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蘇錦坤主講:「漢詩音韻欣賞與漢字古音淺說」

蘇錦坤的影片分為兩段﹐公開如下﹕
「漢詩音韻欣賞淺說」 (前編)
http://youtu.be/6QQLKHPgHCY
「漢字古音淺說」 蘇錦坤主講 (後編)Ken Su's lecture on Chinese Poems (part two)
 http://youtu.be/gvhWtvqZ63E


It's the scandal of the poetry that 'contingent' features of sound and rhythm systematically infect and affect thought.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Jonathan Cu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79
南京譯林出版社 "文學理論入門" 翻譯差--對詩歌的毀謗,認為聲音和韻律的"偶然性"系統地侵入並影響了思維。(第83頁)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Jonathan Cu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79南京譯林出版社 "文學理論入門" 翻譯差--對詩歌的毀謗,認為聲音和韻律的"偶然性"系統地侵入並影響了思維。(第83頁)HC改成 聲音和韻律的"偶然"特,竟系統地污染並影響了詩歌,真是憾事。」




講師、講題:

蘇錦坤(Ken Su)主講:「漢詩音韻欣賞與漢字古音淺說」
Power point file 可從此處下載:https://www.academia.edu/9630224/%E6%BC%A2%E5
張華(Howard Chang )主講:「Fun with Puns (雙關:無雙不歡) 」

日期:2014年12月17日 (周三),10:00~ 13:00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7
報名信箱:hcsimon@gmail.com


參加者:張華、梁永安、鍾漢情、游常山,蘇錦坤、陳忠信、唐香燕.......

緣起說明:缪詠華、張華參加"從「信達雅」出發 - 紀念嚴復先生誕生160年文學翻譯研討會"。繆女士提出"一點心得",......討論到莎士比亞作品的"台詞兼詩歌"的翻譯......
HC:詩的翻譯很難,所以楊周翰等人翻Ovid的"變形記"或 The Aeneid ( Virgil)等,都採散文,他試過詩體,很不滿意。
張華:
我對舊詩的音韻一直有興趣,Ken可否撥一天講解音韻入門?
我同意Ken的主張:「將外文詩篇翻譯成「整齊的句式」,這不是「詩體」,也無此必要。」
許多人認為寫成方塊狀便是詩,其實徒具虛形。用方塊詩翻譯有一個毛病,原詩句意思過多時要截頭去尾或濃縮得不知所云,意思過少時則要用廢話來填滿字數。
且不論「平仄、對仗、押韻」的問題,現代譯者對舊詩的文字掌握能力也有限,用舊詩體來作詩,往往會自曝其短。
不過我對國語作的舊體詩要押漢韻、唐韻或宋韻卻有不同意見。漢韻、唐韻或宋韻的分別,代表每代都有不同的音韻,讀古詩要用當時的音韻來賞析是正確的,但現代人都用國語寫詩,由於國語字1925年後取消入聲字(1925年以前的「老國音」有拼、平、賞、去、入五聲,當時全國只有趙元任一個人讀得出來),許多入聲字歸入第一或二聲,因此平仄已和古韻不同,用今韻寫作而用古韻來檢視道理似有不妥。對仗方面,如原詩沒有對仗,譯詩當然也做不到。


(繆小姐送一些朋友的故宮小禮很多件----我今天因為有訪客,甚至談到敦化南路的誠品去,所以沒見到贈主繆女士,只從警衛拿到2~3袋的東西----周三以繆的原意為主代發出 )



詩歌的聲韻是神賜給各民族的厚禮。
朱自清先生很重視中、英詩歌的用韻。到倫敦休假都刻意參加、學習詩的朗誦。在清華時向葉公超請教英詩的韻律學。這些都可參考他身後出版的全集和日記。


12月16日是詩哲 George Santayana (1863-1952)的生日。

 羅素在哈佛大學 G. Santayana 宿舍,為其朗誦英詩, 讓主人驚訝英文聲韻之美......)
他的書有不少本有中譯,包括其自傳 Persons and Places (這本自傳,收入其全集(The Works of George Santayana) (波士頓: The MIT Press 1986) 的第一卷) 。


臺大椰城便當招牌菜8份,張華兄請客。他今天臨時決定,應該由蘇先生講個盡興:「漢詩音韻欣賞與漢字古音淺說」。他明年再開講「Fun with Puns (雙關:無雙不歡) 」

我們決定採用張華先生的提議方式:抽籤


(繆詠華當故宮博物院一年志工之所得,送討論會者: 
故宮90周年紀念大月曆;
師範大學"師大話茶"一罐、法語教學中心提袋一;
故宮2015 CALENDAR、
故宮新韻:釵頭鳳DVD、
京劇"新西遊記"。

結果:
 唐香燕:我抽到了「一獎」故宮大月曆,好運氣啊!謝謝贈獎的繆小姐。 蘇錦坤:我的是四獎「釵頭鳳」,謝了! 繆詠華: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被蘇兄抽到真是對!對!對!”(hc:宋陸游《釵頭鳳》詞。)

----
梁永安:蘇子︰
查教育部國語辭典,有三條關於迦葉的條目,其中只有一條把「葉」標「朔」音。你怎麼看法?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D%7B%B8%AD&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蘇錦坤答:

梁兄哥:
《廣韻》在「入 29 葉」,表示這一字是「入聲字」的第29部(韻部),這一部取名為「葉」部。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yitia/fra/fra03525.htm
從此處可以看出這一字有「ㄕㄜˋ」的音,反切標音是「與涉切」、「余涉切」,
「涉」入聲字,台羅音標為「siap」。
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248頁1行,「葉」標音為「iap」。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618頁11行,「涉」標音為「siap」。也就是說,國語「葉」字有「頁、涉」兩音,台語有「iap」(姓)、「siap」(迦葉)、「hio7」(樹葉,台羅音標【o】為ㄜ,【oo】為ㄛ)三個讀音。對照印度梵文 Kasyapa ,「葉」字對應的正是「syap」。
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1/blog-post_28.html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2/blog-post_9967.html
http://210.240.194.97/iug/ungian/soannteng/chil/taihoa.asp


張華兄:
1. 「葉」的廣東讀音;
舉例普通話
(註一)
廣州話字典
(註二)
網上找到的錄音
(註三)
本人讀音
阿彌陀â;
字典:ê
ô痾;
如「阿諛奉承」
ô痾ô痾
目犍連qiânkîn虔gìn建kîn虔

迦葉 shè萬維網:sìb攝;
如「葉公好(陰去)龍」
sìb攝sìb攝

2.台語「hio7」似應為語音而不是讀音,因為無法入韻。
請教。
 蘇錦坤:
1, 阿彌陀佛,國語有人讀「ㄜ彌陀」也有人讀「ㄛ彌陀」,台語則有「ㄚ彌陀」、「ㄛ彌陀」兩音,此字梵文、巴利均是 amitabha, 斷無讀「ㄜ彌陀」、「ㄛ彌陀」之理,只是一般人不見得願意聽人勸告。這是要去蒙地卡羅Monte-Carlo,應往摩納哥 Monaco, 群眾堅持要搭機往摩洛哥 Morocco,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2, 目犍連,古譯「目乾連」,梵音為「moggalana」《恒水經》卷1:「佛告摩訶目乾連」(CBETA, T01, no. 33, p. 817, a28)。台與一般讀作「健 kian3」(台羅音標)
3, 迦葉,國語讀「ㄕㄜˋ設」,無庸置疑。台灣各大寺廟,迦葉讀作「khia1-siap」。原因在上一封 mail 已經舉過例了。
4, 涅槃,國語讀「ㄋㄧㄝˋ ㄆㄢˊ」,巴利為 nibbana, 梵文為 nirvana ,
 台語讀「liap-phuan5」。
5, 台語讀「葉 hio7」,「雨 hoo7」,「予 hoo7」(被動式),這是台語的古音,唐詩需用「文音」,不用「語音」,見面時,我再以台語讀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原先香燕要求以「都馬調」唱此曲,話題被岔開。
下次再唱吧...

 張華:
發現一個有趣的例子越南佛經
「Pūraa Kassapa: Bt-lan Ca-dip(   葉),或音Phú-lâu-na Ca-dip」dip相當台語或潮語的iap,應該是讀錯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