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關於Herbert Simon,hc 答徐錚、蘇錦坤、梁永安等諸位先生提問()



我這次寫常識些新方式,所已在會前要求徐錚、蘇錦坤、梁永安等諸位先生各提三道問題,方便我在下半部回答。他們的提問都很有意思,我大部分都可以答。也會採取書面回答。

徐錚、蘇錦坤、梁永安等諸位先生提問及我的回答如下:




Liang 梁永安
我提三個:

H. Simon最佩服的人是誰?
H. Simon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是誰?
H. Simon認為對管理學最重要的學問是什麼?

---
蘇錦坤

 1.  H. Simon 影響最大的書是甚麼?什麼影響?
 2.  他跟台灣有什麼關聯?造成什麼影響?
 3.  他開創了哪些學說?此一學說的時代意義是什麼?

      Ken Su





我還問了徐錚學長;他的回信供大家參考:



I'm not sure I understand what you want, but I'll try this: 麻煩你們隨便提你最想知道的 (3題). 1. What is the citation for his Nobel Prize (i.e., the committee for economics provides a citation describing his works and contributions that earned him this award); 2. What is his caree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what is some of the profiles of his personal life. 
To shed a little light: I know that his work was closely knitted with thos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such as William Cooper and George Danzig. He and Bill Cooper both lived in Chicago and attended college there. They used to double date, which ultimately (i believe) led to their respective marriage. 
Let me know if you meant something else. Take care. 




hc 答

Models of My Life

目錄 
楔子
引言 vi 


I 二十一歲生日前的旅程

第一章  威斯康辛的男孩
第二章  森林與田野 30 
第三章  芝加哥的教育 46 
第四章  一次科學革命的經歷 ─芝加哥的政治學 71 

II  科學家的年輕世代

第五章  嘗試研究:城市管理者學會 88 
第六章管理研究:伯克萊 100 
第七章 在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教書 119 
第八章 攸關忠誠 151 
第九章 建立商學院:工商管理研究院 174
 第十章 研究與科學政治學 235 
第十一章 與喬治‧路易斯‧博爾赫斯的談話 251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的根基 268 
第十三章 攀登:獲得人工智能 280 

III 從山上的視見

第十四章  探索平原 303 
第十五章 經軸上的私人線索 327 
第十六章 為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創造一個大學環境 344
 第十七章 談愛好爭論 372 
第十八章 學生動亂 386 
第十九章 作為政治家的科學家 402 
第二十章 國外獵奇 423 

 IV  六十歲之後的研究

第二十一章  獲諾貝爾獎至今 439 
第二十二章業餘外交家 461 
第二十三章 選擇的指南 491 
跋 作為問題解決者的科學家 500 


參考書目 502 
主題索引 523













......想看透歷史迷霧的企圖,並沒有終止於埃伯歇姆。羅莎麗‧赫夫來自幾公里以南的沃斯泰特(Wörstadt)。我們再次沿原路穿過葡萄園時,在一個路邊小舖﹝我們這裡稱之為老夫老妻店﹞停下來買麵包和奶酪。這家店是一家熱情的老夫婦的,他們有些親戚在芝加哥附近─叫貝肯霍夫,我們認識他們嗎?我們捲入了旅伴間通常有的閒聊之中,只是有一瞬間,我心中冒出一個不能啟齒的問題,揮之不去。1930年誰擁有這間小舖?這種商店是不是通常由猶太人經營?這些業主後來怎麼樣了?無疑這是不公平的懷疑,但它向之前的熱情交流潑了冷水。我們付了錢,繼續趕路。
沃斯泰特鎮比埃伯歇姆更具體充實,讓我們進一步看到了過去。中世紀的城牆已被夷平,構成一個半圓形的公園和穿過小鎮的散步場所。我們在清教徒墓地的角落發現猶太人的墓碑﹝很像我的故鄉密爾沃基清教徒Forest Home旁邊的猶太公墓(Greenwood)﹞。有一個墓屬於曾曾祖父阿倫‧赫夫。他179739日出生於帕藤海姆。於是我們回到18世紀。但進一步的探訪沒有更多結果,帕藤海姆是高地西邊的一個小村,那裡既沒村鎮辦公室的檔案,也沒有猶太人墓地─只有對後者曾存在過的否定。
此外,我只有一次機會再度認真地試圖撥開迷霧。在萊茵蘭之旅多年之後,1977年夏天,我們訪問了奇妙的而老舊的布拉格城。在布拉格猶太人區僅存的墓地,我們在擁擠的墓碑間,沿著比周圍街道高出15英尺以上的小徑行走,輕輕踩在幾個世紀以來的無名祖先的屍骨上。該家族傳說他們是金匠,亞歷山大‧戈德施米特和1848年【革命】的那批人,一起離開波蘭去芝加哥,並參加南北戰爭。1848年革命的參加者們在革命失敗後,悲慘地離開波蘭。亞歷山大‧戈德施米特後來成為一個批發威士忌的推銷員,過著舒適的生活。從墓地出來,我在門口參觀了猶太人會堂,現在它是大屠殺博物館。阿瑟‧西蒙和亞歷山大‧戈德施米特的後代是多麼幸運啊!他們這些遠走高飛的祖先,使其後代免了於留下來親戚們所經歷的苦難。

有些人講述他們的尋根。但這是一個虛假的隱喻。我們穿越時間回溯的這些線索是沒有根梢的。我們辨識的每一個祖先的名字和日期,都向後指到仍隱藏在迷霧之中的兩位始祖,在這兩位中的每一位的後頭,還有另外一對祖先。隱藏遙遠過去的迷霧,並沒有比覆蓋未來的迷霧稀薄一點,也沒有讓人更容易看透一點。【參考《人工科學通識》中的歷史反思。】


******

1937615日是我21歲生日。自那天起,我人生的四聯畫的第一部分結束,第二聯開始了。那位使我確信我被晉升了的政治學系秘書兼研究生,是位可愛的紅頭髮姑娘【「你怎麼知道她的頭髮是紅的?」敏感的讀者可能要問。錯不了,我以前聽說過沒有綠頭髮的人,也沒有紅色的草地。所以……──原作;本書是司馬賀獻給她的。──譯註】,名叫多羅西婭.派伊(Dorothea Pye)。一位朋友(比爾.庫珀(B. Cooper,你會再次見到這個名字*)在614日晚,分別為雙方安排了一次約會。我的薪資允許我吃一頓大餐並看一場戲。我們看了「聯邦作家專案」製作的作品《亞伯.林肯在伊利諾州》【「聯邦作家專案」為羅斯福總統在新政時期的種種社會救濟方式之一──譯註】

多羅西婭和我開始正式約會,然後我們越來越覺得與對方一起很愉快,約會也越來越頻繁。我覺得她是那種我可以與之共享我的智力興趣,並在政治行動中合作的人。我們對我們周圍的大蕭條世界,有共同的基本觀點,既以為它險惡但又令人鼓舞,我們對如何改變這個世界,也有相似的觀點。


Bill 悼念 Simon 文章見:Memorial to Herbert A. Simon
William W. Cooper 67  In  Models of a manessays in memory of Herbert A. Simon

******

克拉倫斯.里德利


關於克拉倫斯.里德利,我已說得很多,只想表明他可不是一個普通人。他受的是土木工程教育,在回到錫拉丘斯(Syracuse)大學讀博士學位之前,他在幾個社區當土木工程師和城市管理者,後來他到芝加哥大學當兼職教授及「國際城市管理者學會」主任。他看出這一組織,對改進地方行政管理來說,是處於中樞位置的。他在開發、利用這一機會時,展示出卓越的領導才能。

在他負責國際城市管理學會時,該學會是一個相當典型的專業學會,主要工作不外為:出版一本期刊,開一次年會,使那些通常各守其職的城市管理者(他們和所有高級管理者一樣),得以聚會、互表同情。里德利創造了整套嶄新的,對會員有用的服務措施。《市政年鑑》提供資訊,使管理者得以拿自己的城市與其他城相比較。編一套城市行政管理教科書,幾乎包括了每一種城市服務。這套書成為「國際城市管理者學會」的函授課程基礎。該學會還為會員們提供有限度的諮詢服務等等。

里德利從未忘記,城市管理者們是他的重要客戶,他過去也曾是其中一員;但他有更廣泛的普遍改進市政府的目標。那時的城市管理,只有少數形式,幾乎完全沒有滲透到較大的城市。他的任務是,建立一支有效的專業的市政府管理者幹部隊伍,而高級城市管理者是他們重要的樣板。不管該地方政府的組織形態如何,各地的消防部門的主管們都可以來上消防管理的課程。

里德利對組織的政治運作有絕佳的「善體人意」。他像每個專業學會的主任一樣,希望他的成員對學會忠誠、積極參與活動,雖然還沒有到「杯酒釋領導權」的地步。但在這方面,他的技能、及他與成員們的和諧關係,預防了發生真正的困難。

他自己的小班底─我們大約6個人─的士氣也很高,因為他總是讓我們面對挑戰,而且慷慨地讓我們分享榮譽。他有脾氣,但控制得很好,而且主要用於表達他對世人的弱點的厭惡。他對解決問題比對責備造成問題者更感興趣。

他既懂得利用機會主義,也懂得它的危險。在我搬到伯克萊後,有一次他訪問灣區【舊金山附近】,我們共進早餐,他向我講起一些他計劃中的新活動,我問:「斯佩爾曼(Spellman)基金會批准它嗎?」(該基金是「國際城市管理者學會」會員費之外的主要收入來源。)他嚴肅地對我說:「我在聽說過斯佩爾曼基金之前,就自己掙錢謀生,我以為,即使它們撤出,我仍能謀生。」我記住這一教誨,在後來的許多場合,對我很有助益。

我不知道里德利在任「國際城市管理者學會」主任的那些年,是否還擔任其他職位(或者有多少兼任)。我不相信他沒有大量的選擇機會。他很明白要取得確實的成就,可是要花時間的,譬如搓,在一個組織中,通常要花幾年時間才能有成績。為此花上時間,他是在所不惜的,因為確實的成就才是他所想得到的。

對里德利來說,他份內的地盤生機無限(這邊草總是最綠的)。我密切注意他的工作,使我懂得了一個管理良好的組織,對達到重要社會目標,是一有力的工具,而它並不致束縛其成員。幾年後,我在《管理行為》一書中試圖解釋,組織如何能擴展人的理性,這個觀點與社會上流行的一般觀點是相當對立的。我們社會的流行看法是,把各種組織看作是一些非人性化的官僚體制。

我把里德利描繪成有效管理者的好榜樣,因為他確實如此。如果他有過什麼嚴重的缺點,我也記不得了。我書房的牆上掛著7張照片,有一張就是他的。另幾張是我父親(hc:Arthur Simon 1881–1948,電機工程師,1903  移民美國,AS 一書有他的專利圖示
父親:男孩的父親,阿瑟.西蒙,1881年5月21日出生於德國的埃伯歇姆 (Ebersheim)是葡萄酒商世家第7代約瑟夫.西蒙和羅莎麗.赫夫的兒子;猶太人,但是出於某種天意?,在拿破侖侵略萊茵蘭Rhineland前一個世紀,他們擁有土地*。阿瑟畢業於達姆施塔特理工學院的電機工程專業,1903年移民到美國的密個爾沃基。他在卡特勒─哈默制造公司Cutler-Hammer Manufacturing當工程師,後來又私營專利律師業務。他對專業工作和公民事務方面都十分熱心;1934年,馬凱特Marquette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查爾斯.梅里亞姆 Charles Edward Merriam 1874-1953 ,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幾任總統的顧問,工職服務久 )--政治科學革命、切斯特.巴納德(C. I. Barnard 1886-1961,實業家和《經理人員的職能, 1938》一書的作者--影響《管理行為》甚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 D. Roosevelt1882-1945,唯一連任三次的美國總統)、亞伯.林肯(A. Lincoln1809-1865,美國內戰時任總統使國家免於分裂(1861-65)、和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

法國數學家雅克.哈達馬特在他那本令人愉快的書《數學領域中的發明心理學》(Hadamard, 1954)中,強烈地贊同形象思考,反對文字思考。許多著名數學家和科學家為他作證,包括愛因斯坦。愛因思坦在給哈達馬特的一封信(Hadamard, 1945, pp. 142143)中寫道:「文字或語言(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對我的思考機制似乎沒有任何作用。那些似乎充當思維要素的心理實體,乃是某種記號和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這種形象可以‵自動地′再生和組合。」

對哈達馬特和愛因斯坦足夠好的東西,對我來說也是足夠好的。我在思考難題,尤其是數學難題時,也很難找到什麼文字表現。甚至當我坐在鍵盤前寫這一章的時候,我也無法在我的頭腦中真正發現言辭(或關於那個問題的許多別的東西),直到它們從我的指端寫出來。不過也許我並沒在運思,而只是記錄了以前構成的、存在於我潛意識什麼地方的觀念罷了。


即使我們真的用形象思考,無論哈達馬特還是愛因斯坦,他們都沒有清楚地闡明這些形象是什麼,或這些形象在像頭腦這樣的生物結構中,究竟是如何表現的。我也沒有。但是,我相信,最近我與吉爾.拉金在說明這些問題方面獲得了很大進展(見《為什麼一張圖解(有時)抵一萬個詞》,Larkin and Simon, 1987)。在此我不詳盡介紹這個成果。它的基本概念是:(1)在將語言命題轉變為形象的過程中,顯化了許多在語言中隱含和隱藏的東西;(2)(習得的)推理算子,能幫助用有效的計算方式,由形象作出附加推理。


****

管理科學


22歲時,在寫一本名叫《市政管理技巧》的書的主要部份,它的主旨是想告訴那些有經驗的城市管理者們如何管理一個城市。因為我除了去過密爾沃基和威奇托作短途旅行、和我在「國際城市管理者學會」任職以外,並沒有行政管理經驗,甚至幾乎沒有觀察過任何組織機構,所以我要寫的,顯然對我來說不是什麼直接了解東西。當然,我的任務不是去發明新理論,而是把現有的知識組合起來。如果一個人能用清楚的英語寫作,這任務還是切實可行的。


那時的公共行政管理領域(和一般的公共和私營管理方面),大家對一種現代稱為「經典組織理論」的,幾乎已達共識。人們可以在倫納德.懷特的《公共行政管理研究入門》(White 1926)一書中看到該理論的核心,而《管理科學論文集》( 1937)一書中則寫得更清楚,這本被作為「總統的行政管理委員會」職員的典籍的論文集,是由盧瑟.古利克(L. Gulick )和林德爾.厄威克(L. Urwick)編輯的。【原注經與作者討論後補充:該委員會由羅斯福總統委託 L. BrownlowC. Merriam(此兩人參考上一章)和L. Gulick等組成,主旨為建議聯邦政府的組織以改善。委員會所提的建議案頗多,其中包括由「六名對匿名極愛好的人士」組成的決策小組,它成為今日「總統高級管理辦公室」的原型核心。這項建議引起極大的總統府與國會之間的衝突,只有當時羅斯福總統為了對抗最高法院推翻諸法案(尤其是為創造充分就業等方面的經濟法案等),建議終生職的法官們70歲屆滿退休替補自由黨人事,否則補滿15名最高法官名額。廣大人民同情羅斯福總統,不過不願意失去最高法院為民喉舌之重要機制,使羅斯福總統飲恨;不過羅斯福總統也因法官們真退休而獲實質勝利。這些鬥爭對南方保守主義集團的明朗化有很大作用,它們結束眾議院多年來自由黨的統治。鍾漢清請教司馬賀為什麼羅斯福與林肯總統是他最親佩的?司馬賀答他們是「誠敬人士」,深諳民心,懂得實驗、嘗試找出可行的種種可能性等等。




Gettysburg Addres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林肯傳》 [美]詹姆斯·麥克弗森著
田雷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馮象
.......回到北京,難得的風和日麗。打開信箱,竟又見證了田君的勤勉。原來,他把美國內戰史權威、普林斯頓歷史系教授麥克弗森的《林肯傳》譯出,做一本別出心裁的小書,託人送來了。
我說別出心裁,有兩層意思。
一是讚賞此書的內容編排。林肯研究在美國歷來是“熱門”,著作汗牛充棟。譯者挑出麥氏的傳記,是有眼光的。這小冊子省卻了資料堆砌,著力普及歷史知識,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夾敘夾議,不乏生動的人物性格細節。拿來給中國讀者做入門的嚮導,再合適沒有了。不過,移譯麥氏只是田君貢獻的一半。配合傳記,他不光撰文作一譯序,闡明林肯“再造”憲法、終結“州權主義”的歷史意義,還選譯了林肯六篇著名的演講,包括《葛底斯堡演說》,各具導讀,為本書下編。末尾,則備一份扼要的“林肯書目”並“林肯生平大事記”,便利讀者檢索參閱。
第二,《林肯傳》裝幀不俗:淡墨護封,書名加總統頭像燙藍;翻開,歷史照片插圖之外,附一摺頁,與護封一色,印著葛堡演說傳世手稿的唯一簽名本,the Bliss copy。眾所周知,林肯是演講天才。少時在小鴿溪農場的木屋裡,如飢似渴讀兩部書《聖經》和《天路歷程》,練就了他獨具一格的“詩性文體” (頁5),又樸實又高貴、堅韌。而林肯演講最著名也是最短的一篇,即葛堡演說。
這演說全文僅272單詞,從前英語課本必收,要求學生背誦。或許正因為膾炙人口,漢譯如何,一直沒怎麼留意。如今簽名本摺頁在手,便上網查詢,見有四五種譯本;對照原文,各有千秋,但一些關鍵語彙跟風格的把握仍不甚貼切。究其原因,大約是譯者不諳西文修辭,未解演說對英文欽定本《聖經》的借用發揮。加之宗教傳統不同,觀念相殊,就容易遮蔽了葛堡公墓落成典禮上,林肯以高超的修辭與政治智慧,使之獲“新生”而堪比聖書“垂範萬世”,那一場“政治宗教” (political religion)的憲法獻祭(演講一,頁107, 112)
這麼講,以林肯“串解”林肯,當然只是一家之言——兼向科先生我的拉比致敬。說到底,翻譯經典屬於“再創作”、經驗活(見《信與忘》,頁2, 107),抽像地討論,不給實例,於讀者無大助益。既然如此,我想,何不“下水玩一把”,試試新解是否可能?以下便是簽名本的拙譯,逐句註釋了,供諸君參考、方家指正。

葛底斯堡演說
(1863.11.19)
八十又七年之前,我們的先輩在此大陸接生了一個新國,她孕育於自由,奉獻於人受造而平等之公理。
如今,我們已捲入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國家,或任一如此孕育並奉獻的國家,能否常存。我們來到這裡,在一處偉大的戰場集會,是要把戰場的一角獻給長眠於此的將士;他們捐出自己的生命,乃是要國家永生。而我們此舉,是完全合宜而正當的。
然而,在更崇高的意義上,這片土地是我們無法奉獻——無法祝聖而使之歸聖的。那浴血於此的勇士,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已經將​​它祝聖了——遠非我們的微力所能增損。此刻我們說的,這世界未必會留意、銘記;但他們在此做的,卻永遠不會被遺忘。毋寧說,奉獻於此的,是我們生者,以繼續那未竟的事業,他們一路奮戰、光榮推進的事業。毋寧說,在此奉獻於那留存我們面前的大任務的,是我們——
讓我們多多領受這些犧牲者的榮耀,忠於他們為之捐軀盡忠的偉業——
讓我們在此莊嚴保證,戰士的血絕不會白流——
讓這國家,上帝保佑,獲自由之新生——
讓這民有、民治、民享之政權,在大地上,永不消亡。


►  注釋

  • 八十又七年,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化自欽定本(詩90:10),延緩節奏,適於佈道、演講。
  • 接生,brought forth,統攝全文的意象,呼應下句“孕育”、結尾“新生”“消亡”。
  • 新國,new nation,比作奉獻於上帝而承“永約”的以色列聖潔之邦(創12:2, 17:7,出19:6,賽61:8-9)林肯刻意不提北軍代表的聯邦(Union),標舉國家/民族,是著眼於戰後的民族和解,以彌合“分裂之家” (可3:25,太12:25;參《林肯傳》,頁28)
  • 奉獻,dedicate,原文重複六次,經書熟語(民6:12,利27:17-18,申20:5)舊譯奉行(原則),不妥。
  • 公理,proposition,主張、提議,此處特指《獨立宣言》引以為據的“不證自明的真理” (self-evident truths)
  • 受造而平等,created equal,舊譯生而平等,誤。語出《獨立宣言》,回放《創世記》一章:所以上帝造人,取的是他自己的形象;男人女人,都依照/他的模樣(創1:27)據此,男女一同受造,形象取自天父;人既是神的鏡像,自然不應分尊卑貧富。可是聖法懸於奧秘,緊接著,伊甸園故事顛覆了“平等之公理”。第二章,耶和華“取地上的塵土”摶了亞當。女人雖說是亞當“般配的幫手”,卻是他的一根肋骨所造(創2:22)而且不幸,偷吃禁果後,上帝詛咒了夏娃,命她“依戀丈夫,要丈夫做[她]的主人” (創3:16)這是聖言啟示,男尊女卑的成因。奴隸制的出現,則要等到洪水滅了惡人,救主同完人挪亞及逃生的眾靈立約之後。那一天,完人醉酒,得知幼子瞥見父親的“裸相”,大怒,指聖名詛咒方舟的孩兒:迦南該死!將來給哥哥們當/奴隸的奴隸(創9:25)可見,“受造而平等”並無“生而平等”的階級革命的含義(對比法國《人權宣言》[1789]第一條:Les hommes naisssent…égaux en droits,人生來權利平等),僅指人未食禁果,或者末日受審,在造物主面前的平等。解放黑奴,如林肯 ​​多次解釋,本是為贏得戰爭而“必需”的一項軍事措施,目的是打擊南方的經濟、削弱其兵源(《林肯傳》,頁63-64)事實上,戰後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壓迫和私刑絲毫沒有消退。
  • 捲入,engaged,意謂“新國”是被迫應戰,經受“烈火的考驗” (演講四,頁158)
  • [將士],舊譯烈士,不妥。因公墓安葬兩軍的亡靈,所謂“捐出生命”的“勇士”,是包括失敗者在內的。後者抵抗的不是別的,正是林肯誓死捍衛、不許分裂的“國家”;而南方邦聯(Confederacy)的旗幟,如作家門肯(HL Mencken, 1880~1956)指出,是各州人民自決、自治的自由。當日,公墓落成典禮的主題演講嘉賓並非合眾國總統,而是哈佛校長艾弗列(President Edward Everett, 1794~1865)艾校長滔滔汨汨,奏響華章,一派拉丁化的靚麗大詞。他稱陣亡者為“英烈” (martyr-heroes),驕傲地站在“義師”一邊。輪到林肯,他只言“死者” (the dead),將雙方的犧牲一同紀念,一顯政治家清醒的頭腦於聖者的謙卑與寬仁之中。且不說修辭高下,僅此一點,總統的兩分鐘致詞(address)就勝過了校長的兩小時演講(oration),一如“新耶路撒冷”完胜羅馬(啟3:12, 21:2) 。
  • 合宜而正當,fitting and proper,也是經書熟語,強調一同紀念之必要。
  • 祝聖而歸聖,consecrate, hallow,《聖經》術語,詞根(qdsh)本義分別、隔開,轉指獻歸至聖(上帝)的物或人,稱“祝聖歸主”,如子民供奉祭品,立會幕、祭壇、大祭司等(出29:1, 33, 43-44, 30:30)
  • 那生還的和犧牲了的,living and dead,“勇士”的同位語。國土歸聖,“合眾為一” (e pluribus unum),是雙方“浴血”犧牲換來的。
  • 未竟的事業,the unfinished work,重點在生者:未竟,因為後人不忘。故聖潔之邦的“自由之新生”,不是一場內戰能擔保成功的;民主作為“政治宗教”要求每一代人的犧牲與“盡忠” (devotion)
  • 民有、民治、民享,of, by, for the people,借自廢奴主義者帕克牧師(Theodore Parker, 1810~1860):民主即直接自治,self-government,over all the people, for all the people , by all the people。此短語的源頭,學者考證,在“宗教改革之啟明星”威克利夫的英譯《聖經》序(1384):This Bible is for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andby the people (參《信與忘》,頁53)
  • 政權,government,對應上句“國家”。語出欽定本《以賽亞書》,希伯來文:misrah,本義君權、治權,轉指治權之行使、掌權者(賽9:6-7,羅13:1-4)舊譯政府,不確;由苦難和犧牲的獻祭中獲“新生”的,不是聯邦行政機關,是全國人民做主之權。
  • 永不消亡,shall not perish,經書熟語(出9:15,耶10:11,箴2:22,伯18:17),回應起頭的“接生”“孕育”。
二〇一六年勞動節於清華園,原載《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6.12


*****
我以前在中原大學兼任時 曾請教大師 Herbert A. Simon如何學習/教導"管理學"。他建議我們將就近的組織 (大學等)作為"實驗學習的場所".....我決定2013年的專書的主題是探討"我們與CSQC/CSQ"---不只是懷舊而是參與式的研究


請教司馬賀管理教育

  讀者當知,司馬賀(H. A. Simon)為一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在40年代創設(主持)的卡內基理工工商學院,是世界頂尖的,也出了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這在《管理行為》中,有個案:「一所商學院的設計」。


  我在1999年2月寫信向他討教管理學如何教?因為根據西方名校傳統,入門課要由資深的教授教,才會有融會貫通的樂趣。我以前在東海大學化學系四年級 (1990)實驗一年,所得的結論是:「管理學無法教,因為智慧無法傳授。」上學期在中原試一學期「近代管理學趨勢」,期終改論文作業時,才知自己教的不 好,學生因而所學甚淺。我感到很深的挫折,就向司馬賀大師請教,如果他是我,會如何啟發後輩學者。


  他在3月5日(’99)給我一封信,其中有關管理學教育的一段,翻譯出來給大家參考:



  「如何教管理學(Administration)是個難題。目前美國大多數商學院所選出來的MBA(企管碩士)大多至少有兩、三年商業實務經驗,這樣 教起來就極不一樣了。要是學生沒有這種經驗背景,我總是試著要求學生把所就學的的大學看成一個組織,以組織學的話來看待大學中的事情,從而能把大學當作實 驗室的代替品。這並不改變你的論點(按:其實這是司馬賀在自傳《我生活的種種模式》中的看法):許多管理學上的原理(principles) 很簡單而又明白清楚;難在如何根據所信的原理養成力行的習慣。然而,我們不該從中得出結論說,:習慣是不可改的。(按《管理行為》中有專節討論組織的習慣 與創新。)」


(我按照他的建議,希望學生研究中原大學,這可把他們難倒了,……我記得當時談很多電腦化註冊和選課系統…..)


  我又與他談大中國區的大學教育之「質」(例如世界上真正的科學實証教育,並未在教育中生根立足,所以怪力亂神現象特別嚴重。)和「量」(台灣的高教並 不符合人民的期望,而大陸的高教投資,遠低於發展之所需。台灣的所謂「追求卓越」,大筆的散財於高教,小學等基本教育和設備之質與量堪虞…)


  我是有心辦網路上的自由SIMON大學。他以為大學量已經太多,當前提以及未來數世代)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現代化的傳播科技,把世界上的一流大學(Strong universities)之資源與社區連用、分享。

  我希望能編本《司馬賀談教育》;這以後有機會再談。



*****



重視心理分析在"民國時期"的"發展":
回京雜感四則
林語堂這篇一則寫於1925.10.10 ,將inferiority complex 翻譯成"遜色癥結";"我們大多數的信仰發源於感情態度 (feeling-attitudes) ,不是根據理智的。" 參考了Rationalization in every-day life. By Jones, Ernest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Vol 3(3), Aug-Sep 1908, 161-169.
另一則則翻譯了一段取自Psychology and politics : and other essays
by Rivers, W. H. R. (William Halse Rivers), 1864-1922
Published 1923 https://archive.org/details/psychologypoliti00rive
的話:"我想大半的受教育的人現在承認許多種的裝大的社會的行為,實隱含著一種懷疑,及忸怩不敢自信的態度而已。心理學家謂此類的行動是由於自衛機制 (defense-mechanism)的作用,在這作用上,人們多少在不覺中(非故意的)採取那誇大的態度,作為衛護,以避免承認其不及人時,心靈上所感覺的不安。"
 inferiority complex 1922新詞。有意思的是,Herbert Simon 的博士論文3處引用 S. Freud的著作。


我們在工商管理研究院所爭論的,是大事,是原則、重大爭端和政策,而不是個人的或組織的利害。我看到弗洛伊德(Freud)先生在微笑,但是正如他可以從他自己的種種爭論中得知的那樣,他錯了。[1]S. Frerd (1859-1939)著名心理學家,主要著作《釋夢:夢的分析與解釋》,其生涯中有不少重要弟子和朋友因理念不合而分離。只有深信而且幾乎是盲目相信「夢想、理想」的人—像工商管理研究院中多數人那樣—才能如此艱苦鬥爭,而內心沒有懷疑、衝突,也才能經常特定問題上意見不同,而卻仍保有對共同目的和相互尊敬的深刻感受。



******

Herbert Simon 也有他的設計 他到卡內基理工 (後來改為CMU) 任教時 買的房子距學校適中 每天上學僕徒步 如此他70歲時 已繞地球7.5周

****

Herbert Simon 敘薪方式?
GE considers scrapping the annual raise 即時考績-敘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