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我與謝老師到德國與偉強會合,遊玩一周,令我印象深刻。1991年我初次到北京,注意到約有1千個德國人在該城,又有燕沙中心,我也去市內的西門子等公司拜訪......總之,我一向關心這兩大國。現在有貝塔斯曼基金會的《中國2030》研究項目之摘要報告之漢譯,那是很值得研讀並討論的。
"德國之聲"翻譯貝塔斯曼基金會The Bertelsmann Foundation的“中國2030研究”,採場景研究法(Scenario planning),這在台灣的另一翻譯為"情境分析法",有專書的漢譯---這是90年代中興起的"學習型組織"之一大手法:當然,我也讀過日本採用此方法來論述日中關係,不過,這次"德國
之聲"翻譯更為完整點,所以值得重視。
之聲"翻譯更為完整點,所以值得重視。
Scenario planning, also called scenario thinking or scenario analysis, is a strategic planning method that some organizations use to make flexible long-term plans. It is in large part an adapt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classic methods used by military intelligence.
我們可以從下述的專訪了解此報告的目的和方法等。
專訪:成功而開放的中國對德國更為有利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中國2030》研究項目對14年後中國可能出現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推導,該項目負責人巴爾馳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強調,該研究並非嘗試預言未來,而是通過對可能出現的不同場景進行分析,來幫助德國經濟界和政界在對華合作領域進行相應的戰略規劃。
貝塔斯曼基金會"德國與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巴爾馳
德國之聲:場景研究方法源自經濟生產領域,為什麼想到把這一研究模式應用到政治領域?
巴爾馳:中國未來如何發展,對德國以及歐洲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這個問題既涉及到政治層面,也涉及到經濟層面。我們給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如何才能對中國的發展前景做出具有一定可信度的預測,如何才能做出相應的規劃。當然,誰也沒有魔力水晶球,誰也不能預知未來,儘管如此我們也必須要為未來做一定的規劃。在製定計劃的時候,必然要建立在對未來的某種設想基礎之上。未來研究的經驗告訴我們,花費過多的時間去對將來可能出現的某種場景進行過分精確的推算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相比之下,對可能出現的不同發展場景進行分析,探討每種可能的前景會給德國和歐洲帶來怎樣的影響,而我們又應該相應地採取哪些行動,這才是更有意義的。
德國之聲:但是有些人可能會說,在經濟領域,將可能影響生產過程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然後得出可能的經濟產出,這也許還比較可信;但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局勢可要比一家企業的經濟運作要復雜多了。如何保證用這種研究模式得出的中國發展前景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呢?
巴爾馳:這正是我們也向自己提出的問題。尤其是對於在過去幾十年裡不斷迅猛發展的中國,我們看到過去曾經出現過的很多預言最終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也強調,我們不是要預言未來,而是對各種可能的前景進行分析。當然在進行規劃的時候,不管是企業主,還是政治家,或者是大學校長,都必須要綜合考慮政治和經濟因素。所以我們的場景研究不是要告訴大家,未來究竟會怎樣,而是要讓大家先審視一下各種可能性,這樣就可以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戰略進行更為嚴謹、更具系統性的考慮,可以說它是一個戰略制定工具。
德國之聲:《中國2030 》研究報告裡展示了中國未來可能出現的六種場景:從維持現狀、中國夢、築起"長城",到新加坡模式、實現民主,再到徹底陷入混亂。這六種場景是按照成為現實的可能性由高到低來排序的嗎?
巴爾馳:不,這與可能性的高低沒有關係。我們也沒有對這六種場景進行先後排序,而是把它們按照從內到外的三個層次來劃分成三個組。最靠近內核的就是"維持現狀",也就是說我們預計,中國到2030年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的運作方式與目前的現狀十分接近。
接下來第二個層次有兩種可能出現的場景,"中國夢"和"長城",它們分別是我們對目前中國存在的不同發展趨勢繼續延伸推導之後得出的結果。也就是說,中國到2030年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基於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的一些發展趨勢。
最外層的是三種相對不太可能出現的場景,"新加坡模式"、"民主"和"混亂"。這些場景如果要成為現實,必須要有一些比較戲劇性的事件發生。也就是說,僅僅延續現有的發展趨勢是不夠的,還需要所謂的"破壞性變革"發生,才會使得發展的路線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德國之聲:這項《中國2030》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為德國經濟界和政治界人士在未來規劃方面提供幫助。從研究報告中我們也看到,不同的場景下,德國會面臨不同的優勢和劣勢。哪種場景對於德國來說總體上講是最為有利的呢?
巴爾馳: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從場景研究中我們發現,每種場景對於德國來說都有可能是優勢和劣勢並存,不同的行為主體都有可能獲利或者是受損。中國的發展是複雜的,德國也很複雜,整個世界更是錯綜複雜,每個發展趨勢之下都會出現贏家和輸家。儘管如此還是存在一條明顯的脈絡,那就是對於德國來說,一個成功的中國會比一個自我孤立或者是內部問題重重的中國有利得多。德國在過去已經從中國的開放與發展中獲益匪淺,而在那些中國繼續對世界開放、社會和經濟相對健康平穩發展的未來場景下,尤其是"中國夢"或者"新加坡模式",德國不管在經濟層面還是政治層面都會有更好的機會與中國合作。
德國之聲:在研究過程中,團隊有沒有和中方進行過交流和互動呢?
巴爾馳:一方面,這項研究的確是從德國視角來進行的。我們的研究團隊由100多名研究人員組成,雖然他們大多數都是德國人,但很多都是有過多年在中國工作生活經驗的"中國通"。也有一些中國人參與了我們的研究,除此之外我們還與不同的中方代表進行了交流,其中包括經濟代表團成員、外交人士以及其他的社會人士。我們向他們展示了我們的科研成果,令他們十分感興趣。但總體上講這項研究還是以德國視角來觀察中國的發展,如果反過來要以中國視角來進行研究,那麼研究的重點將會有很大不同。
德國之聲:既然這項研究的主要服務對像是德國方面,那麼從研究報告公佈以來,德國經濟界和政治界對此作出的反饋如何?
巴爾馳:反響很好,這令我們感到十分欣慰。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很多人並不是僅僅通讀一遍報告,然後引用其中一些論點,而是真正把它用到了實際工作中去。舉個例子,有些企業專門為此召集了董事會全體成員,邀請了重要合作夥伴代表,來坐到一起進行討論,如何根據不同場景來更好地進行公司未來業務的規劃。我們也參加了這些企業組織的討論會。這正是我們的主旨所在,因為這份研究報告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果,而是一個戰略規劃工具,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不同的規劃定位。此外我們還製作了一個網上互動工具,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來進行選擇,得出一個相應的場景推導結果,最後還能把自己的觀點和專家分析進行比較。這一互動工具也得到了踴躍的參與。
德國之聲:目前中國方面對此項研究有沒有作出反應?
巴爾馳:我們有意識地向一些中方人士展示了我們的研究報告,他們大多數覺得這項研究很有意思,尤其是能夠知道德國人是怎麼看待中國的。我想中國人通過這項研究可能不會增長太多關於自己國家的了解,但是他們能夠從中看到,德國對中國的發展進行了哪些思考,而中國對於德國的戰略規劃來說具有怎樣的意義。
伯恩哈德·巴爾馳(Bernhard Bartsch ),貝塔斯曼基金會"德國與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
"德國之聲:既然這項研究的主要服務對像是德國方面,那麼從研究報告公佈以來,德國經濟界和政治界對此作出的反饋如何?
巴爾馳*:反響很好,這令我們感到十分欣慰。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很多人並不是僅僅通讀一遍報告,然後引用其中一些論點,而是真正把它用到了實際工作中去。舉個例子,有些企業專門為此召集了董事會全體成員,邀請了重要合作夥伴代表,來坐到一起進行討論,如何根據不同場景來更好地進行公司未來業務的規劃。我們也參加了這些企業組織的討論會。這正是我們的主旨所在,因為這份研究報告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結果,而是一個戰略規劃工具,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不同的規劃定位。此外我們還製作了一個網上互動工具,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來進行選擇,得出一個相應的場景推導結果,最後還能把自己的觀點和專家分析進行比較。這一互動工具也得到了踴躍的參與。"
*伯恩哈德·巴爾馳(Bernhard Bartsch ),貝塔斯曼基金會"德國與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貝塔斯曼基金會的《中國2030》研究項目對14年後中國可能出現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推導,該項目負責人巴爾馳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強調,該研究並非嘗試預言未來,而是通過對可能出現的不同場景進行分析,來幫助德國經濟界和政界在對華合作領域進行相應的戰略規劃。"
专访:成功而开放的中国对德国更为有利 | 研究报告:中国2030 | DW.COM | 23.10.2016
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中国2030》研究项目对14年后中国可能出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推导,该项目负责人巴尔驰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强调,该研究并非尝试预言未来,而是通过对可能出现的不同场景进行分析,来帮助德国经济界和政界在对华合作领域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
DW.COM|由 DEUTSCHE WELLE (WWW.DW.COM) 上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