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紀念 Andrew S. Grove 葛洛夫( 1936 – 2016)《 安迪•葛魯夫傳》(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By Richard S. Tedlow, 2006)

紀念 Andrew S. Grove ( 1936 – 2016)



本周三,驚聞 Andrew S. Grove 先生周一21日過世:決定27日簡短做一紀念他的影片。
我沒見過他,與他談過話,而只是Grove先生的事業、產業和他的書和人生的讀者、觀察者。換句話說,連Peter Drucker說的"旁觀者"都談不上。
網路上有不少他的訃聞和相關資料,為何我還想談談這位傳奇人物呢?
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事業、經營哲學、做人處事、所出版的書、錄影等,都與我們這一代的相關。
當然, Grove先生自信經歷了精彩的一生,更不在乎身後人們怎樣談他。
不過,請各位記住,有人說過,"他傳"即"自傳"。我希望這個"自",不只是我個人 (多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還代表某些人、某些讀者,台灣產業界的某些領域的發展。

 Grove先生是"美國夢"的落實者,他是一位感恩的科學家-管理者。如果您讀過Bill Scherkebach的《戴明修練 II》,用該書的說法是兼顧-融合"物理--邏輯-感情"三層面。

《 安迪葛魯夫傳》(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By Richard S. Tedlow, 2006)末章, 如文學般比喻很有意思:
 Andrew S. Grove 如 美國建國先賢富蘭克林; 如鋼鐵大卡內基;如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角......

從安迪·格魯夫的一生,我們可以獲取些什麼 ?答案有許多,如果一一道來,反而會削減這個問題的深刻含義。這些答案就隱藏在本書中。他的一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商業案例。在格魯夫的性格中,有一點的確與眾不同,那就是對生活的激情。他對生命的挑戰有著不可磨滅的熱情。常言道,選擇你所熱愛的生活,並熱愛你所選擇的生活。這句話用來描述格魯夫再合適不過。 這是一本關於安迪·格魯夫的書。然而,在總結他的一生時,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英代爾和矽谷。英代爾究竟是什麼?它是矽谷的支柱之一,是它為硬體產業制定了規矩和標準。它雖是一個跨國公司,卻清晰地刻著美國的烙印。英代爾曾經 "第二次誕生"。它最初的主業是記憶體業務,後來才成為微處理器的生產王國。從這個意義而言,它曾誕生過兩次。在今天,英代爾所面臨的問題是:還會有第三次誕生嗎?那麼,矽谷又是什麼?它雖然是一個地理方位,但也是一種概念。那裏充斥著最強烈的賺錢欲望,而且,誰也不可否認,這種強烈的欲望將會" 給世界留下深深的印記"

****

倫敦漸成歐洲矽谷新創產業蓬勃發展
以往一般人談到科技產業,必定不會遺漏掉美國加州的矽谷,

【要跟摩爾定律說掰掰了嗎?】一直以來,英特爾依循摩爾定律(Moore’s Law)晶片上電晶體數量每 18 個月增加一倍,性能也隨之提升一倍的速度發展,並衍伸出「Tick-Tock 」鐘擺策略做為產品推出的圭臬。
不過在英特爾近期發表的年度報告中,正式宣告 「Tick-Tock 」的終結,未來產品將以「Process 製程、Architechture 架構、Optimizaion 最佳化」,做為新的產品開發策略

They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real fathers of Silicon Valley. The famous poster entitled Silicon Valley Genealogy is certainly a convincing illustration of it as well as their Post-Fairchild activities.
The next image is extracted from the one above (left, mid-height level, corresponding to 1957).

英代爾究竟是什麼?它是矽谷的支柱之一,是它為硬體產業制定了規矩和標準。它雖是一個跨國公司,卻清晰地刻著美國的烙印。英代爾曾經第二次誕生。它最初的主業是記憶體業務,後來才成為微處理器的生產王國。從這個意義而言,它曾誕生過兩次。在今天,英代爾所面臨的問題是:還會有第三次誕生嗎?那麼,矽谷又是什麼?它雖然是一個地理方位,但也是一種概念。那裏充斥著最強烈的賺錢欲望,而且,誰也不可否認,這種強烈的欲望將會給世界留下深深的印記

A Timeline of Silicon Valley

An appendix to the book "A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


Oct 1957: Several engineers (including Robert Noyce and Gordon Moore) quit the Shockley Transistor laboratories and form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in Mountain View, using funding from 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1959: Jean Hoerni at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invents the planar process that enables great precision in silicon components, and Robert Noyce at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designs a planar integrated circuit 
1957: Rockefeller Brothers invests in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the first venture-funded startup of the Bay Area 



1966: John McCarthy opens the 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SAIL) 
Jul 1968: Philip Noyce, Gordon Moore and Andy Grove found Intel ("Integrated Electronics") to build memory chips 


1969: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s founded by Jerry Sanders and other engineers from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1970: Intel introduces the first commercially successful 1K DRAM chip 

1971: Ted Hoff and Federico Faggin at Intel build the first universal micro-processor, a programmable set of integrated circuits, i.e. a computer on a chip 

1971: Intel unveils the firs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microprocessor, the 4004 
1972: Intel introduces the 8008 microprocessor, whose eight-bit word allowed to represent 256 characters, including all ten digits, both uppercase and lowercase letters and punctuation marks 

1973: Intel introduces a CPU named 8088 

1975: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troduces a reverse-engineered clone of the Intel 8080 microprocessor 
(1975: Ed Roberts in New Mexico introduces the Altair 8800 based on an Intel microprocessor and sold as a mail-order kit) 



該公司1991年的年報說:
『這是歷史性的時刻:有史以來第一次,穩定的32位元微處理器架構,橫跨運算選項的整個範疇。對系統製造商和他們的顧客來說,這件事的意義是,相容性、可升級性、連結性無疑將貫穿他們的整個產品線。英特爾386和英特爾486架構可以保護製造商和個人電腦使用者的投資,迎向未來。』


*****
他投入最多心力的Intel 公司,是1980年代~1990年代美國及世界電子業最重要的公司之一。
我們台灣還是所謂 Wintel  (即Window 作業系統+ Intel (Inside)集團供應鏈的要角。

我加入工研院的電子所ERSO (ITRI)是1981年初,1985年中,我辭職加入台灣的Motorola公司。
Intel 公司可能從80年代初就決定不在台灣設生產據點。我聽過ERSO所長胡定華先生嘆息過。
約1983~84年, Grove先生用 VLII來說明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是"超大金額的整合型投資",那時候,ERSO和聯華電子還很小,TSMC更是幾年後才成立的。


 Grove先生在2002年從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卸任。擔任最高顧問。









從Google等公司崛起時,表示真正的網路產業要起飛了,Wintel 的勢力也日益受到威脅。

2015年9月9日的 紐約時報:Intel to End Sponsorship of Science Talent Search







對於資訊 -半導體業的人,Andy Grove:是重要的業界人物。他在80 年代出版過 High Output Management  (1983) One-on-One With Andy Grove: How to Manage Your Boss, Yourself, and your Coworkers (1987)

在台灣,每一本都有數個譯本,前者連志文出版社都參與 (無版權),後者一開始 Acer 集團在1987或1988就取得版權並翻譯出版《人人都是管理者》、2008年起由遠流重新翻譯出版:《給你的葛洛夫一對一指導》(One-on-One With Andy Grove)。這本書的導言已說了《葛洛夫自傳--橫度生命湖 》(Swimming Across: A Memoir,2001) 的兩則最重要的故事:從寫作轉向科學、位系主任工讀賺生活費。


【談 TI、MOTOROLA、INTEL 的管理文化】
Intel is a portmanteau of the words integrated and electronics. The fact that "intel" is the term for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also made the name appropriate。 1968年年7月成立。

Andy, of course, had already shown his interest in academia much earlier by writing a widely used textbook o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that subject at Berkeley. 




Intel Corporation was founded on July 18, 1968 by semiconductor pioneers Robert Noyce and Gordon Moore and wid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ecutive leadership and vision of Andrew Grove, Intel combines advanced chip design capability with a leading-edge manufacturing capability. (這兩單位Grove一開始就當主管,採取家教方式向不下學習。)

所有員工都無辦公室---會議室特多。
Intel 員工數:18000 (1987)、96000 (2006)" 106,700 (201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
60年代TI主管的霸氣
Open Forum 是Motorola 和 Intel 都有的,不過,思考為什麼 Intel 或來更成功?
策略:




接下來的兩本書,包括《十倍速時代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1996)和匈牙利成長回憶錄《葛洛夫自傳--橫度生命湖 》(Swimming Across: A Memoir 2001),台灣也都有出版:

(10 倍速時代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提到 W. Edwards Deming 一處,「恐懼可以成為自滿的剋星。因自滿而受到傷害的,通常正是那些最成功的人。」 p.151) ( 尋智書摘第1 )




唐杜甫《哭李尚書》:”詩家秀句傳。” 真正的創作者是我輩嗎?

1988年起,Andy Grove 開始到史坦佛大學商學院寫個案、教書,總共25年。
參考Remembering Andy Grove, the Teacher By Robert A. Burgelman
MARCH 23, 2016  https://hbr.org/2016/03/remembering-andy-grove-the-teacher
請參考後兩本與友人合作的策略學:

Books written by Andrew Grove[edit]

  • A. S. Grove (1967). Physics and Technolog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ley. ISBN 0-471-32998-3.
  • A. S. Grove (1995). High Output Management. Random House. ISBN 0-679-76288-4.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3)
  • A. S. Grove (1987). One on One With Andy Grove. Penguin Putnam. ISBN 0-14-010935-8.
  • A. S. Grove (1996).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Doubleday. ISBN 0-385-48258-2.
  • A. S. Grove (2001). Swimming Across: A MemoirISBN 0-446-67970-4.
  • Robert Burgelman and A. S. Grove (2001). Strategy Is Destiny: How Strategy-Making Shapes a Company's FutureISBN 0-684-85554-2.
  • Robert A. Burgelman, Andrew S. Grove and Philip E. Meza (2005). Strategic Dynamics: Concepts and Cases. McGraw-Hill/Irwin.ISBN 0-07-312265-3.








...He cut me short, snapping, "Don't be silly, Andris."

比較此書英文本與天下本的封面
http://www.amazon.com/Swimming-Across-Andrew-S-Grove/dp/0446529923



 A. S. Grove (2001). . ISBN 0-446-67970-4.


 葛洛夫自傳--橫度生命湖  台北:天下  2001 前20年的青春自傳




《 安迪 葛洛夫傳》(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By Richard S. Tedlow, 2006)
2006年有一本授權的傳記: 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by Richard Tedlow, Porfolio, 2006(作者 Richard Tedlow is the Class of 1949 Professor of Business ) Administration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哈佛大學的電子刊物 Working Knowledge 有訪問稿】。隔年,2007年,台灣和中國很快就有翻譯本 。


中國本:
我買到書之後,在網路上讀到「前言」與「致謝」--因為知道作者說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院長的故事(作者太太的故事則是第一次讀到),所以有些感慨。

作者同情的理解:


我是一個歷史研究者,畢生都在致力於研究事實的"真相"。我竭盡所能地向大家描繪這位企業界人物的非凡一生,力圖做到客觀、真實。哪怕只是部分地做到了這一 點,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我所講述的都是我親眼所見。然而,為達到全面真實的目的,讀者們需謹記這一點:安迪·格魯夫是一個有著巨大吸引力的人。我因為此書 的緣故,幾乎全身心滲透進他的生活,從而也不由得生出對他的敬佩之意和喜愛之情。因此,如果要想完全不摻雜任何一絲感情地還原格魯夫的真實生活,幾乎是不 可能的一件事,至少對於我是如此。


兩岸翻譯問題重重;台北版本書名《活著就是贏家: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傳》莊安祺、羅耀宗譯,台北:知識流出版社,2007;中國版《 安迪 葛洛夫傳》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版章節一原書,而台灣版竟然將前幾章當成附錄,如下。



目錄

推薦序 成功來自對專業的熱情  湯明哲
序  言 即將展開的旅程
前  言 揭開葛洛夫的成功奧秘
第一篇  開創新興事業
第一章、葛洛夫在美國第一份工作
第二章、酒醉的老鼠──三十歲葛洛夫專注事業
第三章、擔心另一個潛在對手
第四章、葛洛夫的管理哲學

第五章、突破業績的兩大障礙
第六章、家庭與事業──50歲的葛洛夫如何選擇
第二篇  企業如何從死裡逃生
第七章、死亡的蔭谷──企業如何斷尾求生
第八章、個人電腦時代的贏家
第九章、英特爾的致勝策略
第十章、內建英特爾
第十一章、我們差點毀了這家公司
第十二章、種植灌木叢──適者生存
第三篇  商業的競合遊戲
第十三章、霸業風雲──股票市值增加四○%以上
第十四章、比爾蓋茲和葛洛夫的交手
第十五章、Wintel把兩隻豪豬送作堆──合作或衝突
第十六章、Pentium上市──英特爾和網路的交會
第十七章、天有不測風雲
第十八章、達爾文裝置
第四篇  成功的關鍵策略
十九章、最近你偏執於什麼事情?
第二十章、下定決心的一年
第二十一章、凍結在矽晶片
第二十二章、前執行長葛洛夫──運用頭腦征服疾病
第二十三章、我認為那個實驗已經開始
第二十四章、葛洛夫和董事會
第二十五章、泡沫脹破
第二十六章、英特爾之外──給他第一根梯子-
第二十七章、永不放棄的人生──依舊在生命湖中泅泳
附錄一、 私人經驗
附錄二、童年歲月
附錄三、逃離家鄉




一些問題
「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傳」錯誤:他是英特爾公司 第三號,創辦人是前兩號人物:

「作者:葛洛夫/口述」說法錯誤。根據作者理查.泰德羅, Richard S.Tedlow說法,葛洛夫根本不知道內容,只有在成稿之後才讀到它。(根據Richard S.Tedlow 接受哈佛商學Working Knowledge’訪談)

『第十章 內建英特爾』有些問題:


「三八六/四八六微處理器系列產品供不應求」,的確,英特爾已經贏得業界標準之戰。它的微處理器架構現在是電腦價值堆(value stack)中,其他公司經營業務依賴的平台,在這個行業要求的是「可相容、可升級、可連結」的能力,英特爾全辦到了,這是很不容易的。
VALUE STACK 值堆棧積存貨物的倉庫。如:年關將近,堆棧裡堆放著一年來的收成。
漏譯

1990年的英特爾已經到達登峰造極之境,業內、相關行業、華爾街上,人人都知道有英特爾這家公司,但是在其他地方不見得如此。英特爾是一家企業對企業的行銷商,不是消費性產品行銷商,由於先前麥克羅馬子公司的慘痛經驗銘記在心,英特爾高階主管深植心中的想法是,他們是由工程師組成的公司,賣產品給其他工程師,而這些產品的技術複雜性,不是外行人所能理解的。」

-----

中國版本的一些問題

〔美〕理查·泰德羅著《安迪·格魯夫傳》 楊俊峰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無索引】(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by Richard Tedlow, 2006)


第一章 開始就將Grove說的在「共產黨國家」生活下的種種困難,改寫-簡化成「被納粹射殺的日子……..」(第1頁)


第29章、英特爾之外: 395頁:"普通人的悲劇",應該是common tragedy的誤譯。這是說美國投入醫療系統的資源很多,不過,由於系統的過份零碎化,績效很差,即,醫療系統的資源如"公地",大家充其量只能有心無力,沒人真能拯救它。


2016.6 讀它,發現它是本佳作,不可多得。它除了是第一本書說葛洛夫先生在2000年,初次被診斷出罹帕金森症,2002年在公司4000人銷售大會前的發病.....

末章 如文學般比喻很有意思:
 Andrew S. Grove 如 美國建國先賢富蘭克林; 如鋼鐵大卡內基;如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角......



2007年10月21日星期日

Andy Grove: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by Richard S. Tedlow

   在You Tube上看Andy 在2008和2012的演講....

 

 

《安迪格魯夫傳》前言

安迪·格魯夫,英特爾公司前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他是美國平民成功的偶像。
作者泰德羅將一個完整、魅力無限、色彩斑斕、才華橫溢的商界天才格魯夫呈現在讀者面前。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傳記,包含了格魯夫的人生經歷、英特爾的發展歷史,以及矽穀的崛起興盛。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創造了歷史的人。說他"創造 " 歷史,也許不完全準確,因為他還在創造歷史。安迪·格魯夫在商界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對別人嚴格,對自己近乎苛刻。目前,格魯夫正致力於衛生保健領 域的改革。凡是瞭解他的人,幾乎沒有人會懷疑,他今天所做的和他今後要做的,將會改變現行的美國衛生保健制度。 
安迪可謂是個"移動靶"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他70年的生命歷程中,已經歷若干種不同的生活。本書在講述他的早年經歷時,採取了一種歷史研究的態度,因為我們已經有自己的觀 點。然而,在描述格魯夫近年生活時,我們採用的是新聞報導的手法。人們常說,新聞報導是記述歷史的初稿。而本書的新聞報導將帶領我們一直走過 2006年。
從安迪·格魯夫的一生,我們可以獲取些什麼 ?答案有許多,如果一一道來,反而會削減這個問題的深刻含義。這些答案就隱藏在本書中。他的一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商業案例。
在格魯夫的性格中,有一點的確與眾不同,那就是對生活的激情。他對生命的挑戰有著不可磨滅的熱情。常言道,選擇你所熱愛的生活,並熱愛你所選擇的生活。這句話用來描述格魯夫再合適不過。 
這是一本關於安迪·格魯夫的書。然而,在總結他的一生時,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英代爾和矽谷。
英代爾究竟是什麼?它是矽谷的支柱之一,是它為硬體產業制定了規矩和標準。它雖是一個跨國公司,卻清晰地刻著美國的烙印。
英代爾曾經 "第二次誕生"。它最初的主業是記憶體業務,後來才成為微處理器的生產王國。從這個意義而言,它曾誕生過兩次。在今天,英代爾所面臨的問題是:還會有第三次誕生嗎?那麼,矽谷又是什麼?它雖然是一個地理方位,但也是一種概念。那裏充斥著最強烈的賺錢欲望,而且,誰也不可否認,這種強烈的欲望將會" 給世界留下深深的印記"


《安迪·格魯夫傳》致謝
2007-8-6 9:21:00 理查·泰德羅   來源:易文網
謹向所有為這本書的出版伸出援助之手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謝。我要感謝的第一個人就是安迪·格魯夫。
本書的撰寫始於2003年,對本書的編寫過程和本書的出版給安迪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他表示深深的體諒。讀者們應該知道,這本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才得以完成。
在本書出版之前,安迪並沒有看過任何手稿,除了一些對他的直接引用之外。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經常互通郵件。我們還經常見面,相談甚歡。
是我向安迪建議,希望他在本書出版之前看一看我在書中所引用的他說過的一些話。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安迪在和我交往的過程中可以輕鬆自在。我們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
除此之外,安迪沒有閱讀過本書的任何其他內容。他與本書也沒有任何經濟上的牽連。

我是一個歷史研究者,畢生都在致力於研究事實的"真相"。我竭盡所能地向大家描繪這位企業界人物的非凡一生,力圖做到客觀、真實。哪怕只是部分地做到了這一 點,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我所講述的都是我親眼所見。然而,為達到全面真實的目的,讀者們需謹記這一點:安迪·格魯夫是一個有著巨大吸引力的人。我因為此書 的緣故,幾乎全身心滲透進他的生活,從而也不由得生出對他的敬佩之意和喜愛之情。因此,如果要想完全不摻雜任何一絲感情地還原格魯夫的真實生活,幾乎是不 可能的一件事,至少對於我是如此。

此外,我從伊娃·格魯夫那裏也獲益良多。我們之間有過正式的採訪,但更多的是非常隨意的交談。在很多方面她都對我有過莫大的幫助,也許她並不自知,因為她的熱情和慷慨是與生俱來的。

格魯夫的密友丹妮絲·阿曼蒂對本書的編寫也提供了巨大幫助。她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也是與安迪和伊娃關係親密的好友。她以自己獨特的視覺角度,向我描述了她眼中的格魯夫。丹尼絲的友情奉獻和對本書的巨大幫助是我所不曾意料到的。

200412 18日至20062 月10日,我在英代爾擁有了自己的一間辦公室。在此期間,格魯夫的行政助理墨菲給了我莫大的幫助。英代爾是一個複雜的機構,是墨菲幫助我一一解答難題。她和她的侄子艾裏克斯·諾姆拉(Alex Nomura) 為本書的完成分擔了許多工作,查找相關文件,並和格魯夫一家人一起,準備了大量圖片。

英代爾的現任和前任員工也都非常合作,這是我之前根本不敢奢望的。我並不是一個工程師,因此有時候,我的某些問題顯得相當業餘。但公司那些充滿智慧的工程師們,如克雷格·基尼,在回答我這種愚蠢問題的時候,卻總是彬彬有禮,沒有一絲的傲慢和不耐煩。
在 此,我還要特別感謝格魯夫的兩位前技術助理和他現在的技術助理:鄧尼斯·卡特,肖恩·馬婁尼,以及朱利·考珀諾。他們不僅對本書提供了巨大幫助,而且有他 們在身邊,我的工作也變得快樂無比。在此,也向英代爾公司的兩位前首席執行官——摩爾先生和巴雷特先生——表示誠摯的感謝,同時也將這份感謝送給英代爾的 現任首席執行官——保羅·S.奧特裏尼。

如果在此對英代爾的每一位現任或前任員工表示謝意,讀者們一定會很不耐煩。但每當我想到自己給他們帶來的種種麻煩,就會感到深深的不安。這些人曾給予我莫大的支持,他們的名字將會在後面的參考文獻中出現。

我 採訪過的人的名字大多也出現在後面的書目中,但有些人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透露。每位被採訪者都加深了我對格魯夫及其生活、工作的瞭解。我想,不僅僅只是讀 者應該知道這一點,每位被採訪者也有權知曉。即使有些採訪並未直接在注解中提到,但這些被採訪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對格魯夫的認識和理解。在此,我向 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還有很多人(及其配偶 )也非常慷慨地向我提供了他們對矽谷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在此,我謹向這些人表示感謝:約翰· 巴拉(John Bara)、邁克爾·迪爾靈 (Michael Dearing)、蘇·戴克爾(Sue Decker)、金·馬龍(Kim Malone) 、克利夫·雷德(Cliff Reid)和妻子達裏妮·曼尼(Darlene Mann) 、以及綺麗兒·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和她的丈夫大衛·戈登柏格 (David Goldberg)
在學術領域,我要感謝以下這五位人士:斯坦福名譽教授安德里斯·阿克利沃斯、斯坦福教授萊斯利·伯林、斯坦福教授羅伯特·伯格曼、哥倫比亞名譽教授伊斯特萬·戴克(Istvan Deak),以及紐約市立大學名譽教授莫瑞斯·克羅德內。

我在布達佩斯的導遊也對我提供了許多幫助,他的名字叫塔馬斯·卡曼(Tamas Karman)。是他帶我參觀了安迪小時候就讀的學校,並想方設法令我得以參觀安迪在基拉裏街上的住所。

在哈佛商學院,我要感謝的人也有很多。第一個要感謝的就是金·B.克拉克教授 (Kim B.Clark),他是商學院的院長,後於20056 月30日退休。20053月,我向克拉克教授提出,我想暫停東部的教學任務,因為我打算長間留在矽谷,以準備本書的編寫工作。
對於院長來說,這絕不是一個好消息,因此,我提出,在我離開學院的這段時間裏,不需要學院支付給我任何薪水。然而,克拉克教授知道安迪·格魯夫這本傳記的重要性。他慷慨地同意了我離開的要求,而且自掏腰包給我支付薪水。 

《安迪·格魯夫傳》致謝
2007-8-6 9:21:00 理查·泰德羅   來源:易文網
下列商學院的同事也在我要感謝的人之列:卡裏斯·鮑德溫(Carliss Baldwin) 、傑奧夫·鐘斯(Geoff Jones)、托姆·邁克勞(Tome McCraw)、湯姆·尼古拉斯(Tom Nicholas) 、胡裏奧·羅特伯格(Julio Rotemberg)、比爾·薩爾曼(Bill Sahlman),以及大衛·尤菲。令我感到十分幸運的是,大衛·尤菲也是一位對安迪·格魯夫素有研究的專家,而且自 1989年起就在英代爾擔任董事。此外,商學院的一位訪問學者蜜雪兒·克萊格·邁克唐納(Michelle Craig McDonald)也為本書提供了幫助。
在職員方面,我要感謝全美商學院中最好的幾位圖書館管理員,他們是:莎拉·艾裏克森(Sara Ericksen) 、克利斯·艾倫(Charis Allen)、傑夫·克羅林(Jeff Cronin)、艾瑞卡·邁卡福瑞(Erika McCaffrey) ,以及凱薩琳·瑞恩(Kathleen Ryan)。我的研究助理大衛·魯本(David Ruben) 也十分辛苦,是他將我那複雜的原稿一一整理,為本書的出版作好一切準備。
本書原稿並非由我親自打字。賈桂琳·阿徹爾(Jacqueline Archer) 不辭辛苦地為我列印了數版原稿。她是最辛苦的人,連週末都在工作。此外,埃米·海默爾(Aimee Hamel)也幫助我列印了一部分原稿。這麼多年來,她一直在幫助我完成文章的列印工作。
很多友人也伸出了他們的援助之手。我妻子的同事、在麻塞諸塞州綜合醫院精神科工作的醫生、醫學博士莫里奇奧·法瓦(Mautizio Fava)和他的妻子絲黛芬尼亞·拉莫 -法瓦(Stefania Lamon-Fava)博士、喬納森·阿珀特(Jonathan Alpert) 博士、艾米·法拉巴(Amy Farabaugh)博士、以及安迪·納伊倫勃格(Andy Nierenberg)博士和他的妻子凱倫·布魯曼菲爾德 (Karen Blumenfeld)都給予過我們莫大的幫助,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ABRY合夥人事務所的行政總裁羅伊斯·約得考夫(Royce Yudkoff) 和他的妻子朱蒂帶著我到地中海享受了13天的美好假期。
裏德· E.亨特是本書的一個特殊人物,他不僅為我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為我提供了莫大的精神支援。裏德是我大學的同班同學,也是英代爾董事會的一名成員。
我的經理人海倫·裏斯(Helen Rees)自始至終給予了我堅定的支持,難怪她會被人稱為"偉大波士頓的偉大市民"。能與埃德里恩·紮克漢姆 (Adrian Zackheim)和他的企鵝出版社團隊再次合作,我也深感榮幸。埃德里恩一直非常希望能夠出一本關於安迪·格魯夫的著作。
* * *
對我的妻子,喬伊絲,我要致以最深的歉意。我們的婚姻完美之極。不幸的是, 2003102日淩晨3 點58分,她因為卵巢癌發而永遠離開了我。
喬伊絲彌留之際,我們曾經談到,如果沒有她,我不知該如何維繫自己的餘生。她知道,我需要做點事情才能彌補失去她的空虛。但該做點什麼呢 ?
1990年代中期,在大衛·尤菲舉辦的一次晚宴上,喬伊絲遇見了格魯夫夫婦。她被安迪深深地吸引,當然,所有人都會這樣。 2003年早期,她看到了格魯夫新著《游向彼岸》。她說,這本書的作者絕不是一個普通的首席執行官,這個人經歷了很多的事情。並且,她還力薦我寫一本關於安迪的書。於是,200318 日,我和喬伊絲飛往加利福尼亞,開始與安迪和伊娃探出版一部傳記的可能性。喬伊絲是一個精神病醫生,在那個週末,她讀到了很多東西。在回家的旅途中,她對我說,這就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在我還沒有動筆之前,喬伊絲就已經過世了。但她的心血和精神始終貫穿著本書。她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你會好好活下去的,是嗎?"
我說,是的。然而,這是一句謊言,是我多年婚姻生活中對她所說的惟一謊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