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3
懷念名譯家梁祥美女士漢清講堂 120 譯藝人生 梁祥美 2016-Oct-01
懷念名譯家梁祥美女士
漢清講堂 120 譯藝人生 梁祥美 2016-Oct-01
一日一善 給徳冨 蘆花看6月30日
Richard Henry Tawney (1880 - 1962) was an English writer, economist, historian, social critic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 a leading advocate of Christian Socialism. Richard Tawney has been called "the patron saint of adult education". [1]
Wikipedia article "R. H. Tawney".
英國1977-78的Essex 大學,離創校校長1963 Dr Albert Sloman到BBC發表Reith Lectures『一所新興大學之遠景』 A University in The Making(據說,他談Essex大學校地Wivenhoe Park風景優美,所以學生宿舍必須「起高樓」方式(每棟tower十來層,每樓約9-12間,每層樓約住10名學生,可以男女各居一室共處之,這在近50年前可能很新潮)。記得有六棟這種towers。大樓名字都取(政經)著名大學者紀念(英國學術天空巨星雲集,能選上代表是公認的,如羅素、凱因斯…….)。我住紀念R. H. Tawney的--那時我搞不清楚Tawney先生何許人,真是失敬:多年之後我讀他的書和紀念網頁,思考是否該翻譯一本他的著作留念。
社會經濟氛圍注定會天生英才名家Tawney,
Richard Henry1880 —1962)他是一位富有社會學修養的文明評論家 他在名著《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R. H. Tawney《中國的土地與勞力》Land and Labour in China (1932).張漢裕譯,協志工業叢書,1995;原書1929年出版)其中有許多話很重要:
R. H. Tawney的《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1924》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1926);趙月瑟 夏鎮平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歷史學家 RH Tawney 就認為中世紀的文藝復興,理性和啟蒙才是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的主要來源 , 不具有發生學上的重要性 。 但是 從西方理性化 、 文藝復興的歷史以及學術崛起的歷程看 , 宗教在其中實際都是很重要的角色 , 神學是當時的顯學 ...
英國1977-78的Essex 大學,離創校校長1963 Dr Albert Sloman到BBC發表Reith Lectures『一所新興大學之遠景』 A University in The Making(據說,他談Essex大學校地Wivenhoe Park風景優美,所以學生宿舍必須「起高樓」方式(每棟tower十來層,每樓約9-12間,每層樓約住10名學生,可以男女各居一室共處之,這在近50年前可能很新潮)。記得有六棟這種towers。大樓名字都取(政經)著名大學者紀念(英國學術天空巨星雲集,能選上代表是公認的,如羅素、凱因斯…….)。我住紀念R. H. Tawney的--那時我搞不清楚Tawney先生何許人,真是失敬:多年之後我讀他的書和紀念網頁,思考是否該翻譯一本他的著作留念。
社會經濟氛圍注定會天生英才名家Tawney,
Richard Henry1880 —1962)他是一位富有社會學修養的文明評論家 他在名著《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R. H. Tawney《中國的土地與勞力》Land and Labour in China (1932).張漢裕譯,協志工業叢書,1995;原書1929年出版)其中有許多話很重要:
"國家所需要的是受過教育的人,不是沒受過教育的畢業生, 再不可為了大量生產而犧牲內容。應該側重教學生自己思考─這是比較廢力的事".中譯本,p. 206
R. H. Tawney的《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 1924》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1926);趙月瑟 夏鎮平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歷史學家 RH Tawney 就認為中世紀的文藝復興,理性和啟蒙才是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的主要來源 , 不具有發生學上的重要性 。 但是 從西方理性化 、 文藝復興的歷史以及學術崛起的歷程看 , 宗教在其中實際都是很重要的角色 , 神學是當時的顯學 ...
2016.10.1 ......我再與老曹沿南昌路紀念堂站走到古亭站搭捷運回公館站:櫃台有老曹交代前衛出版社寄來的《真與美:東方白文學自傳 一~七》7冊 (2001~2008,每年一冊),採郵局的便利包裝,很專業。老曹跟我說些這套《懺情錄》在東方白夫人過世之後中止 (東方白要求老曹必須在末冊上寫一篇,否則絕交);說些東方白與其太太的一些"真情"故事.......。10.2 這套回憶錄很多寶貴的內容。我先取第一冊和第七冊翻翻,有極少部分的重複,如他高中在建中圖書館借閱托爾斯泰長篇小說的記述。參觀托翁故居和墓園的高峰經驗很感人。東方白:在共產制度下,俄國的短篇小說還有過去----Chekhov、Gorky、Andreyev的品質與內容嗎?韓秀斬釘截鐵地回答:完全還在!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的文化還在延續不斷。列寧什麼都毀,唯有文化不毀,他不賣俄國的文化財產,全世界把自己的文化視如糞土任意摧毀的只有中國!.......東方白《真與美:東方白文學自傳 一~七》
2016.10.1
......我再與老曹沿南昌路紀念堂站走到古亭站搭捷運回公館站:櫃台有老曹交代前衛出版社寄來的《真與美:東方白文學自傳 一~七》7冊 (2001~2008,每年一冊),採郵局的便利包裝,很專業。
老曹跟我說些這套《懺情錄》在東方白夫人過世之後中止 (東方白要求老曹必須在末冊上寫一篇,否則絕交);說些東方白與其太太的一些"真情"故事.......。
10.2 這套回憶錄很多寶貴的內容。我先取第一冊和第七冊翻翻,有極少部分的重複,如他高中在建中圖書館借閱托爾斯泰長篇小說的記述。參觀托翁故居和墓園的高峰經驗很感人。
東方白:在共產制度下,俄國的短篇小說還有過去----Chekhov、Gorky、Andreyev的品質與內容嗎?
韓秀斬釘截鐵地回答:完全還在!你知道為什麼嗎?他們的文化還在延續不斷。列寧什麼都毀,唯有文化不毀,他不賣俄國的文化財產,全世界把自己的文化視如糞土任意摧毀的只有中國!.......
東方白《真與美:東方白文學自傳 一~七》
【編輯說書】丘光/如何面對死亡──托爾斯泰一生的功課
作者:丘光 內容提供:櫻桃園文化 / 2025-06-03 瀏覽次數(2138)
德冨蘆花(1868年12月8日—1927年9月18日)是日本小說家,本名德富健次郎。近年也以偵探小說作家受到注目。本人使用「徳冨」(「冨」而非「富」)之表記,因此文學事典、文學館、紀念公園等採用「冨」字。其兄德富蘇峰(德富豬一郎)是著名的思想家・評論家。
生涯
熊本縣水俁市出身,同志社英學校(同志社大學前身)中退後,入其兄德富蘇峰創立之民友社擔任記者,以小說「不如歸」、隨筆小品集「自然與人生」成為人氣作家。
1891年,他脫離基督教,開始對歐洲文學產生興趣,包括歌德和雨果的作品,尤其在閱讀了托爾斯泰的英文版《戰爭與和平》後,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894年,他透過包辦婚姻與原田愛子結婚。他熱愛大自然,開始在《國民新聞》上刊登他的《速寫本》,並為民友社的《家庭雜記》和《國民之友》雜誌撰寫隨筆。 1896年,他的弟弟宗峰遊歷歐洲,與托爾斯泰會面。健次郎對他的記錄印象深刻,於是撰寫了托爾斯泰的傳記。
《不如帰》,民友社,1900年(《國民新聞》,1898-1899年)『』民友社 1900年(『国民新聞』1898-1899年)
『巡禮紀行』警醒社 1906年
行》,惠成社,1906年
德富健次郎(Tokutomi Kenjirō,1868年12月8日-1927年9月18日),日本作家、哲學家。他以 Roka Tokutomi(傘傘,Tokutomi Roka;日文發音:[to.kɯ̥.toꜜ.mʲi | ɾoꜜ.ka, to.kɯ̥.to.mʲi ɾoꜜ.ka][1995 筆創作小說,他的作品為《杜鄩》。 [2]
傳
德富於 1868 年 12 月 8 日出生於日本水俁市的武士家庭。他是記者兼歷史學家德富宗峰的弟弟。 1885年,德富皈依基督教,並遷居愛媛郡今治市,與曾我部史郎同住,師從橫井時夫。 [3] 他也因此獲得了「蘆花」的綽號。後來,他就讀於同誌社大學。 [4]
他曾為兄曾方所經營的報社撰稿,直到他的小說《布穀鳥》出版並大獲成功,德富得以靠寫作謀生。 [5] 這部小說在1904年至1918年間被翻譯了15次,是首批在國際上廣泛翻譯和發行的日本作品之一。 [6]
在結識列夫·托爾斯泰後,德富萌生了移居鄉下的想法。他們的通訊以及一些隨身物品現陳列在蘆花甲春園內的一座小型博物館中。
從1907年2月27日起直至去世,他一直住在武藏野(日本東京世田谷區)的一所房子裡。他的妻子去世後,該財產被捐贈給東京市用作公園。為了紀念他,它被命名為“蘆花甲春園”。
德富於 1927 年 9 月 18 日在群馬縣伊香保去世,當時他與蘇峰和解一天後。 [7]
精選參考書目
德富健二郎 (1899)。 Hototogisu 優於帰 [杜鵑或併子]。
德富,Roka (1913)。 Mimizu no tawagoto みみずのたはこと [蚯蚓的漫談]。
德富健二郎 (1920)。 Shizen to Jinsei 自然と人生 [自然與人]。東京:工學院。
Kenjirō Tokutomi (徳富 健次郎, Tokutomi Kenjirō) (December 8, 1868 – September 18, 1927) was a Japanese writer and philosopher. He wrote novels under the pseudonym of Roka Tokutomi (徳冨 蘆花, Tokutomi Roka; Japanese pronunciation: [to.kɯ̥.toꜜ.mʲi | ɾoꜜ.ka, to.kɯ̥.to.mʲi ɾoꜜ.ka][1]), and his best-known work was his 1899 novel The Cuckoo.[2]
Biography
Tokutomi was born on December 8, 1868, in Minamata, Japan, to a samurai family. He wa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journalist and historian Tokutomi Sohō. He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in 1885, and moved to Imabari, Ehime, where he lived with Shiro Sokabe and was a student of Tokio Yokoi.[3] This is also where he received the nickname "Roka". He later attended Doshisha University.[4]
He wrote for newspapers owned by his brother, Sohō, until his novel The Cuckoo, was published and became successful enough that Tokutomi could make a living as a writer on his own.[5] It was translated 15 times between 1904 and 1918, and is one of the first Japanese works to be widely translated and distributed internationally.[6]
After meeting Leo Tolstoy, Tokutomi became inspired to move to the countryside. Their correspondence is on display in the small museum located in the Roka Kōshun-en Park, along with belongings.
From February 27, 1907, until his death, he lived in a house in Musashino (Setagaya, Tokyo, Japan). After his wife's death, the property was donated to the city of Tokyo to be used as a park. It was named Roka Kōshun-en in his honor.
Tokutomi died on September 18, 1927, in Ikaho, Gunma, one day after reconciling with Sohō.[7]
Selected bibliographyTokutomi, Kenjiro (1899). Hototogisu 不如帰 [The Cuckoo or Namiko].
Tokutomi, Roka (1913). Mimizu no tawagoto みみずのたはこと [Ramblings of an earthworm].
Tokutomi, Kenjiro (1920). Shizen to Jinsei 自然と人生 [Nature and man]. Tokyo: Kogakukan.
1891年にキリスト教と決別し、この頃からゲーテやユーゴーなどヨーロッパ文学に親しみ、中でもトルストイ『戦争と平和』を英語で読んで傾倒するようになる。1894年に縁談により原田愛子と結婚。自然に親しみ、「写生帖」の各編を『国民新聞』に発表し始め、また民友社の『家庭雑誌』『国民之友』などに雑文を書いていた。1896年に兄蘇峰がヨーロッパを歴訪し、トルストイとも会談し、健次郎はその記録に感銘を受け、トルストイの伝記を執筆する。『不如帰』民友社 1900年(『国民新聞』1898-1899年)
『順礼紀行』警醒社 1906年
德富蘆花/德"冨"蘆花《不如歸》《自然與人生》《蚯蚓的戲言》
德富蘆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tw/德富蘆花轉為繁體網頁
德富蘆花((とくとみろか)1868年12月8日-1927年9月18日)是日本小說家,本名德富健次郎。 ... 中退後,入其兄德富蘇峰創立之民友社擔任記者,以小說「不如歸」、隨筆小品集「自然 ...不如歸
自然與人生 志文 出版 2001/8/1出版
朝露滿山時,花兒也睡意矇。夕風輕拂時,滿山的萱草綠波起伏,花兒在綠波中搖曳,宛若漂浮在水上的藻花。日落之後,山裡漸漸暗淡。只 剩下點點白花,在朦朧的暮色中顯得哀婉動人。德富蘆花——浪漫主義的自然詩人,筆下的自然景物,意境悠遠有如山水畫;描寫芸芸眾生,刻畫入微,令人動容。以《不如歸》聞名的德富蘆花,在散文集《自然與人生》再度展現不凡的文學造詣,兼具東方寫意和西方寫實的風格。
德富蘆花散文選
《不如歸》早在1909年即由林紓 譯成中文。
不如歸 逸群 出版 1993/1/1出版
《不如歸》
作者: [日]德富蘆花
譯者: 豐子愷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04
定價: 24.00元
《不如歸》,為明治、大正時期小說家德富蘆花(1868-1927)的成名作。小說的內容,主 要在描寫甲午戰爭時,遭受封建家庭阻礙以及結核病所苦的浪子與丈夫川島武男之間哀淒無限的故事。浪子要面對蠻橫的繼母、不和的婆婆,最終在武男出戰之時, 被婆家趕出門。《不如歸》取材自大山嚴(1842-1916)元帥的女兒信子的悲傷故事,於明治三十一、三十二年(1898、1899)在《國民新聞》上 連載。當時這部小說引起空前的回響,使蘆花文名扶搖直上。這部極為知名的小說,後來也成為眾多戲劇、電影的原作,今日仍為大眾所喜愛,與《金色夜叉》並稱 為明治第一暢銷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