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Extravagance: Out of Scale, Out of Norm, Out of Rule

「逸脫美考:規格外規範外規則外」第三回臺灣大學+東京 ...

www.facebook.com/2012extravagance?filter=1 - 頁庫存檔
Extravagance: Out of Scale, Out of Norm, Out of Rule”, co-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 活動網頁: http://www.museums.ntu.edu.tw/extravagance.jspSee More ...


 
| 關於本展展示內容留言贈禮 |



106分享


 
 
  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與國立大學法人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基於教育研究之擴充發展及促進交流,由去(2011)年度起選定臺大圖書館一 樓中庭作為展場,聯合舉辦展覽。首次企劃「人體測量法:人體‧形態‧運動」自去年5月中旬起開展,為期三個月。此外,同年度11月底至今年3月底舉辦之第 二回國立臺灣大學‧東京大學行動博物館「形與力―形態的多樣性」,亦在國內傳媒間引起廣泛討論,包含一般民眾在內,吸引不少參觀者慕名前來。

   誠如各位所知,大學博物館處於跨足教育研究與博物館活動之交界位置。因此,無論是公開展覽或發布資訊,均需在高度專門研究的籌劃下始得進行,這是大學博 物館的獨特之處。挑戰在一般博物館難以展示並兼具學術性與前瞻性的企劃,同時在當中尋求平衡點,以推動實驗性展覽,此為大學博物館存在的意義。

   在此次共同籌辦的展覽中,我們決定暫時回歸博物學的原點。由臺灣大學與東京大學二校所庋藏大量豐富的學術標本中,擷選眾多跳脫規格、規範、規則的藏品, 加以集中展示。雖然此類展品逸於規格、規範及規則,但正因其稀有,故更能突顯其唯美性,並喚醒我們內心震驚的情感。透過視覺激發此種震驚之情,不僅是推動 博物館學,更是刺激各學門進步的原動力。

  「人智」的原點在於眼見後,激發出渴望體驗的好奇心。本次展覽的目的即是希望透過展品傳達此一訊息。因此,請盡情地在會場中欣賞各種源自不同出處與年代的展品,並以俯瞰的角度遠眺我們所生存的經驗世界,恣意體驗與享受雙眼的歡愉。
主辦單位/2012年5月
本展覽配合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入館相關規定,開放年滿18歲、或持有大學校院學生證之未滿18歲民眾入館參觀。
未符合上述資格,若年滿12歲並由老師所帶領之團體,亦可向入口處登記進館參觀,參觀時間原則上為半小時,且限於展覽區域內活動。




  值此視覺至上的時代,各式展覽乘此風潮如雨後春筍般舉行。儘管各展覽的企劃內容都已萬全周到,並著實下足工夫,但受限於「學術知識」細分化 的傾向,蒐羅各種展覽品齊聚一堂的機會勢必將與日俱減。整體而言,展品有流於陳腐的趨勢,要遇見令人驚艷的事物可說機會鮮少。或許有人會質疑這與博物館展 覽有何關係?隨著高速通訊網路發達,視覺資訊的取得日益簡易,足以激起內心驚奇的事物愈來愈少,因此,人們開始考慮縮減博物館庫房的容量。回顧過去,由近 代西方所創的博物館皆有廣泛的收藏,以維持館藏之多樣性為傲,而擄獲人心的「奇珍」或「異寶」更是琳瑯滿目,眼見而後驚,接著意領神會而樂在其中。雖說昔 日的博物館專屬於王公貴族等極少數菁英,卻仍是賦予人類驚奇體驗之地,有效發揮其功用與機能。

  所謂眼見後驚,乃人類在遭遇自身未知 現實的當下,最直接自然的反應。即使是已知的事物現象,假使規模或狀態超出一般常識之外,我們依然會有類似反應,而這正是經驗法則所教導我們的。自古以 來,王公貴族、學者,甚至收藏家,皆對於可喚起內心震驚情感的事物,擁有無比的蒐藏狂熱。他們將前所未知、突破常規的物品納入手中,視為稀有物謹慎珍藏, 而這些物品集中存放的場所,即是博物館的雛形―「驚異的房間」,也就是「珍奇物蒐集室」。尋找喚醒「震驚」之情的事物,並探究其本質的欲望,正是擴展「人 類智慧」的原動力。

  展覽標題中的「Extravagance」原為法文,意指超乎常理、難以想像的人事物。從字源學角度來看,其用 法可追溯至十四世紀後半葉,原義為「無法納入(聖經)正本的」。到了十六世紀,其涵義轉為非理性、異常、不囿於常規的人事物或行為狀態。進入十八世紀啟蒙 時代,原具有微妙否定意味的「Extravagance」,反而被用來稱揚理性、存在於體系內的事物。不過到了十九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原有的否定意味卻更 趨極端。若用以形容人的性格,常與胡謅(divagation)、怪異(excentricite)、幻想(fantasie)、瘋狂(folie)等用 語畫上等號;而用於描述事物時,則有怪癖(bizarrerie)、品味低俗(mauvais gout)等脫離社會生活規範常軌的意涵。

   然而,若從學術觀點與博物館學角度來分析,「Extravagance」的對象都獨具魅力。因為比起大多數正常事物,規格外、規範外、規則外的事物絕對 更為稀罕,並具備許多東西所缺少的價值,也因此持續吸引著博物館學的目光。實際上,物品蒐集與其成果蒐藏都來自於擁有非比尋常之物的欲望,藉由將其他人沒 有的非凡物品納入手中,來誇耀自身的權力、財力及智力。由於希望將森羅萬象的林林總總都納入掌中的欲望日益擴張卻又無從遏抑,於是便將伸手可及之物全數網 羅,然後順其自然地縮減至僅收藏窮極稀有之物。因此,蒐集都源自於偏愛。

  無論「Extravagance」是否被認為是逸脫社會經 驗的常識或普遍的觀念,其於學術上或博物館學上都具有上述的正面價值。但根本上,具備何種特徵才足以稱作「Extravagance」的這個論點可能引發 各種意見。然而可以確信的是,舉凡世界上最大或最小、舉世無雙、唯一之物、珍品等詞彙都具有「Extravagance」的涵義,至於其蒐藏價值,則取決 於網羅的物品是否名副其實。

  回顧過往蒐藏演進的歷史淵源後,可發覺現代博物館的展覽目標多著重於組織整理及教育啟蒙,容納 「Extravagance」的餘地寥寥無幾,這點可以從無色透明、以純粹為導向的White Cube式展覽空間流行得到印證。但以缺乏陰影、排除一切雜物混淆的純淨空間為靈感泉源與創作的胎土是否夠豐富,至今仍有待商榷。混沌未分化的母壤對學術 發展與創作誕生不可或缺,這不正是過去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嗎?藉由本次展覽,我們冀望喚醒大眾重視的事實是――於「混沌」世界當中感知「震驚」之情――這正 是博物學,不,正是一切學問的原點。        西野嘉章(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館長)
 
| 關於本展展示內容留言贈禮 |



11分享


 
01●巨人症X光照片
年代不詳/銀鹽影像,裱框/長42.0、寬28.5、厚度3.5/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小石川分館藏
原尺寸的人手。學術界留下此種令人驚異的病例紀錄。自從十九世紀末開始應用X光之後,科學研究領域得到了大幅的成長。標籤上寫著「Fig. 225.-CaseXXXII. Skiagraph by Dr. Baetjer of hand of the giant turner (nat.size).」。

02●大日本零円鈔票發行所《零円鈔》
1969年/赤瀨川原平/紙雙面活版印刷/長14.4、寬30.8/個人收藏
一般認為原版稱為「真品」,複製品稱為「贗品」,但小巷街弄裡流通的鈔票顛覆了這樣的的理論。鈔票為印刷物品,因此理應有原版品,我們可以稱本展品為原版 品,但卻不能說它是鈔票。因為,以幾萬張、幾十萬張為單位,大量複製的東西才是「真鈔」。為了反思這種在「貨幣經濟系統」上成立,卻不符合現代日常生活的 結構,赤瀨川原平在1965年製作「模型千元鈔」,卻以違反「貨幣及證券製作取締法」,而遭到起訴,1970年遭最高法院裁定有罪。本件《零円鈔》作品蘊 含赤瀨川對「真品」與「贗品」的思考,極合乎「概念藝術」。現今美術市場中,《零円鈔》價值不斐,市場視其為具有歷史價值的美術品。

03●長尾雞(雄)
年代不詳/剝製標本/高38.0、寬15.0、深43/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藏
「土佐長尾雞」被指定為日本的特別天然紀念物,特徵為其一生不換羽、不斷增長的尾羽。據說尾巴最長可達13公尺,但目前已知最長的為8公尺,已知剝製標本最長則為6公尺,此展示品僅次於它,尾長4.7公尺,曾於愛知博覽會展出。

04●歷史知名大型鑽石收藏(複製品)
1873至1893年/英國製/玻璃/臺紙:長24.8、寬23.8、厚度1.5/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藏
鑽石複製品的製造推測始於18世紀左右,這與當時自然科學的驚人進步相關。對人類而言,鑽石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因此被賦予各種傳說,而理性的科學讓原本 令人驚異的天然鑽石變成眾所皆知的一般物品。隨著古老傳說沉寂,人類開始製作複製品。鑽石為礦物之王,因此將一些最知名的鑽石製作複製品保存,意味著人類 支配自然的力量。此標本雖為複製品,但仍保有19世紀後半當時的「現狀」,因此非常貴重。

05●拉斐爾《椅上聖母子》銅版畫(由照片複製)
1850年代末期/蛋白相紙印畫/直徑10.5/個人收藏
西洋版畫始自15世紀,雖然發展出許多技法,但都僅止於複製用。隨著19世紀末,攝影的地位提升,複製技術受到重視,唯有藝術性的創造才能開闢一條活路。 初期,攝影家在選擇複製用的影像時,並非選擇繪畫本身,而是繪畫的複製品。雖無法重現石版畫般的大畫面,但透過攝影技術重現複製版畫說明了複製時代開始 後,原版與複製品之間無謂的二元對立。攝影技術發明後,迅速成為名畫複製的道具。有趣的是,被複製的不一定是名畫本身,而是名畫的複製版畫。在不斷地複製 與再複製的重複過程,開啟了複製的循環,原版與複製品的二元對立也消失了。

06●微孔珊瑚
年代不詳/墾丁/乾燥標本/長32.5、直徑35.0/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藏
為造礁珊瑚之主要成員,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屬於刺胞動物門花蟲綱石珊瑚目微孔珊瑚科。其骨骼為近半球形,動物性的活組織僅覆蓋於表面。大型群體的直 徑可達5公尺,且壽命長達400年。多數的珊瑚蟲(小型個體)集結形成一群體。珊瑚蟲除用觸手捕食浮游生物外,也與體內的單細胞渦鞭毛藻類共生,提供光合 作用產物給珊瑚作為養分。根據華盛頓保育公約附錄三(Appendix III),所有石珊瑚種類皆為保育物種。
07●人類全身骨骼
年代不詳/骨骼標本/外箱:長195.0、寬50.5、深46.0/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動物博物館藏
人類為唯一能直立以雙腳步行的動物,其骨骼具有獨特的運動力。足部能成拱形且下肢長,適合踏地,並可有力地步行;腰部骨骼為可承受體重及內臟的環型,呈S 型彎曲的脊椎能吸收所受的衝擊,進而獲得平衡。連接頭骨與脊椎的枕骨大孔向下,與其他哺乳類相異。雖然頭骨具靈長類一般特徵、擁有前視的眼睛及適合雜食的 牙齒,但人類頭蓋骨比其他靈長類更大、更發達。
08●三種帝王大黑糞金龜(左邊兩種:大黑黃金糞金龜、右邊:泰國象糞金龜)
年代不詳/左邊兩種:埃及、右邊:泰國/乾燥標本/由左至右:長7.0、長7.0、長7.4/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昆蟲標本室藏
糞金龜(聖甲蟲)為終生(或某時期)以動物糞便維生的甲蟲。大黑黃金糞金龜(左)及泰國象糞金龜(右)皆以體型巨大聞名,尤以後者為最。兩種皆一生以食大 象糞便維生。許多糞金龜和此兩種糞金龜一樣,都將糞便滾成圓球狀,再以此作為食物,或將中心挖空以孕育並餵食幼蟲。有一部分的糞金龜又稱為聖甲蟲。古埃及 人將之視為神祇凱普利(日出之神)的化身,並崇拜之,因為他們認為糞金龜將糞便滾成圓狀的姿態有如太陽的運行。聖甲蟲形狀的首飾象徵著財富與權力,埃及法 老也會在身上佩帶這類首飾。
09●大飛竹節蟲
年代、採集地不詳/乾燥標本/長27.5、寬19.0/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昆蟲標本室藏
本物種為飛竹節蟲中體型最大者,並以其獨特的翅膀斑紋聞名。棲息於巴布亞新幾內亞森林,以食用木葉維生,大半生都生活於樹冠層。雌性竹節蟲比雄性大,有時兩者的尺寸及重量會有極大的差異。以本展品為例,雌性為18公克,雄性則不滿2公克。
10●綠海龜 (Chelonia mydas, Linnaeus)
年代、採集地不詳/剝製標本/長105.0、寬90.0/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動物博物館藏
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淺海,以海藻為主食。龜殼長100公分,體重可達200公斤以上,為海龜科中最大的物種。海龜分為海龜科及棱皮龜科。綠海龜被喻為世界最美味的海龜,也是離島居民與船員重要的蛋白質來源。現由於華盛頓保育公約保護,此物種已禁止國際交易。
11●小笠原狐蝠(Pteropus pselaphon, Lay)
年代不詳/小笠原/島津製作公司標本部製作/骨骼標本/箱:長30.0、寬63.0、深29.0/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動物博物館藏
在日本又稱大蝙蝠,此種大蝙蝠為分布於小笠原父島、母島、北硫磺島及南硫磺島的日本原生種。大多在日間利用視覺與嗅覺來尋找果實與花,因此不同於夜行性、利用超音波探測及食用昆蟲的蝙蝠,此物種眼睛較大。其所屬的狐蝠屬,包括世界最大的蝙蝠─黑狐蝠。
12●巨大牡蠣化石一對
年代不詳/臺北盆地松山層/乾燥標本/長32.0、寬16.5/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地質標本館藏
牡蠣為二枚貝類(軟體動物門二枚貝綱)的一種,通常附著於岩礁等地生息。左右殼大小及厚度皆不同,但必定是以左殼固定。殼的形狀因其產地的狀態而有不同的 體型。他們會用鰓過濾浮游生物,且無法交配,而是以體外受精繁殖。此物種無雌雄之分,多數種可做性變換。此物種常見於溫帶至熱帶淺海,為全球的食物來源之 一,且為漁業的重要物種。最早牡蠣的化石可回溯至二疊紀。
13●加州大子松
1934年3月14日採集(山本由松)/優勝美地近郊Briceburg(美國加州)/乾燥標本/瓶身:長31.0、直徑20.0/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植物標本館藏
美國加州原生種,具長達15至25公分的大型松果。特徵為軀幹彎曲,有分枝。果鱗前端有尖刺。美國原住民食用其種子,也是鹿、 松鼠及鳥類等動物的重要糧食。此物種與樫樹或其他針葉樹混生於300至900公尺的乾燥斜坡和低山陵線。
14●上:天蠶蛾之一種
1998年5月(Andreas Valga採集)/阿根廷/乾燥標本/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昆蟲標本室藏
此天蠶科的大型物種,擁有美麗的橙色翅膀。本物種的斑紋變化豐富,前翅上分佈兩條黑色斑紋。分布於中美至南美(尤其是祕魯到阿根廷),棲息於潮濕性熱帶林和乾燥安地斯林(250公尺至600公尺)。在阿根廷也稱為「大野蠶」。
下:大透目天蠶蛾
年代不詳/臺灣/乾燥標本/寬18.0/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昆蟲標本室藏
大透目天蠶蛾又稱為天蠶,在日本已具有超過一千年的飼養歷史。本物種的幼蟲所生產的黃綠色絹絲不易染色,但具有強大彈力、品質優良。近年由於產量減少,已 成為高價的稀少絹絲。在歐洲又稱為「日本蠶」。為了養蠶的緣故而輸入歐洲,現於歐洲東南部也可見到此物種。從日本至台灣,本物種可分類為四亞種。台灣產的 亞種(superba)為此四亞種中體型最大者,且前翅頂部尖銳突出、內面斑紋非常濃厚。
15●黑角珊瑚(黑珊瑚)
年代不詳/墾丁/乾燥標本/長82.0、寬42.5/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藏
外表看似植物,但實為珊瑚(刺胞動物花蟲綱黑珊瑚目)。活體附著於岩礁,體表有許多珊瑚蟲(水螅體)包覆。黑珊瑚此一名稱並非單指一種珊瑚,而是包含各種角珊瑚及日本黑珊瑚(Antipathes japonica)等的總稱。根據華盛頓保育公約,所有黑珊瑚皆屬於保育物種,禁止國際交易行為。海扇或柳珊瑚(刺胞動物門花蟲綱柳珊瑚目)也有黑色的群體,形態與黑珊瑚相似,但是它們的珊瑚體分枝呈平片伸展,與黑珊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