國計劃到2015年要再建設近100個機場,其中包括一些高海拔機場,那裡需要裝備特殊的起落裝置。其中的許多機場預計會賠錢,可這一點沒有嚇退地方政府,他們認為,基礎建設的擴大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大都市的機場已經異常繁忙。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客運量已從2002年的2700萬人次,上升到去年的8100萬人次。
今年,它可能會超過亞特蘭大的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Hartsfield-Jack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成為全球最繁忙的機場。
在上海,浦東機場的航班架次多得迫使它打算增加第四和第五條跑道,全球幾乎沒有幾個機場擁有這麼多條跑道。浦東機場是上海通往全球的大門,位於虹橋機場以東25英里(約合40公里)處。
中國建造大型城市機場的質量和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分析人士說,在機場建設上,中國的機場建設經驗能否供美國或歐洲借鑒還很難說。
中國的建設計劃的背後,有一個不容忍任何異議的威權政治體制在支持。當政府決定建造或擴建一個機場時,不會存在公開聽證或任何值得一提的公開抗議。
經濟學家還在思考這種決策流程在長遠上會有什麼後果,而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已經開始推進新的超級工程了。
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駐香港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說:“這裡是傾向於鼓勵投資的,這跟中國依然有大量剩餘勞動力有關,工程的成本會因此低廉很多。”
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就是這樣一種“只能在中國出現”的工程。隨着1號航站樓日漸飽和,上海市於2006年宣布了一個覆蓋面積達10平方英里的新交通樞紐計劃,該工程完工之時,很可能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交通樞紐,其日客運量將達到約110萬人。
為了建造這個工程,上海市通過在幾英里之外的地方建造新居的方式,從虹橋機場西部的巨大地塊遷徙出一萬名居民。在中國,由於政府擁有所有土地的產權,居民幾乎沒有討價還價之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常常從較低的開發成本中獲利。
在上海交通樞紐工程中,一等土地被清空,國有銀行就排着隊給工程貸款。
協同開發交通樞紐工程的國有公司上海申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曹龍金說:“這種規模的拆遷安置和土地收購只有中國能做到。這是一個奇蹟。”
中國於20世紀80和90年代已經有過一陣機場建設熱潮,當時事情的進展可沒有現在這麼順利。那些機場往往設計粗劣,只能維持最低限度的運轉,而且往往處於虧損狀態。
現在,大都市因為房地產熱潮而獲得充裕的資金。政府官員到海外進行實地調查、聘請國際顧問、開設合資公司來提高最大幾座機場迅速盈利的幾率。
在上海,機場主管部門協助設立了上海申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來開發新的交通樞紐,提振機場周邊的區域。該計劃包括建設一個新的商業中心區,有由香港開 發商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開發的寫字樓、五星級酒店和大型綜合商業項目。開發商還聘請了美國建築師本·伍德(Ben Wood),熱鬧的上海新天地商務與娛樂區就是他設計的。
設計2號航站樓時,上海市官員一直是把它當作一個盈利的企業來考慮的,該企業效仿了倫敦、香港和新加坡機場的模式,這些地方的機場同時也是活力四射的購物中心,裡面遍布着免稅商店和餐館。
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武軍說:“我們會研究一個機場有哪個區域是能盈利的,有哪個區域通常是無利可圖的。我們把那些趨於盈利的區域盡量往大了建;無利可圖的區域則盡量往小了建。”
結果就是(不那麼有利可圖的)機場周邊道路規模較小,而(更加有利可圖的)酒店、零售店和貨運區域的面積更大。
亞特蘭大的機場是全球最具成本競爭力的機場之一,它有約70%的收益來自購物和停車等非航空領域。劉武軍說,它就是上海的榜樣。
降低建築成本也是盈利公式中的一個因子。專家們說,在中國這部分成本的降低會更容易,因為雄心萬丈的建築計劃在這裡很平常。
例如,上海僱傭了1.3萬餘名建築工人建設交通樞紐項目,並和這裡的許多項目一樣採用了以下方案:它制定了細化到一周七天、每天24小時的建設進度計劃。由於大多數工人就住在工地上,通勤時間達到了最小化。
所以,儘管倫敦希思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的5號航站樓完工時耗時近六年、耗資達65億美元,與之規模相當的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的建造時長卻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耗資則只有前者的 三分之一。2010年初開放時,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設立了80個登機手續值機櫃檯,年航班處理能力達到30萬架次。去年,該機場起落的航班達到了23.4 萬架次。
2號航站樓內部有星巴克咖啡(Starbucks)、阿瑪尼(Armani)、傑尼亞(Zegna)、愛馬仕(Hermès)和寶格麗 (Bulgari)等店鋪,是一個招租的免稅購物區和辦公場所。航站樓外,連接地鐵站和航站樓的商場開發進度較慢。但政府稱航站樓是能夠盈利的。
預計今年航站樓大廳每天的客流量逾3000萬人,廣告牌顯得格外有價值。
但上海的機場主管部門卻沒有簽約出租廣告牌,而是在2005年達成了更有利可圖的協議——和法國戶外廣告巨頭德高集團(JCDecaux)成立合資企業,機場方面占多數股權。
德高中國(JCDecaux China)的一名高管稱,公司幫助機場方面規劃2號航站樓的超大戶內和戶外廣告展示。這名發言人說上海的廣告費一年可高達200萬美元,在某些情況下這個費率比美國或歐洲還高。
和美國相比,中國機場還有其他融資優勢,如航空公司需繳納更高的落地費,而乘客需繳納強制性的機場建設費,乘坐一次航班最高需繳納90元人民幣的機場建設費。
在美國,1973年出台的一部法律禁止美國機場向乘客收取費用,但這種情形在1990年發生改變。2000年,機場向乘客收取的費用增加到了每次航班4.5美元,大概相當於中國此費用的一半,儘管美國的飛機票價高於中國。
在美國,有人警告美國機場基礎設施的糟糕情況可能會阻礙該行業的發展,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政府對機場融資方式的限制。
“我們將改變對我們機場的管理方式,如機場怎樣進行融資和怎樣建設工程等,”北美國際機場協會(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North America)會長格雷格·普林奇帕托(Greg Principato)說,該協會代表着美國約450個商用機場。
當然,中國的機場將面臨擴張帶來的管理挑戰,特別是如果出現勞動力成本增加和空中交通擁堵的話。一些研究經濟發展的分析人士還擔心,中國的機場項目運力過剩,收益率可能會被中國的高鐵侵蝕。
但上海機場集團總工程師劉武軍開玩笑稱,中國國有機場更看重盈利。“中國和美國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的政府管理着機場非營利的業務,而把營利的業務交給私營部門,”他笑着說,“美國方式更加社會主義,而中國方式更加資本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