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找鍾玲,等她出書的人是:林衡哲
■鍾玲青春歲月裡,在域外的愛、生活與學習
鍾玲的回憶錄第二集《我的紅楓歲月》,從赴美留學的申請開始寫起,開篇便滿懷感恩,寫劉紹銘對她關鍵性的協助,除了感動於這人間難得的深緣,我不免浮現多年行走於臺港之間,多次遇見紹銘先生的情景;也想起他編《臺灣本地作家短篇小說選》,和為香港文學爬梳史料的願心。他學殖深厚,還真有俠情,印證鍾玲筆下天生俠氣的恩師。
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閱讀鍾玲的回憶,她憶起王潤華和淡瑩這對馬來西亞籍的小夫妻也來到麥迪生城,以及他們的老師周策縱。我和潤華賢伉儷相交近四十年,初識時他們已在新加坡,對於他們在臺灣讀書、赴美留學的情況,知道的只是皮相,在美的這一段,現從鍾玲敘寫,總算增加了不少。周公更有意思,年輕時就讀他的《五四運動史》和《古巫醫與「六詩」考》,第一次見他便在新加坡,1988年潤華辦東南亞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周公的主題演說談華文文學的多中心主義,打開我的視野;其後在臺灣,也曾在幾個會議上相遇。
鍾玲談艾略特專家盧飛白,對我來說是一大收穫,我藉此機會找出王潤華編的《盧飛白詩文集》,周公的長序稱他「國士」,禮讚其「風骨」;書中有盧飛白的論文和詩,並附錄多篇評述和悼文。我大一時偶借得《陳世驤文存》,朋友在扉頁題有「盧飛白(李經)」,應該是順手記下以備忘的,而我的朋友很可能是在與艾略特有關的資料中看到盧飛白,同時也知道盧、陳都是上一代旅美的漢學家,我當時完全不識其人,現在想來都覺汗顏。
《陳世驤文存》是楊牧編的,列入「新潮叢書」;鍾玲的第一本書《赤足在草地上》,也在此叢書內,但邀稿的是林衡哲。這事我曾追查過,林先生自己也提過。鍾玲專章寫林衡哲,語含感念,稱他為「文化推手」,發掘了「作家鍾玲」。
鍾玲還專章寫了來自香港的溫健騮,寫得很全面,包括他的個性、愛情、理想和詩風,我曾用《苦綠集》深論過他離港赴美之前的詩,鍾玲寫他在美國的情況,對我來說大有參考的價值。另外她也專章寫了臺灣文壇比較熟悉的於梨華、白先勇、李永平等;也合在一章寫瘂弦、鄭愁予和林懷民。都有她的觀點,和活潑的敘述。
整本書其實是她青春歲月裡在域外的愛、生活與學習,從1967到1976的九年半期間,她之所愛,師長、同行、室友、愛人,以及各具特色的校園,經由書寫,生動而鮮明。那三段情緣,都刻骨銘心;每一個轉折,她都努力調適。感性的鍾玲有她理性的一面,寫下的篇章,不只當下,有時還觸及未來,都讓人回味再三。
自傳寫作的價值,除傳主生命歷程的精彩程度,還牽繫怎樣的時代和社會,而作者又如何挖深議題、織廣其人生圖景?更重要的,必須誠懇,必須有反思能力,必須有歷史性眼光。而這些,鍾玲都有。(本文為《我的紅楓歲月》推薦序)