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從經典看閩南語的古雅

從經典看閩南語的古雅觀賞影片 2008-05-21 楊秀芳教授 秘書室
1549


http://speech.ntu.edu.tw/user/vod_film.php?film_series=64&pager_PageID=1&film_sn=746

胡適講座
  • 主題:從經典看閩南語的古雅
  • 講者:楊秀芳教授
  • 主辦單位:秘書室
  • 日期:2008-05-21
  • 片長:102 分鐘
  • 語言:中文
台大的錄音/影 竟然非多境頭 不可思議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雜記Robin的一場演說和賜宴

羅斌 Robin Erik Ruizendaal

雜記Robin的一場演說和賜宴

Dear卡洛玲子,

http://blog.roodo.com/michaelcarolina/archives/5916217.html#comments

大人交辦的,微臣只能說「無能力」。這場盛會的見聞記,要由所有的朋友合作才美。「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網址:http://www.taipeipuppet.com Robin中英文官方介紹**,相當中肯。我們有機會親身與他「接觸」的人,都了解 Robin幾乎快成為台灣友人中一寶。他對於台北(地方、政府……)、台南等地的了解,肯定比我行的。他知道許多「朋友」的妙事,包括李天祿等故事最精彩,我覺得這些應該寫下來。

四日清晨,真敢社講座(2)的「鴻疆石」宴尾聲,胡慧玲突然決下達指令,要我寫些「全錄」。在青田街巷內的歸途,還有些交待。我對「功課」【報告】有點不解,莫非因為我坐在Robin面前,看他喝下四五瓶他家鄉的「著名啤酒 海尼根(他謙說,還是比利時的,更好)」--喝法:先含一口 vodka,再與混合(台灣-荷蘭)啤酒吞下去下:如此,據說可有遊龍滑翔大地之妙……..

這功課,猶如無法達成的任務。一來,因為我暢談過的有廖志峰、阮俊人(polyhedron, nano)、酒友一桌三人。二來羅斌的講座主題:「離開荷蘭從我前半生的東方見聞錄到大稻埕與台北的美食」,我們可以了解,他的「演戲的遺傳因子」(我是問羅斌的姓Robin Erik Ruizendaal)該怎麼發音的人。)、他祖父母在印尼的「受囚、傾家蕩產」等經驗的影響,從小在海牙的家的印尼食品裝飾畫….等的異國情調的浸淫,年輕時代喜愛文藝、日本赤軍、「無政府主義與和平」…..等等思想潮流的的影響,數十年累積的「東遊記」(人事物)。

他是戲劇專科,投影片精彩;也必須要有這些pictures(他經歷的時空的抽樣)的助講,才能知道羅斌的家世和他的「中國情仇記」、邂逅「台灣奇異人風土記」等經驗。

我印象極為深課的是,Robin的中國體會,竟然是90年代初在倫敦癱瘓數月(trauma, disorde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對於大部份人,1989年的天安門「屠殺」,可能只是影像,不過活在其氛圍下的 Robin,可說是「煎熬」---當時台灣電視用 PicassoGuernica比喻,他在廈門看電視很吃味。

他的許多政治和社會的見解,我多「同情」,譬如說對共產黨統治下「鎖國」而沿襲清末的「極端愛國主義」(因日韓等,也成為強國等的刺激…..)的擔憂恐懼;對於台灣多元化等優點;…….

Robin與我談他對於文字翻譯的高標準要求,我心有戚戚。比較有趣的是,他雖然中學就懂得「荷、德、法、英、希臘文、拉丁文」等,不過,最喜愛俄國詩。Anna Akhmatova (1889–1966安娜·阿赫玛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Joseph Brodsky (1940–1996)。可他不懂俄文,只好花功夫選好譯本。

我很羨慕他還想反復讀的書還有三千多本。


**

0505

Dear卡洛玲子,

現在才知道這blog竟然沒 hyperlinked,多可惜。

讀者應知道Robin第一眼見「母舅聯」的反應是台語「悚!」

去年覺得Robin很靦腆;今年他春風得意,講起他的「阿梅」,更是深情款款。我們沒機會到婚禮捉弄他倆的,似應請她來補「報告」其台灣之戀。

Robin的古典語文教育,類似昔日牛津大學等地的「人文教養」:最近看到倫敦新市長Boris Johnson 的報導:「對於強森的表現,他的父親史丹利說,如果他兒子能應付拉丁文與希臘文,自然也有辦法應付任何事情,包括治理一座城市。」

Robin團隊治理的博物館和偶戲團,更是超越城市的。他說,上月的里昂行(該城與台北一樣,由兩河流貫穿),台灣的偶像雖小,卻也能跟有兩百年的對手「交流」 。此blog有許多他們到各地之旅的散記呢,

雖然文字無法表達Robin在其他藝術領域作品之光華,許多朋友應該可以補充這則美麗的奇緣。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台原偶戲團藝術總監
納豆劇團藝術總監

荷 蘭萊登大學漢學博士,從事偶戲研究二十年。在大學期間,因中國戲曲課程的啟發,開始了中國偶戲的研究,之後更以福建與台灣地區的偶戲為主要研究對象。定居 台灣後,不但繼續在台灣偶戲及戲劇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出版文章及赴世界各地研討會發表研究所得,同時也對於台灣其他的文化現象產生極大興趣。先後參與了樹 火紀念紙博物館與台北偶戲博物館的籌備工作;更於2000年,在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及民間力量的支持下建立了大稻埕偶戲館,並結合了台灣傳統偶戲特質與現 代劇場元素,開始了偶戲作品的編導與表演。

五 年內推出的大小展覽多達二十幾檔,監製表演台原作品並帶領團隊遠赴歐洲、中美洲、港澳等地演出與交流,得到極大肯定與歡迎。羅斌堪稱當代亞洲偶戲權威, 盡心鼓吹國際偶戲表演交流,編導作品兼具細緻與前瞻色彩。在台灣的劇本創作及導演的製作演出有《馬克波羅》、《大稻埕的老鼠娶新娘》、《義賊廖添丁》、 《秋夜梧桐雨》、《朝聖之行》等多齣演員與偶同台的原創作品。已出版的著作有《Formosa一座島嶼的故事》(為文建會所指定之優良兒童圖書)、《吟子 的故事》。任荷蘭荷恩博物館《亞太偶戲展》、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台灣與世界偶戲展》、宜蘭童玩節「史艷文」、大稻埕偶戲館「線緣」、「神鬼皮影展」等 多項展覽策展人。

Dr. Robin Ruizendaal earned a Ph.D. In Chinese studies from Leiden University, Holland, and has been doing research on puppet theatre for twenty years, including extensive fieldwork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He is the Director of the Museum and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Taiyuan Puppet Theatre Company. He has written and directed quite a number of plays for both actors and puppets. His play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over 20 countries. He developed the puppet show “Marco Polo”, “Liao Tianding”, “The Wedding of the mice”, “The Matchbox Girl” and “Autumn Rain”. He also wrote and produced large-scale music theatre production “The Pilgrimage” for the Macao Fringe Festival, 2004 and many other original plays for actors and puppets.

He has planned and put together several exhibitions on puppet theatre, including “A World of Puppets”, and he is curator of most exhibitions in the Museum. Dr. Ruizendaal is an authority on Asian Puppet Theatre, and has published widely on the subject, his extensive research on marionette theatre in southern China, “Marionette Theatre in Quanzhou”, will be published with Brill Publishers in the Netherlands i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