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y_yVEjqLw
近2年前,"我們SU"的好朋友"小讀者 (鄭明萱)"離世,留給我們許多令人懷念的"通信"、"討論"......約在2年半前,我在她的Blog 讀到她引Dickinson的詩.....
今天,姑且引剛過世的名文評家 Geoffrey Hartman 的《 Geoffrey Hartman 讀本》一段來紀念她:
"...Emily Dickinson often begins with death, or a moment near it. Her poems are as laconic as tombstones that speak from the wayside. In the following poem she had come to a way-station called Eternity. The poem 'condenses' at that point:
Our journey had advanced —Our feet were almost comeTo that odd Fork in Being's Road —Eternity — by Term —
Our pace took sudden awe —Our feet — reluctant — led —Before — were Cities — but Between —The Forest of the Dead —
Retreat — was out of Hope —Behind — a Sealed Route —Eternity's White Flag — Before —And God — at every Gate —..."
--The Geoffrey Hartman Reader, Edited by Geoffrey Hartman Daniel T. O'hara, Eding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32
羅斌
漢清講堂
主題:雜談鄭明萱譯作《認識媒體》《青花瓷的故事》;戴明博士、劉振、高禩謹
日期:3月27日(周日),10:00~ 12:00
日期:3月27日(周日),10:00~ 12:00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主辦:漢清講堂
報名參加--梁永安、張華、林公孚夫婦、
節目草稿
參考資料:
雜談鄭明萱譯作《認識媒體》《青花瓷的故事》等等--3月27日(周日)
談 Robert Finlay: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
電話:(02) 2365012主辦:漢清講堂
報名參加--梁永安、張華、林公孚夫婦、
節目草稿
台積電快追上Intel!這才是真正的台灣之光!
今年台股靠台積電一枝獨秀,走路有風!台積電31日漲到163元,已經把市值拉升到4兆2266億台幣,在美國的TSMC ADR也漲到26.46美元,再創歴史新高紀錄,在美國的市值也達1372.25億美元,已是美國重量級企業。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是TSMC市值與INTEL拉得最近的一次。31日,Intel收盤32.61美元,市值1426億美元,雙方差距縮小到54億美元,若台積電再朝外資設定的190元目標價前進,很快TSMC就可以超越Intel,登上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值冠軍寶座。
去年Intel全年營收554億美元,浄利114億美元,若把台積電換成美元,營收是259.5億美元,浄利是94.33億美元,業績仍然是Intel領先,不過,台積電市值追上,意味了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布局,可能勝過Intel!兩強相爭,鹿死誰手?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今年台股靠台積電一枝獨秀,走路有風!台積電31日漲到163元,已經把市值拉升到4兆2266億台幣,在美國的TSMC ADR也漲到26.46美元,再創歴史新高紀錄,在美國的市值也達1372.25億美元,已是美國重量級企業。
最值得一提的是,這是TSMC市值與INTEL拉得最近的一次。31日,Intel收盤32.61美元,市值1426億美元,雙方差距縮小到54億美元,若台積電再朝外資設定的190元目標價前進,很快TSMC就可以超越Intel,登上全球最大半導體市值冠軍寶座。
去年Intel全年營收554億美元,浄利114億美元,若把台積電換成美元,營收是259.5億美元,浄利是94.33億美元,業績仍然是Intel領先,不過,台積電市值追上,意味了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布局,可能勝過Intel!兩強相爭,鹿死誰手?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雜談鄭明萱譯作《認識媒體》《青花瓷的故事》等等--3月27日(周日)
談 Robert Finlay:鄭明萱譯《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
***Blue-and-White 的緣起:張華兄的互動
***Peter Drucker 回憶錄中的McLuhan 及他的看法
p.455
respect for language.
On April 1, 1899, Kraus renounced Judaism, and in the same year he founded his own newspaper, Die Fackel (The Torch), which he continued to direct, publish, and write until his death, and from which he launched his attacks on hypocrisy, psychoanalysis, corruption of theHabsburg empire, nationalism of the pan-German movement, laissez-faire economic policies, and numerous other subjects.
*****
***Peter Drucker 回憶錄中的McLuhan 及他的看法
The Ecological Vision: 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Condition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0765807254
Peter F. Drucker - 2000 - Nature
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Condition Peter F. Drucker ... But then, the Vienna in which I grew up, was also the home of Karl Kraus (1874-1936), arguably the ...p.455
respect for language.
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 1874年4月28日-1936年6月12日)出生於奧匈帝國境內的基欽(Jičín),死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二十世紀早期最著名的奧地利作家之一。他是記者、諷刺作家、詩人、劇作家、格言作家、語言與文化評論家,並且提拔了許多年輕的作家。
Karl Kraus (April 28, 1874 – June 12, 1936) was an Austrian writer and journalist, known as asatirist, essayist, aphorist, playwright and poet. He directed his satire at the press, German culture, and German and Austrian politics. The Austrian author Stefan Zweig once called Kraus "the master of venomous ridicule" (der Meister des giftigen Spotts).[1]
Contents
[hide]On April 1, 1899, Kraus renounced Judaism, and in the same year he founded his own newspaper, Die Fackel (The Torch), which he continued to direct, publish, and write until his death, and from which he launched his attacks on hypocrisy, psychoanalysis, corruption of theHabsburg empire, nationalism of the pan-German movement, laissez-faire economic policies, and numerous other subject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l_Kraus_(writer)
*****
John Wheeler 和在普林斯頓指導的46位博士
John Wheeler’s mentorship: An enduring legacyTerry M. Christensen
We all know that the real reason universities have students is in order to educate the professors.” —John Archibald Wheeler, 1976
劉振 (Liu Cheng ) 先生
高禩瑾先生
上月,我們請鍾清章老師談他與 W. Edwards Deming和 K. Ishikawa (石川 )等大師的交遊。本月,補充說明劉振、高禩謹與戴明博士來台的關係。
這一篇受限於談IE系的情事以及短篇的要求 我可以做:
網路版的超連結/ 擴充它.....
左宗棠寫「情可不言喻,文期後世知。」
2013.10.5
學長真謝謝您這麼短的時間就寫了這麼感人的回顧文章是否全部刊登或節錄我會請教編輯但全文放在工工系網站系友報導及電子報上一定沒問題我看了後非常感動您對大學生活很投入也很精采對工工系用情很深也很高興了解你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活堯勳敬上
2013.10.4 昨天寫的. 不很滿意. 待改---原要求千字
回眸東海IE 歲月:師‧友‧課程(三稿)
感謝洪堯勳主任的邀稿,希望我談談『東海工工的回憶』。我認為這是本系50周年慶刊物的交稿末班車了,真是機不可失,因為接下的五十年,真不知道由誰來寫百年史。我要回憶的70年代的IE系,情境上早已煙消人散。同學都快退休了,老師們在世的,只剩下少數,課程多經大翻修……。然而,也許人情依舊,畢業生所面對的職場,更加富挑戰性。我寫這篇,是要向那段青春招手,想喚回自信與從容。
在1975級,工工系第9屆,畢業生約40名 (1971年入校時20名,後來進出約20多名) 。他們每個人的經歷和故事,都是獨特的。我們的生命故事的最大交集,就是四年的同學過程。當時東海頂多千來人;同學家中有電話的約半數 (根據1975級畢業紀念冊) ;工學院每學期注冊費和住宿費約4900元;台中—東海之間的台汽一趟4元(直達車5元)……
1987年,我曾到建築研究所兼過課(環境設計合成法);1989和1990兩年,回化工系兼課(管理學),這些,算是對工學院「真、善、美」三系的回饋----「真(化工)、善(工工) 、美(建築) 」的說法,是1971年9月「新生訓練」 (Orientation)時,我系郭東耀老師的創見。我認識的系友的屆數,約從第一屆到第廿屆,1989-95年,我在台灣杜邦公司連接器事業部當『品管部--工程部--開發部—業務部—大中華市場開發』(我列出四五部門,可用來說明IE人的事業彈性頗大) 主管時,聘請江玉國 (Y. K. Chiang 1983級)和蘇冠洲 (Vincent Su1988級)來共事。
再談我為什麼會報考母系呢? 原來在1971年春天,本系1970級的吳學長到臺中一中來,向我們介紹、招手,他頗能說服我們:讀IE的出路廣、前程遠大。我們班上徐海偉 (美國德州,與本系斐陶斐學會的海狄結婚) ,是中一中合唱團的成員,他更有理由來東海,因為我校的聖樂團全台馳名。我們畢業後,全班完全就業。
藍東顯兄在1977年年底,寫信向我報告諸位同學的月薪,最高者是我1978-79年任職中央標準局時的2倍。80年代初,同學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台北的學校;宜蘭來的李賢明 (逢甲大學)與我參加1972年救國團的「創意營」(中正理工) ,李兄回校創『創意社』。我任職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的部門經理,請李老師的學生來實習,採用他們的「豐田生產系統」課的作業,編入《生產管理;策略與實務》。
我在電子所服務時(1981-1985) ,有幸受提拔為最年輕的經理,那時候半導體事業部的IE課,由柳文彬學長主持,他去澳洲學資訊工程的課程,回來就可以編出兩本系統分析的書;此部門的詹前疆學弟,留美之後就失聯。1998年出版的戴明博士的《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 ,譯者群大半是東海IE的同學(蔡士魁和甘永貴)和學弟林有望。
同學顧問博士任職Acer的台灣和歐洲主管時,在產品開發等方面曾幫助過我。他還安慰我們這些沒去美國留學或讀博士的,他說,機遇很重要。蔡士魁同學在我創立戴明顧問公司時,幫助頗大,各位可以在「華人戴明學院」的網站上,讀到他寫的《合作學習》以及精要的會議紀錄。說到會議,我的東海訓練,讓我可以在1979年飛利埔開會之後,馬上發出英文版的會議紀錄。後來我在台灣杜邦公司,更學會了領導課程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的Meeting Technology。我認為它們是很重要的管理實務技能。
我們從大學起,就有機會觀摩和學習上述各項組織與領導技能,應該自覺的去學習與發揮。換句話說,我認為戴明博士的『轉型的淵博知識系統』,乃是學弟妹應該學習的,所以我在2008年請時任光寶集團副會長總的Bill Schenbach 先生回校演講,請參考《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一書。從那時起,同學蔡禎騰(副校長) 一直給我們幫忙。今年,我們幾位同學籌設『紀念楊安華同學僑生獎學金』,更要謝謝他。
東海的歲月中,最受益的卻是一些兼課老師。院長高禩瑾先生是產業界的前輩,所以本校工學院落成典禮時,李國鼎先生都來致詞。高院長的部屬和中國生產力中心同仁,對於當時的IE系的師資的質與量都貢獻頗大,他們或來校主持演講,或來系兼課,有的與我們成為忘年交。高院長為我們開『工業管理學』,引導我們認識Herbert A Simo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決策論,讓我在1997-2001年間可以與Simon通信和討論,並翻譯他的的《管理行為》等著作;高先生也引導我們讀《哈佛企管評論》(HBR)的文章和個案,而在90年代,我也曾訂閱HBR數年。高老師創設的『台灣工業問題系列演講』為友校所學習,他的最大貢獻是成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972),探討環境問題….. 我還記得他約在1973接國科會一研究案子,探討台灣對工業工程人才需求之預測……
影響我的產業服務志向最深的,是趙耀東先生的演說『中鋼公司創業時,竭力為政府節省大筆錢的許多案子』(1972年,宗教活動中心) 。吳玉印老師1973年到校開『實驗設計』,我與1973年級的幾位學長選修;吳老師後來移民美國,成為『田口方法』的大師,我80年代初去美國找過他,後來他回台講學還聚會幾次。劉振老師的『統計品管』課,讓我重修一次 (大學中唯一被當的一科);我1986年任職Motorola的AIEG事業部品管經理時,請他到內壢廠教工程人員SPC…….90年代初,我在杜邦公司上班,到總公司出差時,常會請他喝啤酒。教『工作研究』的鍾清章老師,後來也有密切的交往。
以上諸先生,我在《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和BLOGS,都為他們立過傳。1972年大二時,1968級的張正雄學長開一門課,要求我們讀《經濟日報》,以及許多商業讀物,譬如說,台灣開始介紹日本興起的MOS 漢堡----「MOS」意思是Mountain(山)、Ocean(海)、Sun(太陽),台灣有其創業過程的譯本。我從此養成廣泛閱讀經濟與管理的書籍的習慣。那時張學長在陳勝年老師創設的「環球市場開發公司」上班。 (2013.12.6 同學會:美國的 海偉Hai-Wei兄說他多年前在美國某機場見過張老師,當時他取得博士學位,在美國某校教書......) 我們讀過一本很重要的『波逐六十年』:
1974年,我選修陳勝年主任 (那時他是企管系主任)的行銷學。2010年,我回東海的EMBA班開場演講來紀念陳老師。參考《系統與變異》以及相關網頁。
我認為梁實秋先生那一代的「清華學校」之同學網路,是相當重要的,譬如說他也寫過介紹胡光麃先生的企業發展回憶錄『波逐六十年』,這是我們工業工程系大二推荐的書目之一(其他還有什麼『猶太賺錢法』等等….)
1974年,我選修陳勝年主任 (那時他是企管系主任)的行銷學。2010年,我回東海的EMBA班開場演講來紀念陳老師。參考《系統與變異》以及相關網頁。
我大學時竟然修了近170學分,還有些印象深刻的。譬如說,大一與化工系合上幾門課,教微積分的吳英格老師,真是大家共同的惡夢---今年,我問同學藍東顯,他說吳大刀是最難忘的。
大一的『工程圖學』老師的名字我忘了,不過要感謝他。1987年我到日本AMP公司(世界第一的連接器廠) 受訓三個月,工程部要求我複習圖學,並學習新的世界標準,因為它是精密機械產業的基礎之一。
東海在70年代沒有迷你級電腦,不過物理系的孫景富先生教會我們『工程程式語言Fortran讓我在寫碩士論文時可以寫模擬程式;孫老師還是位妙人,在品味上影響我們。校牧劉富理大二教我們『應用力學』和『材料力學』課,其實他大一起就經常為我們禱告…….,最令人驚喜的是移民美國後,開創一所基督教學院並能廣傳教義。
大四時修了一門『英文作文』之後,才比較了解文章的世界,而老師是剛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會計老師的一題作業,讓我們忙翻了,學學各帳目的來龍去脈。李長貴老師的『工業心理學』很受用,其他諸如『單元操作』『專利與標準』等都有點意思。我到數學系去選修三門基礎科目,這讓英國的老師認為我可以當個統計學專業人…….
大一的『工程圖學』老師的名字我忘了,不過要感謝他。1987年我到日本AMP公司(世界第一的連接器廠) 受訓三個月,工程部要求我複習圖學,並學習新的世界標準,因為它是精密機械產業的基礎之一。
(我後來從學弟畢業紀念冊的師長相片知道老師的大名為:陳春錦
另外他有一學生這樣懷念他:
2014.2.12, 讀連照美《新石器時代台灣南端的玉器......》,刊於《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 (第64期):發現此行業表現玉珠等物,採用所謂"六面影像法":頂面、底面、正面、右側面、背面、左側面。(頁166的兩圖版)。這方式固然比工程圖學不經濟,不過這不是研究的重要考量。彭明輝:『我修過陳春錦教授的冷凍空調,冷凍學先教食物保鮮,從如何挑魚,魚、蔬如何保鮮談起,然後再跟你談冷凍的各種理論與實務;空調也一樣,先教何謂「舒適」,再談空調。不是照書念喔!他真的知道學問和真實世界間的緊密關連。這才叫「教授」。』----網評/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hc:這是一篇多偏見/胡說八道的文章---我引過陳老師部分 他是好老師 不是大師.....)
東海在70年代沒有迷你級電腦,不過物理系的孫景富先生教會我們『工程程式語言Fortran讓我在寫碩士論文時可以寫模擬程式;孫老師還是位妙人,在品味上影響我們。校牧劉富理大二教我們『應用力學』和『材料力學』課,其實他大一起就經常為我們禱告…….,最令人驚喜的是移民美國後,開創一所基督教學院並能廣傳教義。
大四時修了一門『英文作文』之後,才比較了解文章的世界,而老師是剛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會計老師的一題作業,讓我們忙翻了,學學各帳目的來龍去脈。李長貴老師的『工業心理學』很受用,其他諸如『單元操作』『專利與標準』等都有點意思。我到數學系去選修三門基礎科目,這讓英國的老師認為我可以當個統計學專業人…….
一個人的學習之旅,可以是多面向的。譬如說大一時的美國籍圖書館館長,多次向我們示範如何在『佈置』上,精益求精。來東海講『西方建築史』的老師,啟迪我們直線與曲線建築的文化因素。『世界主要宗教』讓我們視野寬闊…….我大一時就有一群校內讀書會的朋友,經常到『校長公館』的草坪談論。有的演講比較印象深,諸如周德偉先生1974年的《如何以美利利天下》,後來才知道他是台北紫藤廬的主人……。
2010.12.20
歲末懷念
朋友吳國精先生在下午五點多傳一檔案: 此文不讀,後悔終生。其中一頁:
一位煉工告訴我,鑄鋼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焠火」,把滾燙的火錠放到寒水裏急迫驟降溫。人生的許多輝煌,不在於狂熱地宣洩,而在於冷靜的凝結。
當然,我很少為這些「勵志」論述所影響或改變。
童年時,即可在鄰近的打鐵店的鼓風爐旁看到這種「焠火」表演…….
這類「焠火」或「退火」或「回火」,我在大學時,曾由郭文東老師選的「製造程序」等課本的「金相學」得知。
我畢業近40年,覺得昔日師資短缺時,由郭文東老師擔任十項全能,印象中教過我門如何使用計算尺、熱力學、統計學 (大二) 、製造程序……畢業後,他在創系四十周年的刊物上跟大家講工學院的圍牆為什麼作一半……
換句話說,我認為郭老師是系上的功臣,讓我們當年能修過許多原機械系的主課。
不知道什麼道理,大家喜歡主任郭東耀,而冷處理郭文東老師,這實在是偏心 (我從”創系50周年的紀念刊物”中的文章感受到這,包括我自己寫的那篇----有趣的是,現在系上女助理當道、她選上我寫的那篇,大力輔導或刪改,為我加上末段,大意說我回憶起來,讀東海工工是”三生有幸” ,從沒後悔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