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8.19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新書發表會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台灣轉型正義之路的重要參考座標(561次閱覽)
作者:蔡依橙

轉型正義,是什麼?

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轉型正義」開始成為台灣社會常出現的語彙。但問題是,「轉型正義」到底要怎麼做?為誰而做?在前進的過程,會遇到哪些問題?可以怎麼化解?這是我在知識地圖中,一直找不到參考座標的未知領域。

花亦芬老師剛出版的《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補足了這個缺口。

雖然在書名以及章節標題中,花老師嚴格謹守歷史學者在著作上該有的專業,一直「就德國論德國」,但從緒論的少數幾段中,可以深刻感受到,花老師也同時希望,能讓台灣全體公民,更認識德國兩次轉型正義之路,以多面向且有深度的參考座標,讓我們自己,也能「賦予歷史記憶真正有尊嚴的框架」(花老師的緒論標題) 。

「兩次」轉型正義?

為什麼德國,會經歷「兩次」轉型正義?說得好像他們是老手一樣XD這是因為,德國在短短的50年內,連續經歷了納粹大屠殺(二戰),以及東德秘密警察對社會互信的撕裂(冷戰)。

更糟的是,二戰結束沒多久,冷戰馬上開始,政治情勢使得納粹大屠殺的轉型正義還沒完成,就被迫中止,接著東德馬上又遇到秘密警察體制。正如骨折沒好又肺炎,元氣大傷。整個復原之路,走到二戰結束已經超過70年的今天,還在療癒階段。

至於,是什麼「政治情勢」,使得第一次的轉型正義沒完成呢?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領土,是由英美法蘇四國分治,一開始大家都是戰勝國,稱兄道弟,但很快的就發現,英美法三國與蘇聯之間,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相差太多,一定會演變成更高層級的對抗。這時的英美法,需要更強而有力的在地新盟友:西德。於是,轉型正義在工作清單上,順序就被挪到很後面。

白話點說,就是:「西德小老弟啊,你先別處理轉型正義,冷戰要開始了,敵人在對面啊,你家的經濟跟自信,快點起來啊!」


二戰-冷戰架構,離我們不遠。

其實這個問題,在日本也是一樣。為什麼亞洲有非常多國家,一直認為日本從來沒有針對二戰的軍國主義暴行做出足夠的反省與道歉?因為,就在日本開始省思戰爭責任時,亞洲區的冷戰也開始了,美國必須鞏固第一島鍊,日本的經濟與軍事,成為首要之務,畢竟,一個「有自信」的盟友,比「沒自信」的盟友好,日本的戰爭反省,因此被擱置,擱置到連日本人自己,都忘了該怎麼去處理。

台灣,更是這個故事的重要配角之一。

同為第一島鍊的台灣,之所以美國願意扶植蔣政權,大力促成經濟起飛,並提供軍事支援,甚至放任其實施人類史上最長時間的戒嚴,其根本原因也是如此:二戰之後,冷戰來得太快。

這個「二戰-冷戰」格局,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影響我們,方方面面。

面對日本政權、國民政府、二二八白色恐怖,台灣有太多的故事,從來沒被說清楚,也一直被刻意忽視,但悲劇不去梳理,不會被忘記,只會以神出鬼沒的幽靈姿態,出現在台灣的各種社會衝突之中。「轉型正義」,就是我們必須走上的療癒之路。

轉型正義過程中,德國人怎麼面對過去?在設置紀念碑與紀念園區時,採用怎樣的標準,又造成了哪些爭議?轉型正義,是不是愛國教育,或者,轉型正義該是帶著我們,成為以人權與人性尊嚴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在本書中,都有德國用70年寫下的答案。

作為一個台灣人

閱讀過程中,您可以站在台灣人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台灣,我們該怎麼做?」又,在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今天,台灣有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能夠處理屬於我們自己的轉型正義?每個台灣人閱讀時,都將有自己的答案。



我曾受邀到柏林提供心臟電腦斷層教學,並遊歷重要博物館與紀念碑,在本書閱讀過程中,上Google Maps重遊,很有意思。像是新崗哨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原來都是具有爭議的地方,書中清楚的介紹了,其核心爭議為何,言之成理的各派理論,又是怎麼想的。經由閱讀,對於相同景色的認知與思辯,再被推升了一層。誠心推薦給每一個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這是本勢將成為「台灣轉型正義重要參考座標」的好書,花老師的文筆非常流暢,並佐以大量歷史現場圖片,閱讀過程非常享受。花亦芬專欄 🎉 🎉新書發表會,誠摯邀請大家一起來參加🎉 🎉 "Every line we succeed in publishing today - no matter how uncertain the future to which we entrust it - is a victory wrenched from the powers of darkness." ― Walter Benjamin 昨天《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正式上市了。出書,是一件奇妙的事。還記得今年寒假完全沒在過年、全心全意為書稿作最後衝刺的那段時光。現在看著電腦上的文字變成紙本上的鉛字與圖片。謝謝大家讓它有機會成為您書架上的一份子,書中一行一字都有我日以繼夜寫稿時,對台灣寄予的深深祝福。這本書在編輯過程中,除了我個人拍攝的照片外,還跟德國聯邦檔案館、德國歷史圖像文獻館、佛羅倫斯著名的圖片版權公司Scala、以及國外許多家不同的圖片版權機構購買圖片版權。辛苦了編輯旻錦,一家一家去接洽購買事宜。也謝謝先覺出版社,為了做好這本書,全力支持金額相當可觀的國外圖片版權購買費用。有一張圖片,很幸運獲得原拍攝者免費提供。我想在這裡特別跟大家分享這個故事。在這本書第四章<德國反抗運動的歷史記憶>,我特別將最後幾段的篇幅獻給毛奇伯爵--納粹時代唯一一次以發動政變企圖推翻希特勒政權的領導人(這場政變後來被拍成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亞》,由湯姆克魯斯主演)。毛奇伯爵是普魯士名將毛奇將軍的後人,從希特勒掌權那一刻起,便積極投入反抗運動。2010年,他在獄中臨刑前與妻子最後的通信由他的兒子編輯出版成書,這張照片就是他的兒子在出書時展示毛奇伯爵寫給妻子最後一封信時所拍。毛奇伯爵纖秀的字跡裡蘊藏著追求良善的莫大勇氣,透過那張發黃的信紙,彷彿還繼續在散發著無比的力量。我第一次在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看到這張照片時,感動到流淚。當時心裡就暗暗祈禱,希望有一天能有機會把毛奇伯爵的故事介紹給台灣讀者認識;而且啊,而且一定要附上這張令人感動至深的照片。沒想到,當我們跟拍攝這張照片的美國攝影師聯繫時,他竟然二話不說,爽快地無償提供給我這本書使用,讓台灣讀者也有機會分享這張讓人一再低迴細看的照片。8/19日週五晚上七點,誠摯地邀請大家撥冗參加《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新書發表會。這場聚會不僅是關於這本新書,也關於我們如何透過面對過去的歷史,看見現在可以努力的方向。歡迎所有的老朋友、新朋友,大朋友、小朋友,以及尚未曾謀面的好捧由一起來。也非常謝謝楊斯棓醫師在看診忙碌之餘,特別從台中北上參加對談。我們8/19晚上七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